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骨伤科论文

慢性筋骨病的气血失和表现与治疗方法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作者:王拥军;梁倩倩;崔学军
发布于:2017-06-28 共6675字

  【摘要】 气血理论是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施杞教授根据慢性筋骨病“正气亏虚、外邪侵袭、经络闭阻”的病机特点,形成了“调和气血法”防治慢性筋骨病的原则。以圣愈汤作为基础方,意在传承“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伤科学术精髓,并形成了以益气化瘀为核心的 13 个协定方。通过临床与基础研究,“以气为主”通过益气恢复气的推动、防御、营养等功能,可以调节激素水平、改善骨代谢、促进骨细胞增殖、延缓细胞凋亡、促进基质蛋白多糖和胶原合成、提高细胞黏附功能,从而维持骨结构与功能; 还可抑制炎症介质,调节细胞因子,提高免疫功能。“以血为先”通过祛瘀达到行气的目的,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以利于营养物质进入骨骼,并调节血钙、碱性磷酸酶。“调和气血法”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疗效显着提高。
  
  【关键词】 慢性筋骨病; 气血理论; 以气为主; 以血为先。
  
  《素问·调经论》曰: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慢性筋骨病与气血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筋骨病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常导致气血虚弱、血脉不行,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人体一切筋骨病的发生与发展无不与气血有关。
  
  气血理论是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施杞教授认为慢性筋骨病辨证论治总不离乎气血,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气血并重”基础之上,既不能专主血,也不能专主气。通过多年实践,形成了“调和气血法”防治慢性筋骨病的原则,用于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疗效显着[1].
  
  1 慢性筋骨病与气血损伤的关系

      慢性筋骨病主要包括脊柱、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及其继发性损伤,属于中医“骨痿”、“骨枯”、“骨极”、“骨痹”、“颈肩痛”或“腰背痛”范畴,是由于人体自然退变或因创伤、劳损、感受外邪,加速其退变而形成的退行性、衰老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人体局部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肢体麻木、畏寒肢冷、行走乏力、骨质增生、关节变形等症状和体征。
  
  慢性筋骨病与气血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随着人体的衰老,出现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导致筋纵弛缓、筋肉不坚、荣养乏源、筋骨失养; 另一方面,当人体受到外邪的侵袭后,邪气注于经络,留于关节,致气血运行紊乱或运行阻滞,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故慢性筋骨病与气血关系密切,其病机多为气血失和、经脉失养,调和气血法为治疗该病的基本法则[1].
  
  2 临床常见慢性筋骨病的气血失和表现

      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着,书中内服方以活血祛瘀止痛为法,为伤科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明代薛己《正体类要》有所发展,内治采用补气血为主、活血行气为辅的法则。石筱山先生也认为,伤科疾病,不论在脏腑、经络或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2].然而形体之抗拒外力、百节的屈伸活动,乃气之充也; 血的化液濡筋、成髓养骨,也是依靠气的作用。所以,气血兼顾宜以气为主。然积瘀阻道、妨碍气行,又当祛瘀,则应以血为先。
  
  2. 1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与气血失和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颈椎病、腰椎病等。该类疾病属于“伤筋”范畴,中后期往往正不胜邪,缠绵不愈,所谓“积劳受损,经脉之气不及贯串”“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引起气虚血瘀,从而导致“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等症状体征,所以颈腰椎疾病的根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本虚标实”.施杞教授提出“益气化瘀,标本兼顾”治疗颈腰椎疾病的原则[3].“益气”指补益先天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 “化瘀”乃化血瘀、痰瘀,从而更有利于“气之生化”.

      益气化瘀法作用机制如下。
  
    ( 1) 对血管的影响。在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中,椎体与软骨终板交界面血管芽数量、面积减少,软骨终板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率减少。益气化瘀方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管芽密度来增加椎间盘有氧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传输[4].
  
    ( 2) 对细胞外基质的影响。退变椎间盘Ⅱ型胶原mRNA 表达降低,益气化瘀药对其有增强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对Ⅱ型胶原基因转录过程中的酶促反应,导致分泌合成Ⅱ型胶原的基因表达开关正常开启[5].
  
