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朱光潜美学教育思想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2 共6783字
论文摘要

  一、教育,朱光潜一生事业的起点

  作为美学大师的朱光潜先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作为一个长期对教育同样倾注热情的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则往往为人所忽视,事实上朱光潜先生的教育思想同样值得后人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他早年就读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又在英法留学过多年做过多年的学生,在吴淞的中国公学、上虞的春晖中学当过教师;更因为他的成名作是写给学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小册子太著名了以至于还有人用“朱光潸”的名字写了《给青年的十三封信》来模仿[1]418-422———而非后来大家所熟知的美学巨著,并从这个点开始,作者在美学道路上前行的同时依然不忘对于教育的关注。笔者根据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卷版的《朱光潜全集》(本文所采用的文字皆出自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996间出版的《朱光潜全集》,未采用中华书局的2012《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版)粗略统计了一下,与教育有关的较为系统的作品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谈修养》、《谈美书简》,其余一些有关教育的文字则以谈话计划等方式出现,如《在“道尔顿制”中怎样应用设计教学法》、《私人创校计划》、《谈出洋留学》等二十余篇,这还不包括作者专门对语文及文学的专门论著,如《谈文学》等文章。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代学者周红发现了未被收录在全集中的四篇朱光潜先生的佚文竟全部都是与教育有关。[2]95-97从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到写于作者晚年80年代初的《谈美书简》为止,作者对于教育的关注度至少长达一个甲子的时间,所以,朱光潜先生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或者确切地说是美学教育家。

  二、读书,弥补个体人生不足的良方

  一般而言,教育本该具有两大功能:对社会的批判功能,即柏拉图所说的“牛虻”作用;对于个体精神的引领升华,以保持对于物欲化的世俗社会的距离与抵抗。当然在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育对象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存在在参与教育活动时也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和排斥性,这种能力的来源自然是多渠道的,通过读书以便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教育的传统功能就是渠道之一。这在传统教育模式与影响日渐衰退、社会转型加剧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关注教育对象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读书习惯成为了一个值得思索的时代命题。因此,当身处社会巨大转型期的我们在面临诸多的教育困惑时,重新关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朱光潜先生的一系列关于教育问题尤其是关于青年学子读书的思考时,我们依然会有新的收获与启迪。基于对朱光潜先生博大精深著作的肤浅认识,笔者想借其理论对目前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1.距离感与人生

  由于当今教育中所不可回避的以应试教育、文字书本课堂等为中心、实用职业为导向的评价模式的客观存在,易导致学生对于教育本质和对生活本质的单一肤浅认识,从而忽视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多元性,将自己的生活简单化,导致了一些青年学生尤其是爱钻牛角尖心胸不很开阔的学生,其情绪常为一些平面化、抽象化、符号化的分数、奖项所左右,为实用的功利价值取向所引导,这些现象成为了困扰当今教育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然而,教师如果懂得朱光潜先生的一些关于艺术与人生的睿智见解,尤其是艺术对于生活的积极作用的论述,或许可以化解一些稚气未脱学子的内心困惑。

  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先生认为艺术是一种精神活动,所以要用人的精神创造力量来弥补自然的缺陷尤其是现实世界的不足,要替人生造出一个避风息凉的处所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朱光潜先生说:“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的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对现实人生的超脱。”[3]161换句话说,文艺虽然是现实人生的写照,但它是把现实的人生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去观照。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4]17朱光潜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5]57所以保持一个观照者的地位,吸纳这个世界里的一切变化,使它们在眼中成为可以欣赏的画面,在欣赏中实现自我。艺术既是欣赏又是创造。欣赏文学作品是要求青年学子以超脱的精神观照自己的人生,更要求以超脱的精神去创造人生。“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4]93-94所以,人要想从现实的功利主义的环境中突围、超脱,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艺术才能。因为艺术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经验的积淀、贮存和推广,人可以在艺术的生活中反观自己的生存处境和个体在历史时空中的确切坐标,从而不至于斤斤计较于有限的个体得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暴自弃;既不过于对生活进行一厢情愿的乌托邦构建,而忽视了人世间客观存在的残缺,也不忽视人性及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真善美。所以,当现实生活让人走入疲惫和庸碌之中时,我们的艺术思维就必须实现其对人生的替代和补偿。同样,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才能,个体才能从狭隘的自身环境中超脱开来,走出狭小的洞穴世界。这种将生活艺术化后与客观现实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既艺术又理性的思维对于世人尤其是对于充满着人生理想、稚气未脱的青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朱光潜先生说,“‘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5]50,所以一切畏首畏尾、徘徊歧路的苦恼,其根源也无非是缺乏对于生活的艺术思维,不能超脱地生活,这样的日积月累常常使心境既多苦痛,而学业也不能成就,一直停留于一叶障目的状态。这就需要一线的教师在日常的感性教育教学活动时能思考到朱光潜先生的过人远见,将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一个有机渗透,或许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悲剧发生。

