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阻力与突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27 共6962字
论文摘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思想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得到迅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由综合性大学向地方院校逐步扩延.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喜人形势下,我们不能忽视地方院校所面临的困境.

  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肇始于 1922 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创设,1952 年的高校"院系调整"取消了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随之消失,直到 1988 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再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吹响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重建的号角,社会工作专业在各大学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到 1999 年,全国有39所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加快了发展步伐.到 2013 年,据百度百科统计,我国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不少于 210 所,大体分布状况为:北京市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18 所;上海市有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11 所;山东省有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 14 所;湖北省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14所;辽宁省有沈阳化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沈阳工程学院 3 所;吉林省有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 6 所;黑龙江省有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 9 所;浙江省有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 8 所;江西省有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井冈山大学等 5 所;福建省有集美大学、厦门大学、江夏学院等 7 所;河南省有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 10 所;甘肃省有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等 5 所;内蒙古自治区有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 4 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 7 所;重庆市有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6所;天津市有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3 所;陕西省有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江苏省有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等 20 所;广东省有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 25 所;云南有云南大学 1 所;四川省有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 12 所;安徽省有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等 8 所;湖南省有长沙民政职业学院、湖南农业大学 2 所;海南省有琼州学院、海南大学 2 所;山西省有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医科大学 2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乌鲁木齐职工大学、新疆职工大学 4 所;贵州省有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遵义师范学院 5 所.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设置特点为:一是几乎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大学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二是人口大省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较多,如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湖北、四川、山东等;三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由重点大学逐步扩延到地方院校,如盐城工学院、池州学院、江夏学院、遵义师范学院等.

  二、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它为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国家社会工作职业标准》等法规的颁布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确定了规范.因此,近年来我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地方院校逐渐增多.总体说来,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形势喜人.但是,作为站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发现我国地方性院校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面临着不少困难.

  1. 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外部困境

  为分层阐明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我们把由学院内部存在的困难称为内部困境;把来自国家、社会等学校以外因素造成的困难称为外部困境.

  (1)制度性困境

  社会工作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的欧洲,社会工作专业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它是现代社会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产物.西方的社工教育、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者培养、社工实务模式已经历了孕育萌芽、改革发展、调整完善阶段,现业已成熟,在西方"大社会,小政府"的环境中基本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社会工作传入我国之后,一直存在本土化的问题,而在本土化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它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与我国社会工作行政化的关系问题.在我国,政府对社会福利资源有着垄断性的掌控,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是政府对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工青妇组织、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等组织或部门在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管理作用,但它们要么是行政部门,要么是准行政机构.

  这种高度集中管理社会的思维导致一些地方与部门直到现在还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放在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上,对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还存在巨大偏差.非政府的公益性服务组织和自愿服务者很难得到体制内的福利资源,其生存与发展总体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与现行人事及社会管理体制之间的脱节,致使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陷入就业困境.

  (2)社会困境

  社会工作是在西方社会中普遍认同的基督教慈善思想、人道主义、社会福利主义等观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者的使命是注重群体秩序,追求社会正义,主张个人对他者的责任.这种社会认同使社会工作者既有广阔的活动平台,又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社会工作就会自然地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

  尽管我国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主要还囿于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校,在高等教育界以外,真正了解社会工作的人并不多.在社会上,人们还是习惯性地把那些社会性和无报酬的非本职工作称为社会工作,显然我国民众对社会工作缺乏广泛的共识与认同.由于社会工作在民间传播渠道的堵塞,好些录入高校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学生对该专业也是一头雾水,甚至半学期专业学习下来对什么是社会工作还只是一知半解.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与接受,给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就业市场尤其凸显,无论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本人还是其家长都认为毕业后就应当进入民政系统、各种福利机构、工青妇等政府部门或组织工作.他们以为社会工作专业是通向公务员的桥梁,但实际上,社会工作的就业范围远不止在这些部门,且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还不应该在这些部门.其他领域如慈善机构、医院、司法系统、学校等社会各领域对社工专业人才"求贤若渴".但由于人们对社会工作的不了解和误解,专业社会工作者很难进入这些领域.

