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师专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建设的实际诉求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24 共6289字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界也是如此,其主要体现在新课程的改革运动.而关于师专数学教育的课程改革,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的改革理念和理论成果.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强有力”的理论成果并未对师专数学教育的实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呢?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最朴素的回答是:理论要适应实际,教育改革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否则,再优秀的理论,如果脱离了实践,不能符合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就必将被实践所抛弃.

  1、背景分析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全国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于师专数学教育课程改革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改革所围绕的中心.

  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数学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2001年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这个标准对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几个总目标是一个有机体,也是基础数学教育过程中的“总纲领”,所以师专数学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此“总纲领”为标准,根据社会教育形势的变化适当调整,制定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啮合的、同步的课程改革方案,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现象.

  事实上,当前师专数学教育改革滞后于教育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被动的顺应教育形势的变化而造成的.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变师专数学教育的消极倾向,如何找到一条能够积极的创造条件、主动寻求对象以及有力促进社会教育形式变化的途径,对我国师专数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2、师专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2.1培养目标不能凸显师范特征

  教育目标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体现培养何种规格的人才问题.显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明确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条件.关于师专数学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比如“学术性与师范性”就是其争论的焦点之一,但不能忽视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在一定时期内“人尽其才”,否则“人才”只能像花瓶一样作为摆设.这说明师范类人才培养有它的特殊之处,它与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相关联,具有现实性.当前,师专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教师专业化,无论学术性还是师范性都是教师专业性的两个极端,我们可以找到中间点,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的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不同的侧重.总的来说,目前的师专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基础,符合新课标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近年来,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调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变得模糊了.

  事实上,师专数学教育的培养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下的去、留的住、干的好”,但实践中却有不小的偏差,一是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都当老师,他们有不同的就业选择或是深造的需要,这就要求此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要更为全面的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以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3年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72人,考上专升本的7人,所占比例为9.7%,到企业去的10人,所占比例为13.8%.仅仅只注重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看来是远远不够的.二是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受到了本科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影响.本科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往往更注重学术,培养数学基础扎实的数学专业人才;同时,师专大多数数学教师毕业于本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数学专业,已习惯于毕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导致他们不自觉的按照本科院校该专业的教育模式、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忽视了师专教育对象对中小学教育应用的需求,结果是既没有打好基础也没有提高水平,造成部分学生既没有掌握好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继续深造也没有取得成功,似有“东施效颦”之嫌.

  2.2课程内容体系不能突出师范特色

  2.2.1课程内容应用性不强

  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是“重理论、轻实际”,课程过于枯燥乏味,实用性差,教育理论不够先进,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趋势.由于实践课程过少,导致学生“不敢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过于欠缺”.经常会听到有学生这样问:“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学生带着这种迷茫走上工作岗位,导致其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之初适应时间较长等缺点.在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往届毕业生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中,不少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反映: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大学物理等课程对毕业后应用意义不大,对中小学数学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础作用没有发挥.

  2.2.2课程知识面过于狭窄

  教师在专业化成长过程中,要加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思想这几个层面的修养,而目前的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知识面过窄,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在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要在数学学科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素养、教学能力、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掌握、运用.所以要想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气质,只能从丰富课程内容上下功夫,特别是增加人文课程比重.我国教育从高中就开始文理分科,师范教育文理界限划分更为严格,不注重理科学生特别是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内容的摄取,容易造成专业面狭窄,毕业生的表达、理解能力欠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不强,不能适应一般就业单位的需求.相比之下,美国数学教育专业的公共课程设置就比较宽泛,主要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俄罗斯高师数学系课程包括普通人文和经济类课程、普通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普通职业课程、专业课程等.

  2.2.3教育实习过于形式化

  教育实习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环境,是促进师范生向专业教师转变的重要实践环节,为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早些年我国师专院校的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时间为6~8周,近年多采取“2.5+0.5”的培养模式,也就是最后一学期全部为教育实习时间.由于中小学的容纳能力有限,实习多采取集中与分散(自主)相结合的方式.而自主的分散实习效果是最不理想的,分散实习的学生有没有去实习,在什么地方实习,实习的效果怎样,学校几乎无从知晓.即便是由老师带队的集中实习,实习质量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根据中小学的现状,一所学校可以同时安排的同一专业的实习学生往往只有十几个,有的一个班级里要安排2~3名同专业的实习生,这样就不能保障实习学生拥有充足的课时,造成实习环节不够充分、不够系统,有走过场之嫌.不少学生抱怨教育实习就是改作业和打扫卫生.以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由于种种原因,2013年数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全部安排在周边农村,近则五六公里,远则五六十公里,学校派指导老师进驻实习点,与学生同吃住.由于实习环境和实习条件不理想、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中小学的作息时间,指导老师要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奔波于学校和实习点之间,致使对实习的监管不到位.

  同时每年的4、5月份是各地区教师招考的高峰期,为应付各种考试,学生没有太多精力潜心实践,实习积极性不高,有走过场、完任务的心态.这种情况下,学生毕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对于基本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技能要从头学起,这就延长了他们适应教学岗位的过程,从而挫伤自信心,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作教师的坚定信念.