  2.移情审美与生活

  如果说距离能够让人从自身的局限中获得相对的时空来使自己反观自身的处境,那么移情审美则是对距离感的进一步补充,因为过于遥远的距离虽则可使自己摆脱功利的限制,但也往往使人对自身处境产生麻木感。所以,移情后诗意地观照生活是对距离的情感渗透与补充,在作为客体的大千世界与作为主体的个体间架起了一座情感桥梁。朱光潜先生认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4]91一句话,就是要艺术地生活,特别是艺术地欣赏生活。

  那么怎样去欣赏呢尤其是如何诗意地去欣赏呢朱光潜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不以理智的态度,而以情的态度、感的方式看待自然和人生,“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5]46。生活包罗万象,大千世界也包含着千奇百怪,对此在弄懂其中真相的同时,更多的是还要去感受,感受那些内在的情感世界,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人,首先就在于其内在的丰富情感世界与体验,并将其投射到外在的无情感事物上。所以,春花秋月、风花雪月、大江东去、北雁南飞……这些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在中国的文化中承载着别样的文化内涵。相反,当世人过于理智时,将其见山是山地冷静对待,自然也就无形之中丧失了一种文化的气息,生活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缺乏诗意的平庸化。

  所以,一个有着丰富诗意情趣的人在其本质上是一个十足的生活艺术家,他们能在日常的忙碌中摆脱功利的束缚,依然可以尽享人生百态的多姿风趣;他们有着一颗情感丰富、充满创造力的心灵,能从广博的生活和文化传统中汲取源头活水来滋养丰润现世的生活。因此,这些人不但拥有完满的精神生活,而且更具有健康旺盛的生命活力。反之,一个没有任何生活情趣的人,终日只将自己的眼光停留在物质的层面时,他们会对所有的非功利性事物不感兴趣,更不要说去探寻生活的趣味了,花花世界在他的眼里永远不过是一个无趣的牢笼。所以说,诗意情趣越丰富,生活就越完美,人生就越有价值,内涵也就更有意义。朱光潜先生总结道:“‘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是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地自由,一样有福。”[4]96朱光潜先生对于缺乏诗意的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似乎早有预见,他说:“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

  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5]46。据于此,他认为美和艺术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弥补人生的缺陷,使人超越自然的限制和实际人生的羁绊,从而获得个体心灵的自由和解放。他告诫在物欲中苦苦挣扎的现代人“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至理名言,用一种带有情感的眼光去欣赏生活、在诗意中去观照自然宇宙,这样才能发现大地山河能欢笑,鸟兽虫鱼能诉苦……人心不再冷漠无比,一切都会变得温暖而多情。而这一切的培养只能在人生的早期培养起来,一旦错过这个时机便会有终身的遗憾。

  反思这些年来发生在校园中,甚至在一些国内由大家公认的好学生构成的顶级名校的诸多暴力事件,其构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于学生情感培养的忽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一些长期缺乏情感养护的学生而言,只有“同窗”而没有“之情”了,甚至“同窗”也被完全符号化了而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了。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教育培养学生艺术且有情感地生活、诗意地观照人生的必要性。

  3.读书与审美

  如果说,距离定位与审美移情这两种美学思维是诊疗平庸生活的良方,那么读书则是获得该良方的一个重要途径。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首篇就谈读书,尤其要求青年人多读课外书。

  他认为很多青年人“能否在读课外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5]5所以关键是要学会挤时间且要有恒心,因为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他列举了富兰克林、孙中山的例子,说明为事业忙碌的伟人尚且如此勤奋,我等更需努力。

  当然,读书并不是来者皆善来者不拒的态度,尤其不能追赶时髦,朱光潜先生告诫学子“因为许多流行的书籍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5]7所以,读书要多读有价值的书,多读经典,读经典不但可以获得比较真切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到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然而较之于其他学者们一般泛泛而谈的读书法和读书的意义,朱光潜先生则从更高的社会学层面来看待青年人的读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获得教养的途径,更首先是一种抵御不良习俗入侵的有效方法,他敏锐地观察到许多不读书的学生将来很有可能因为没有良好的读书趣味而会在不自觉中成长为他们现在本人所厌恶的对象,“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5]6所以,他语重心长地说:“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所引诱。”兴趣要早些培养,“这种兴趣你现在找寻不出,将来永远也不会寻找出的,凡是人都是越老越麻木……”[5]6所以说兴趣爱好尤其是读书学习的兴趣爱好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甚至提前为不良习俗所侵占。