  另外,民间机构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离不开民间机构的参与.但是在"全能型"政府的思维模式下,民间机构一是没有生存空间,二是人们长期对政府的依赖使他们很难相信政府外的民间组织.因此,尽管我国民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民间机构组织和管理方面的文件,但是民间机构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处于萌芽状态,民间机构对社会活动的调节作用极其微小.即使是那些成立日久,颇有知名度的民间机构也由于透明度底、专业性弱、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因素而缺失社会公信力.如慈善领域频繁出现的不良事件使民众对民间机构的信心遭受重创.事实上,从外部经验来说,民间机构是社会工作者的大本营.所以,我国在民间机构不健康、不充分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难就不难理解了.

  上述制度和社会的外部环境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陷入困境.因为外部环境是导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学者对社会工作的就业研究表明,2007 年全国高校培养了约8000 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其中超过 70%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社会工作;已经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也存在严重的转岗、改行现象(付锋林,2007).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难一方面是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后果,但另一方面又成为影响高校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

  2. 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内部困境

  地方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还面临着许多内部困境,有些情况十分突出与迫切,若不尽快解决,必将影响学生培养质量.

  (1)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优秀学生的培养依赖于良好的师资.目前,我国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令人堪忧.笔者对几所地方院校进行调查和暗访发现,社工专业师资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训练的教师数量过少.个别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不超过四名,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以上教育的几乎凤毛麟角,大多数教师是从相近专业转教社工课程.二是教学不得法.由于大部分教师从相近专业转调社工专业,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性质、发展方向缺乏深入了解和理解,再加上教师受我国传统学术价值观念的影响,认为高校两项重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他们对社工专业的学生也是按照其他理论性强的学科学生那样教学和培养,甚至从教学第一天起就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三是教学效果差.多数教师也知道社工专业实务性强,但由于自己并未从事或参加过专职的社会服务工作,面对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小组工作等实务性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也只能照本宣科,整个教学完成"任务",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凸显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能力和价值理念.笔者发现,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师资专业化程度低和教学经费缺乏等原因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偏多,实训课程过少,社会工作评估等课程基本不开设.二是课程设置陈旧与机械,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工作新的发展,与新兴领域相关的课程几乎没有,多数地方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直接照抄一些综合性大学的,毫无地方特色.三是缺乏系统的、本土化的专业教材.有些地方院校所用的教学参考资料以港台的为主,但港台的工作方法与大陆差异较大,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四是有些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除努力完成国家规定的 10 门主干专业课程外,其他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停留在完成学分的层面,对社工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帮助甚微.

  (3)实验设备、见习场地相对匮乏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社会工作实验室是社工专业学生接受操作实践锻炼的重要场所,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等课程的教学离开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的操作训练.但目前地方院校社工专业因教学经费或学校重视不够大多没有设立社会工作实验室.在非做实验不可的情况下找一间教室或会议室权当实验室,实验氛围的缺乏和角色的心理缺失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见习是社会工作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国际标准一般为不少于 800 小时.但是目前,中西部地方政府因财力不足和认识高度不够对社会工作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过弱.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地方院校社会工作的见习实习的基地主要集中在民政、工青妇组织、社区等部门,学生的实习见习工作主要是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很少用到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笔者从中部一所部属重点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求职简历中看到,多数学生的实习是企业文案处理,培训机构的培训管理、学校学生组织的管理或活动策划等,离真正的社会工作实习还有相当距离,与之相比,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三、地方院校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探索

  由于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而外部原因是所有开设社工专业高校所共有的,好些学术论文对其对策进行了探讨.因此,这里笔者只就院校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获得效果的内部困境探讨对策.