  2.2.4缺少和中小学的联系

  有人认为师专院校的教育和中小学的教育是不同的两个层面.在师专院校的数学教育专业里,更多专业教师喜欢担任“水平高、学术性高”的课程,很少人愿主动担任中小学教材、中小学新课标类的课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教师没有把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探索研究放到应有的地位.而多数专业教师在完成本科或研究生学习以后,直接聘任到师专教书,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或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带领学生到中小学实习的也只是少数教师,且时间有限,接触不够深入,对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自然课堂教学不容易结合中小学实际.再者,极少有师专院校真正做到把中小学名师、优秀班主任“请进来”,把自己的教师“送出去”中小学去任教.提出的“请进来,送出去”策略实际是做不实的,我们的教师教育的理论、课程改革很难与现实教育的实际相吻合.

  2.3评价体系不合理

  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来讲,评价体系也是重要的一环,因此构建更新更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已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求教育形式具有多元性和多维性,但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是传统的、单一的.据调查,数学教育专业的多数课程,包括数学基础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除了期末笔试外,极少实施其他类型考核或测试,这种“一次考试定优劣”的评价方式完全不能适应教育形式多元化的要求.而期末考题应答式设计和闭卷考试形式不利于学生思路的开拓,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

  3、师专数学教育课程建设的实际诉求

  3.1明确培养目标,凸显师范特征

  培养高质量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是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首要任务.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课堂的学习,应该是热爱数学,了解数学,有一定的数学的素养,能够比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中小学数学知识,善于传授数学知识,能够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数学修养,使自己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师专数学教育专业与本科院校或综合大学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师专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要多关注基础教育的新动态、新发展,让学生了解和关注中小学最新的动态,否则学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后才发觉所做的工作都是从来没接触过的,不能马上上手,易造成工作效率低、效果差.专业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教学过程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讲授过程要轻结果重分析,教学形式多样化,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合作交流型的、自主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精髓和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了解数学教育的内涵,具有一定的传授知识的技能,尽快融入到教师角色中去.同时,师专院校应加强课程结构改革和课程内容整合力度,提倡科研项目多与中小学的课程和教学改革相联系,鼓励教师从事中小学教学法研究,激励课程改革先行者.

  3.2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师范特色

  3.2.1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强化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除了开设“三字两话(画)”(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传统型技能训练课程之外,还可以开设书写技能、演讲与口才、多媒体课件制作、数学微格教学训练、小学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让学生就读期间有足够的训练机会和充足的训练时间,为将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储备一定的技能基础.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多布置一些建设性的、开放性的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一节课的教案(详案)、一次说课稿,组织一次班级活动或课外活动等,这样可以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另外,加强学校党团学的建设,开展一系列高质量的活动,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

  3.2.2增加实践机会重视实践质量

  增加教育见习的次数,保障教育实习时间.见习仅仅在三年级安排一周是不够的,应该增加时间,放到不同的学期,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教师技能的增强,学生对中小学课堂教学会有不同的理解,可以形成对比,易于总结.而最后一学期教育实习也可以分散到两个学期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长期入住实习学校而疲倦,保持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还可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迎接各种入编招考考试,另外,较早的开展实习工作,学生可以更早的体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无论是见习还是实习,制度建设是关键,对指导教师要加强管理,对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坚决予以更换,对学生要严格考勤,对应付实习、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应及时予以批评教育.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观摩、多讨论、多总结,保障学生的见习、实习质量和实习期间上课的节数.另外,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一定全部局限在学期之中,比如寒暑假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更多的展示空间,这样我们的毕业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站在教学的前沿.

  3.2.3加强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联系

  师专课程改革在完善课程的理论体系的同时应该关注当前基础教育新动态,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而师专不少教师惯于闭门造车,以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就可以促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事实证明是很难做到的.应当加强师专院校和中小学的联系,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和实际需求,实时调整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坚决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策略,与一些中小学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请中小学教学名师来担任教学教法课程、优秀班主任来开展班级管理讲座,轮流送专业教师去中小学任教、调研,及时把握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

  3.2.4构建师专数学教育课程新模式

  改变师专数学教育的“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共基础”的混合模式,尝试以“公共基础+主修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师专数学教育课程新体系,使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相对应.主修课与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应情况如表1所示.

  论文摘要

  这将有利于师专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与结构的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师范生在完成主修专业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之后,才具备资格申请参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

  3.3优化评价模式

  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阶段从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符合教育学的规律,也符合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设计与详细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基本功技能训练,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等实践(实验)性课程都应纳入评价范围,可以通过读书报告、口头汇报或小组讨论成果等形式进行.具体考核可以通过月评价表,内容包括学习行为、学习情况和档案记录三部分,评分形式包括自评、互评、小组评、老师评和班级总评.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有助于考查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语

  师专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基地,树立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的意识是我们师专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缩短师专学生成长为优秀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时间是师专数学教育的生命力所在.然而,目前师专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与新时期基础教育实际情况,与中小学教师能力需求脱节,因此应该及时对原有师专数学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课程结构充分调整,构建师专新的数学课程体系,使当前数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性、前沿性相统一,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才能真正实现师专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艳,蒲彩云.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2012(7):1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沈南山.基于教育适应视角的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4):74-77.
  [4]齐运方.中俄高师数学系课程计划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1(8):81-82.
  [5]胡典顺.新政策背景下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6):78-8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