  这些看似平常的告诫,无不包含了一个有智慧、对青年人关切的长者的肺腑之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能够早一点认识到朱光潜先生的远见,不仅自己能多读书,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指导和兴趣培养,那么我们彼此双方在各自的未来人生中,尤其在人生闲暇之余就不会觉得无趣、落寞或者抑郁,同样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早夭的生命祭于天堂,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人生悲剧发生。

  况且文艺本身就是表现情感的,具有亚里斯多德所谓的“catharsis”(净化)的功能,歌德因失恋而想自杀,结果写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而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就是一个明证。

  朱光潜先生甚至认为如果当自学的习惯养成后,可以采用“少上课,多读书,多运思”[6]86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的本源在于启发人性中固有的本性、求知与爱好,使其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和完善。

  过度的教学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主动学习,最终会妨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而疲于应对考试,只知以课堂为中心,丝毫没有收获可言。虽然朱光潜先生谈的是几十年前的民国教育,但是反观当下的中国教育,同样也适用,一大批不会自学不爱学习的学生每年都在被现今的学校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他们一到社会上便只有束手投降的份了。

  其实,药方就在这些简单的告诫中,教育不是以课堂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是以“人”的独立成长为原点的。

  朱光潜先生看重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认为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对其文字背后的理解力培养的同时,也是该作品对人格的无形熏陶的过程,因为“凡是第一流艺术作品大半都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它们或是安慰情感,或是启发性灵,或是洗涤胸襟,或是表现对于人生的深广的观照”[5]319。更何况文学尤其是诗歌在其对字词的锤炼时也是在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因为“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7]354。遗憾的是,教育的现实似乎离这样的理想教育境界有些距离,依然停留于形而下的文字层面而忽视了文学、文化于人的情感养护。这几年关于高中阶段是否文理分科的讨论沸沸扬扬,许多人包括教育圈内的一些人似乎也忽略了青年学生的成长究竟需要哪些精神养料,“倘若先没有多方面的宽大自由(Liberaieducation)教育做根底,则职业教育的流弊,在个人方面,常使生活单调乏味,在社会方面,常使文化肤浅褊狭”[5]33。只要回味朱光潜先生的告诫就不能不佩服他的远见。

  三、审美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般而言,一个伟大的思想(包括教育思想)来源于其所在的时代,又超越其时代,具有一种普世的指导价值作用。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教育思想显然也具有此生命力。在目前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教育也不例外,但正如秦晖所说的那样,“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问题’”[8]。所以,对待教育问题,我们的思路或许当跳出教育看教育,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考虑。因此,重新审视朱光潜先生等前贤的教育理论思想,或许能解今之困惑一二。朱光潜先生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中的教育经验使其理论思想根植于一线的感性实践而避免了纸上谈兵的不足。这一点使他较之于今之许多只会理论的教育工作者为胜。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5]32-33这些文字何尝只是针对数十年前的教育现状而发的!

  所以,如果教育过程中能坚持做到通过读书(教师自己读书,学生也读书)来获得一种豁达的超越自身局限的能力,将个体置放于开阔的时空之中,对待社会与个体问题时采用一种正确的距离、恰当的诗意观照,保持一颗平常心,最终实现生活的艺术化,用艺术来统领生活尤其是学生时代,那么,教育对于人生的积极作用就会得以放大,学生的未来也会在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引领下获得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鼓励青年学子读书并不是意味着让学生绝缘于社会之外,恰恰是因为读书也是一个净化心灵从而达到改善外部社会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即便是在内外交困、国难当头的1932年,朱光潜先生依然写道:“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4]6通过读书来净化人的灵魂,并以“人”为出发点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今人也已经认识到了朱光潜先生在教育尤其是美学视野下的教育上的贡献和历史地位,阎国忠这样总结朱光潜先生的教育地位:“朱光潜虽以绝大部分精力讨论文艺创造与欣赏问题,但其真正的落脚点却在审美教育,他的著述,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开始,几乎篇篇都离不开审美教育。”[9]159或许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期,世人应该把目光转向前贤以获取前行的新的力量;这也是朱光潜先生美学视野下的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8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2]周红.新发现的四篇朱光潜佚文[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9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8]秦晖.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问题”[EB/OL].
  [9]阎国忠.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