  1.扩充师资力量,打造专业教学团队

  针对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引智工作.根据地方院校的社会工作招生人数,尽量配备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若本校没有,应适当招聘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来充实教学队伍.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自重建以来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有些高校的社会工作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已达到较高水平.可酌情引进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来从事专业教学.二是加强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不定期邀请那些学校的高水平教师来指导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作教学指导及讲学;另一方面可以派送骨干教师前往该校作系统培训.三是加强教师实务能力培训.如让教师走进社区、福利机构、非政府组织通过参与项目等形式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2.改良课程设置,改善专业教学方法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应当符合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根本要求.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能够使学生胜任在劳动、民政、社会保障及青年、妇女、工会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行政管理、社会政策研究、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区发展与管理、评估与操作等工作.因此,社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位,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实务和实践特点.具体课程应以反映解决社会问题、体现专业精神、专业理念、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课为主.如专业主干课应开设: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实务、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人类行为与环境、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为适应各不同领域的工作,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爱好选修以下特色课程: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保障概论、犯罪心理学、心理咨询、组织社会学、社会问题概论、社会政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妇女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残障社会工作等.

  除科学的课程设置外,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必须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理论传授法,社会工作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适宜开放式教学,应多采用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工作作坊法等.

  3.结合本土特色,拓宽社工专业方向

  在当前我国的现实社会条件下,为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和稳定社工工作专业队伍的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朝着社会服务的"大社工"前进.在大社工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尝试开拓社会管理方向和社会服务方向.

  社会管理方向侧重培养学生社会管理方面的能力.如公共关系处置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政策分析能力、项目策划能力、社会问题调查与研究能力等.以期将来在各级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信访和社区等相关企事业单位,通过社会专业性工作以实现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目标.

  社会服务方向要着力培养社工人才的表达能力、演说能力、沟通能力、奉献精神,科学的服务方法、正确的服务理念等,以期将来进入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能给病人、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等提供心理辅导、精神抚慰等服务,创造性开展青少年矫正、企业员工管理、老年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宣传等专业社会服务工作.

  4.创新服务模式,开辟社会实习场地

  社区服务一直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的理想模式.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我国社区管理制度的特殊性,管理机构的不完善性,学生进入社区后其实习的社会工作性质不明显,专业性不强.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如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将社会工作划分若干类型,如老年人服务类、残疾人服务类、家庭服务类等.社区服务专业化要求社会工作者从一种综合角色转变为专业角色,真正使用专业方法提供服务,运用好在课堂上学到的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伦理学知识使其工作真正满足不同类型的服务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实习中的水平较高的学生为原有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的工作方法,促进原有的社区服务向专业化社区服务过渡,增强社区对社工服务专业化的认可程度,最终实现社区服务的专业化.

  但是社区不能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的唯一场所,地方院校应当积极与所在地的各类学校、医院、人才交流中心、福利院、青志协、社会体育组织、民政局、妇联、老年大学、企业等单位或组织联系,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并要尽量使这些基地的社会服务工作常态化、连续化,即由培养学校做好三到五年甚至十年及以上的合作规划,安排好各年级与班级的教学与实习时间,能让学生一拨接着一拨在这些基地常年从事实习.这样,一方面减轻上述单位或组织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不给它们的工作增添额外的负担或麻烦,最终实现实习单位与培养学校的共赢.

  参考文献:

  [1]Chu C K, M-s Tsui,M C Yan.Social Work as a Mor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J].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09,52,(3).

  [2] Trevithick P. Revisiting the Knowledge Base of SocialWork: A Framework for Practice [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08,Vol38.

  [3]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2-5.

  [4]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0-35.

  [5]林卡.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及其面临的问题[J].社会科学,2009,(4):62-70.

  [6]本书编写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7]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8]吴亦明.香港的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2,(1):69-80.

  [9]钱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社会,2003,(6):50-53.

  [10]付锋林.壮大社工队伍,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报道,2007,(3):72-7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