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商务管理论文

碳交易机制对国际商务环境的作用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4 共5664字

  0、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作为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换产品以及服务的一种国际行为,国际贸易总是处于特定的国际商务环境之中,而这种特定的国际商务环境又构成了一个完整复杂的环境系统作用于国际贸易。

  国际商务环境包括国际商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际商务的自然环境是指国际商务活动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国际商务的社会环境是指国际商务活动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15 世纪初期,葡萄牙首先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探险活动,成为大航海时代的第一批受益者,其根源在于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生产香料的资源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类型也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发展为现今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等,国际商务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间经济相互开放日益扩大,导致商品、服务、技术、人员、资本等要素的流量越来越大,从而经济依存度和相互作用的程度不断加深。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不再仅仅是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产品的属性,更有技术的创新、信息的发达、交通便利和结算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如此,多边机构和区域经济的产生与壮大,政府间合作日益密切等等都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廉价能源时代的结束使世界进入了低碳经济的时代,低碳经济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得失和国际地位的更迭。碳交易,又称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ERPAs),是指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碳资产,原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并不是商品,也没有经济价值,然而随着对气候变化问题研究的深入,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相关政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及利益集团的重视。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排减,以国际公法为依据,用市场机制的方式来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即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由此导致碳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变的稀缺,成为一种有价资产,即碳资产,并催生出碳交易市场(Carbon Market)。碳交易的实质是用市场机制解决或弱化资源配置中的价格扭曲,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碳交易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为改变环境、资源无定价的现状提供了充分、可操作的市场激励。在这种新的贸易背景下,国际商务环境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自由、宽松、协调的主旋律下,日益朝着有利于国际商务活动的方向迅速发展。

  0.1.2 研究意义。

  本文在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贸易形式对国际商务环境的影响变化,通过对当今国际商务环境演化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种贸易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必然会影响国际商务环境的变化。

  碳交易最初只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一种途径,2005 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它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它的潜力产生了新的认识。经过多年的发展,碳交易市场渐趋成熟,参与的国际数量在不断的增多,市场结构也正向多层次深化。2011 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值达 1360 亿美元,碳交易量创下 103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高,年均增长率为 55.6%.

  虽然自 2012 年以后,由于国际碳价的持续下跌,全球碳交易额逐年减少,但碳交易量依旧持续上升,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碳交易成为世界大宗商品已成为必然趋势,而作为碳交易标的的标价货币的绑定权以及衍生出来的货币职能将对打破单边美元霸权,从而促使国际货币格局多元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已建立或正在建立各自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制定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碳排放权已成为一种资产并衍生为各类金融产品。

  欧盟委员会于2014年1月22日,在全球率先发布了2020年以后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减排目标。针对欧盟境内的碳排放水平,提出了"到 2030 年,比 1990年减少 40%"的目标。同时还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在欧盟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 27%"、"在对进展缓慢的现行指令进行审查后探讨节能措施"、"重组欧洲境内排放权交易制度(EU-ETS),使之成为 CO2 减排的主要手段"等方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把目标锁定在减排、利用排放权交易加以引导的气候和能源政策。虽然外界对这个方案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认为对于可再生能源,原本应该是达成 40%减排目标必不可少的措施,这次定下的目标却并不高,而且,节能方面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数字。但是欧盟把目标锁定在减排上,依靠碳排放权实现目标,对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技术竞争力能产生有利的影响。

  我国虽已开始碳交易市场试点,但碳交易市场还存在不确定因素。在2014年"两会"上,不少代表提出建议,希望尽快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和基础性作用,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其中,全国人大代表林铁钢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助于实现国内经济转型,同时将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全国人大代表何华建议可以在试点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成立一到两家国家级碳排放交易所。李联五也表示,因节能减排项目具有前期投入大、经济效益低,许多企业仍持观望的态度。

  2013年12月,随着天津市和广东省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并产生实际交易,全国共有7个碳交易试点正式启动,我国碳排放交易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但在国家尚未出台碳交易政策、企业自愿减排交易稀少的情况下,各地交易平台更多考虑的是地方利益,交易量和交易效率都难以提高,也不利于碳交易产品的国际对接。

  探究碳交易机制对国际商务环境的结构性影响变化,对积极推进国内清洁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推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但生态良好地区的资金和技术转移、培育和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在国际贸易对商务环境的影响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 Grossman 和 Krueger(1991)最早对北美贸易自由协议(NorthAmerican Free TradeAgreement,NAFTA)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国际贸易对商务环境影响的三个主要关联要素包括规模效应、组成效应和技术效应。 Anderson(1992)用静态分析的方法探究了贸易对环境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CoPeland 和 Taylor(1994)建立了南北贸易模型研究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l)贸易自由化能缓解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环境问题,但会加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平衡的贸易增长不会增加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这两个结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之后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anayotou(2000)在其发表的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一文中又将环境影响效应扩展为 5 种,包括经济规模活动、收入增长、经济活动的结构、产品组成、技术扩散及贸易法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9)上发表的《从发展角度看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贸易的演变:危机的影响》一文系统介绍了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以及国际商务环境发生的变化。