  ( 3) 对炎性介质的影响。人工麝香对退变椎间盘中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 E2、6-酮-PGF1α、碱性磷酸酶有明显降低作用[6].
  
  ( 4)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复方芪麝片、芪麝颈康丸可降低退变椎间盘中升高的 IL-1α、IL-6、TNF-α 含量,下调退变早期阶段 bFGF,上调 IGF-I mRNA 表达,使之处于平衡状态[7-8].
  
  ( 5) 对椎间盘细胞作用。益气化瘀方可加速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 DNA 的合成,促进细胞增殖,降低体外培养的纤维环细胞凋亡率[9].
  
  ( 6) 对信号转导的影响。益气化瘀药可下调凋亡软骨细胞 STAT-1,上调 MAPK-6.其机制可能是分别对这两种通路的作用,也可能是对二者“串话”起作用。
  
  益气化瘀药还可以上调大鼠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和酪氨酸磷酸脂酶,从细胞分子水平解释,椎间盘退变实质可能是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及基质与细胞黏附功能减退,导致输入细胞的各种“存活信号”转导中断,细胞失去赖以生存的信号环境刺激而凋亡,也说明益气化瘀药在调节细胞增殖、黏附和迁移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0-12].
  
  2. 2 骨质疏松症与气血失和

      骨的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数量的减少称为骨质疏松。以全身性骨痛为主要症状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上一般称为骨质疏松症[1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痿”“骨痹”范畴,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之一。《素问·痹论》云: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此病与气血不足和气虚血瘀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受纳五谷为仓廪。高龄之人,脾胃衰惫,化源不足,精微失源,气血两亏,骨濡养无源,渐渐骨髓由之而空虚,发为本病,出现腰膝酸软、骨骼疼痛等症[14].
  
  李东垣认为,脾虚肾亏是骨痿发生的根本。其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指出: “形体劳疫则脾病……脾病则下流乘肾……则骨乏无力,是以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 太阴、少阴) ,此阴盛阳虚之证。”并提出了脾胃并重、培元固肾的治疗大法,为后世脾胃并重、调和气血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 “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元气为肾精所化,肾精不足,无源化气,必致血瘀。脾虚则气的生化乏源而致气虚,气虚不足以推动血行,则血必有瘀。血瘀又可阻滞气行。《灵枢·本脏》曰: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不行,诸脏筋骨失养,渐致虚损,从而促进骨质疏松症的发展。
  
  骨质疏松症出现微循环障碍,表现以“虚”“瘀”为特点[14].药理研究结果显示,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机制如下: ①类雌激素作用,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及其受体表达改善骨代谢,减少骨质丢失; ②促成骨细胞增殖,对钙和血碱性磷酸酶具有调节作用[15-17].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血瘀现象[18].血瘀造成的骨小梁内微循环障碍,不利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导致血液中的钙及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地通过哈佛氏系统进入骨骼,进而使骨骼失养、脆性增加,发生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性骨痛主要是骨内压升高所致,病理改变为骨小梁变细,数目减少,造成残存骨小梁负荷加重,降低了骨小梁的强度。一旦超过了其强度低限,就会使单个小梁骨折断,出现微骨折。骨质疏松症越严重,微骨折就越多,不可避免会损伤血窦,致骨内瘀血,由于容积增加而使骨内压升高,导致骨痛。
  
  2. 3 骨性关节炎与气血失和

      骨性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是由于关节软骨变性和关节遭受慢性损伤所致,遗传和体质因素也有一定程度影响,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发病部位多在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脊柱、膝、髋、手指等处。后者可继发于先天或后天关节畸形、损伤和炎症之后,可发生于青壮年。
  
  

原文出处:王拥军,梁倩倩,崔学军,李晨光,莫文,胡志俊,唐德志,舒冰,卞琴,叶秀兰,叶洁,李晓锋,王晶,王腾腾,赵东峰,徐浩,唐占英,杨燕萍,张岩,卢盛,赵永见,施杞. 调和气血法防治慢性筋骨病的应用与发展[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06):1-4+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