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是”的语用功能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387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现代汉语“程度副词+是”的结构探究
【第一章】学界对“程度副词+是”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程度副词+是”的成分分析和性质判定
【第三章】“程度副词+是”的语法化、词汇化考察
【第四章】“程度副词+是”语法化、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探究
【第五章】“程度副词+是”的语用效果分析
【结语/参考文献】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是”的语用功能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六 结语
  
  (一) 本文内容小结
  
  本文在前人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程度副词+是”的虚化过程、虚化动因以及语用效果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性的研究。通过对典型“程度副词+是”的个案“最+是”“甚+是”“更+是”“很+是”的分析,总结出了对这一形式的虚化进程、虚化动因以及语用效果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本文对“程度副词+是”的语法化/词汇化进程进行了描写,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线性连用阶段和复合成词阶段。由于“是”的复线式演变路径,直接导致线性连用阶段的“程度副词+是”也有两种情形:程度副词和判断动词“是”线性连用;程度副词和语法词“是”线性连用。前者为后者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结构槽,在无形中促使“程度副词+是”走上了词汇化道路。这一过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程度副词+是”虚化进程中程度副词和语法词“是”线性连用阶段与复合成词阶段有时是交相叠合进行的。因此,其虚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两个虚化阶段之间的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也正体现了语法化/词汇化的渐进性原则。
  
  其次,对引发“程度副词+是”虚化进程的动因和机制进行了探究。运用内外因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对“程度副词+是”本身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韵律机制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了诱发“程度副词+是”虚化的三个主要因素:句位和语义的双重推进、语用法的深层推动以及韵律的促发。其中韵律的促发属于基础性因子,语用法的深层推动则为外部影响因子,而句位和语义的双重推进属于决定性的影响因子。
  
  最后,本文分析了“程度副词+是”的语用效果。“程度副词+是”的语法化/词汇化经历了一个历时的演变过程,因此其语用效果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只是这一过程极其缓慢、微弱。我们主要将“程度副词+是”的语用功能根据其虚化进程归纳为以下两点:元语用法;评判限定性功能到双重强调功能的实现。元语用法的本质是“程度副词+是”语法化过程中主观性的主观化体现,评判限定性功能到双重强调功能的实现则涵盖了“程度副词+是”虚化进程中两个阶段不同语用效果的转变。
  
  (二) 本文价值及存在的不足
  
  1.本文的价值
  
  本文较为系统地对“程度副词+是”的虚化过程、虚化动因以及语用效果作了探索性研究,并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这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程度副词+是”各个层面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副词/连词+是”结构的研究,并引起更多学者对这种语言现象的关注,以期拓宽相关的研究领域。
  
  2.本文存在的不足
  
  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程度副词+是”这一集合中涵盖了差异较大的不同个体,但本文受研究目标、篇幅以及时间的限制,未能对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进行深入分析,这对本文最后得出共性结论的准确性难免会产生影响。第二,对“程度副词+是”的考察,我们未能够运用类型学理论将其和其他语言、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比较,这也是以后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一、着作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汲传波。强调范畴及其若干句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
  
  [7]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0]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1]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王力文集第二卷)[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15]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徐烈炯,潘海华。焦点结构和意义的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7]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8]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2000.
  
  [19]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2004.
  
  [20]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中译本):江蓝生、白维国译[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二、期刊论文

    [1]陈丽丽,支庆玲。说“很是”[J].语文学刊,2011(2)。
  
  [2]董祥东。“真是”辨析[J].现代语文,2008(11)。
  
  [3]董祥东。“真是”话语标记化及其衍生现象[J].兰州学刊,2009(4)。
  
  [4]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从虚词到词内成分[J].当代语言学,2004(1)。
  