  当前国外关于碳交易的研究是基于碳交易价格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改变全球激励结构的立场出发。对碳交易市场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碳交易对企业竞争力分析、企业收入分布、经济系统研究、环境绩效影响评估以及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机制和规则等方面。其模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即能源系统模型、一般均衡模型和综合能源-经济模型。J. Neville 和 D. Jensen(2000)利用一般均衡模型系统研究了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情况,结果表明,所有者的损失受初始分配的影响,而市场份额分配法则会降低政府的调整幅度,减少管理成本,从而提高社会福利。Edwards 和 Hutton(2001)利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分析了英国二氧化碳的初始分配模式,结果表明,拍卖二氧化碳排放权所产生的盈余部分如果以减免雇佣税的方式进行再次分配,有可能会产生"双份红利"(double bonus)。Richard Baron(2001)讨论了碳交易许可证的分配和交易机制以及交易规则,并对发展中国家参与碳交易的方式提出了建议。Marian Leimbach(2003)在 GTAP-E 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一般均衡分析和动态回归进行研究,结果证明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建议中国积极倡导清洁发展机制,调整能源结构。Blanchard 和Perkaus(2004)指出短期内碳排放强度减排的政策可能会允许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有所增加,但从长期趋势来看,技术突破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才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根本途径。Klaassenet(2005)研究了碳交易初始分配的三种分配方式:单一拍卖方式、瓦尔拉斯拍卖方式、双边有序贸易方式,并对在《京都议定书》中签署减排义务的六个国家进行了分析。Ellerman (2008)通过实证的方法针对二氧化碳减排方式提出了两种评价标准,即平稳和暂时平稳,最终得出碳排放强度减排更适合用于碳减排的结论。Carolyn(2008)认为碳强度减排应当和总量减排相结合才能促进碳减排政策的顺利实施。

  0.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国对贸易与商务环境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领域、自然环境领域和国际法领域等。唐海燕(1997)提出国际贸易环境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作为包含许多子系统的大社会系统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和阐发,同时指出其政策含义。李善同、翟凡(1999)通过建立中国经济一一环境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贸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经济增长加剧了环境污染,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不是导致中国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他们主张在实施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应颁布适当的环境政策,从而既获得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环境。赵登峰、唐玲玲(2008)研究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指出进出口贸易可以增加潜在的总供给,从而成为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倪月菊(2009)在研究中分析了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其中尤其要重视环境产品贸易取得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国内学者对于碳交易市场的研究目前大多还是处于定性分析阶段,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碳交易初始配额分配,碳交易市场的结构化特征,碳交易定价方式选择以及碳金融等。徐玉高(2000)对二氧化碳的减排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描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中的策略选择。周海屏(2003)对于碳交易市场建立的艰巨性进行了前瞻,他认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而且包含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在人才梯队的培育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体系制度的建立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戴永务、刘伟平(2004)对碳交易的研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阐述,分析了国际上碳排放权交易的意义和产生机理,并对碳交易对林业的影响进行分析。陈文颖(2004)利用 Markalmacro 模型研究能源与二氧化碳减排的关系,并阐述了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可能影响。杨红强(2005)认为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应把握好发展中国家无减排义务这一有利安排,在采取国际碳交易行为时应更加谨慎,现阶段应大力加强对碳交易机制的建设。林德荣(2005)对碳交易市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出,发展中国家正逐步成为碳交易卖方的主力,二氧化碳减排市场正在逐渐壮大。

  章东升等(2005)对二氧化碳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基本划分,并着重在(交易主体、交易规模以及交易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交易主体、交易规模以及交易类型等,并对碳交易市场的未来做出了预测。程南洋(2006)认为碳交易制度对于环境保护及其通过此制度对国际间碳贸易都有深远的影响,而碳交易制度也为《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做好充足的准备。关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式,涂毅(2008)认为中国碳交易市场目前分为国内碳交易和国际碳交易,而国内碳交易市场应该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基于无偿分配的配额方式,使不同行业的企业都能在碳交易市场上达到交易流通。熊焰(2009)在研究中指出,中国应该通过碳交易市场来解决二氧化碳减排问题,要对投入资金、技术等资源减排的企业给予奖励与补偿,对那些不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实施惩罚,从而引导技术和资金的流向。

  关于碳交易机制对国际商务环境的研究,李晨洋等人(2010)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供求关系理论,对价格与环境能源问题进行相关性分析。杨海轮(2010)在分析国际以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研究碳交易对不同国家福利的影响。朱潜挺等(2013)利用Agent建模技术,开发了一套全球碳交易模拟系统,并根据人均累积排放权均等和减排目标控制原则,设置了"丁标准"情景和"2℃目标"情景,对全球碳交易行为展开了模拟研究。研究得出碳交易对资金流向以及技术创新的影响。

  0.3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0.3.1 研究方法。

  为使研究成果更加客观、更加科学,文章的研究借鉴大量学者的研究模式,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首先,基于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对商务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该部分分为两个阶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二战之前,国际间贸易最初形式是商品贸易,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催生了交通业、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技术劳动力的流动,服务贸易随之发展。二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服务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贡献。随着贸易方式发生变化,国际商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全面搜集、归纳整理和深入分析,系统阐述了国际商务环境的演化过程,为研究碳交易机制对国际商务环境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其次,对碳交易机制的原理和发展现状做出详细的介评,运用结构分析法,结合各国碳交易体系的构建情况,分析碳交易机制对国际商务环境的影响。

  0.3.2 结构安排。

  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对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第二部分对国际贸易理论和碳交易机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探讨了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类型,以及该贸易类型下的国际商务环境的表现,为研究碳交易机制对国际商务环境的影响提供了基础。第四部分,介绍了碳交易机制以及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详细阐述了碳交易机制的支持系统。第五部分,分析碳交易对国际商务环境的影响。第六部分,为政府和企业应对商务环境变化提出建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