  [5]范晓。同音同形的“是”的分化[J].辞书研究,1996(2)。
  
  [6]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5)。
  
  [7]古川裕。副词修饰“是”字情况考察[J].中国语文,1989(1)。
  
  [8]李高举。“真是”与“很是”比较分析[J].语文知识,2012(3)。
  
  [9]林华勇。现代汉语副词语义辖域的类型[J].南开语言学刊,2005(1)。
  
  [10]蔺璜。程度副词的特点范围与分类[J].山西大学学报,2003(2)。
  
  [11]刘红妮。词汇化与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10(1)。
  
  [12]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13]吕叔湘。叠用“是”和“不知道”[J].中国语文,1986(4)。
  
  [14]马贝加,蔡嵘。系词“是”的语法化[J].古汉语研究,2006(3)。
  
  [15]石毓智。判断词“是”构成连词的概念基础[J].汉语学习,2005(5)。
  
  [16]石毓智。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是”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条件[J].语言研究,2005(4)。
  
  [1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8]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9]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
  
  [20]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2)。
  
  [21]申延龙。副词“真是”的语法分析[J].语文建设,2013(1)。
  
  [22]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外国语言学,1994(4)。
  
  [23]王静。汉语词汇化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10(3)。
  
  [24]席嘉。“是”表示强调的来源和演化[J].语言研究,2013(3)。
  
  [25]肖志红。论语法化与主观化的关系[J].外语学刊,2014(3)。
  
  [26]向德珍,牛顺心。“最为”与“最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5)。
  
  [27]解竹。词汇化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12(7)。
  
  [28]杨万兵。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8)。
  
  [29]曾芳,宋艳旭。“很是”考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30]张和友。情态确认型“是”字构式中“是”的语义功能[J].北京大学学报,2007(2)。
  
  [31]张伟。词缀“是”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1982(2)。
  
  [32]张谊生。“副+是”的历时演化和共时变异[J].语言科学,2003(3)。
  
  [33]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J].语言研究,2002(2)。
  
  [34]朱永生。汉语词汇化中的词汇语法互补性[J].中国外语,2014(2)。
  
  三、学位论文类

    [1]李晶晶。现代汉语“双音节副词+是”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艳军。现代汉语“X+是”组合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柳士林。“很有/是/象+X”结构对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苏晓方。现代汉语副连兼类词“X 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赵军。极性程度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致谢
  
  转眼间,在浙江工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已接近尾声。此时的我思绪万千,谨以这段文字作为美好回忆的见证,使之历久弥新。
  
  二零一三年九月初次踏入校园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到如今已经历了几度春秋。时间的消逝悄无声息,但是它却带给了我们每个人无法想象的改变。在这里,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成长历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曾经有过迷茫,有过困惑,有过忧虑,但是这些困难都不足以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老师的细心叮咛,同学的热情帮助,家人的一句安慰,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温暖给了我无限的动力。在这期间,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孙力平教授。感谢孙老师欣然接受我做他的学生;感谢孙老师在读研期间对我的鼓励和信任;感谢孙老师对我的悉心教导。在论文的选题以及写作过程中,孙老师多次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的写作有很大帮助。生活中,孙老师也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每次寒暑假回家之前老师都要细心嘱咐。孙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管是生活还是学术,都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切将让我终身受益。
  
  其次,我要感谢所有在读研期间为我指点迷津的老师。黄晓雪老师、沈小仙老师、王丽香老师、唐元发老师、彭国珍老师以及其他诸位老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到了语言学的无限魅力之所在。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浙江大学的池昌海教授和南京大学的沈阳教授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此,我谨向诸位老师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
  
  在两年多的学业生涯中,同学、室友的关心和帮助,与师妹的探讨和交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收获了一生难得的友谊,在此感谢和我朝夕相互的同学、朋友。
  
  父亲的鼓励,母亲的劝慰,男朋友的包容,让我的求学之路更加顺利,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和默默的陪伴。
  
  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我一定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忆这段美好青春,用我的未来对此作出更好的诠释。我坚信:越努力,越幸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