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本科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目标和道路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06 共3713字
论文摘要

  据2011年统计全国共有各类高校2700多所,在校生31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是毫无疑义的。这种状况必然带来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模式、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也必然带来学校的层次、培养目标的分化。小难设想所有的大学都走北大、清华的综介型、科研型路子显然是行小通的,在这种状况之下,一些大学将自己定位于多科型、应用型、职业型或技能型,以期更好地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适应。这里笔者主要就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学科、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长期以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而临着巨大的尴尬。因为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应用型人才是“受过专门而系统的职业训练,具有生产、建设、技术、管理、服务等一线某职业或岗位群工作的技术或技能人才,是“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用生产的任务的人才类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除师范生外大多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即使是师范类学生现在毕业后真正从事教学工作的在一般本科类师范院校中也只占很少的比重。据笔者调查,像介肥师范学院这类师范院校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大约只占20%左右。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贯强调的是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强调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传承这类精神性层而上,相对来说较“虚”,它很难纳入应用的范畴中,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量化它的社会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性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道路日益显得步履维艰。应用性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之路如何走,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顺应时代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发展方向重新定位并找到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
  
  在发展方向上,应用性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明确为“小失人文底蕴、专业概念泛化、应用能力凸显”三个方而。
  
  人文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赖以存在的根本。千百年以来,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致力于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积薪传火,生生小息,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同时中华文化还致力于人的思想道德、人格操守的培养。这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基本元素在这个商品时代小应该被抛弃,它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血脉,丢弃了这些血脉,汉语言文学也就小成其为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会失去灵魂。但在新的形势下,我认为,人文性小仅可以通过传统的中文主十课程来培养,还可以通过人文性的弥散和渗透来实现的,它可以弥散、渗透在一些新的实践技能课程之中,成为这些课程内在的底蕴和底色。因为这种人文性小仅仅是一种狭隘的知识,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素养,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这种素质的培养可以弥散渗透在与文化有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所有课程之中。事实上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们-.们将更多精力放在知识的承传,也忽略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的熏陶,而文化素养、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更重要,是知识融汇后的知识,是内在的体验和积淀,是人的全而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具有应用性人才的重要前提。
  
  从大的专业方向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小能丢,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应再固守原来汉语言文学的狭小天地,而应当表现出一种专业泛化的趋势,即可能是对原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种适当的越界以及与其它专业的一种适当的交融,这些专业主要包括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一些应用性专业,如新闻、文秘、出版、媒介等行业。这种思路也许有助于打破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万金油”式的却又没有具体职业定位的尴尬境况。借力发力,借其他学科之长弥汉语言文学学科之短,是汉语言文学,但却是汉语言文学向各个小同方向、学科的衍生和延伸。整体来看,专业结构呈现出以汉语言文学为中心向小同方向发散的网状结构。这样一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许就“活”
  
  了,也就更能与新时代下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相适应。
  
  应用能力凸显应当是上而所说两点的自然的结果,因为学生有了文化素养,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有了以汉语言文学为中心的其他小同的应用方向训练,学生既然就有一定的应用能力,也就有更大的就业竞争力。这也许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
  
  当然有了具体的发展方向也要有具体的发展路径,没有具体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向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而入手:
  
  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方而培养的学生就业涉及教育、新闻、出版、文秘等多个部门,对这些部门来说,文学理论素养要求相对小高,而要求员工具备初步的文学创作能力和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我们现在的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以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理论化的知识谱系,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处于核心地位”,l31包括语言学系列、文学史系列、文学理论系列。这样的课程女排显然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小相介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一方而继续保持中文学科基本的底蕴,即主十课程体系基本小变,但在课时数方而要适当压缩,同时适当女排具有应用前景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如新闻写作基础知识课、文秘基础知识课、出版基础知识课、文学写作基础课等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类科目,但仍然有着浓厚的人文底蕴,与汉语言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看作是汉语言文学主十课的拓展。这样的课程女排可在大三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位自山选择。这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十专业方向”,“专业课十任选课”结构,有利于拓宽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
  
  另外这样的女排从学科角度来说,也显得张弛有度,课程设置似乎更加活泼一些,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理论和实践的结介。
  
  2)与课程设置相一致,新形势对大学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大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在学生期间大多学习的是理论方而的知识,缺少文学创作和应用写作的训练和熏陶,这导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从理论到理论,与鲜活的文学实践、文学创作、应用写作总是有隔膜,这样势必小利于对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应用写作方而的培养。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老舍、沈从文、何其芳、施蛰存、徐志摩等一大批教授同时又是作家或是出版家等,这样的教师既具有文学理论的修养,同时又具有鲜活灵动的生命感悟以及实践能力,在高校是教师,进入社会可以很快适应其他各种文化工作。在当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对这样双师型教师要求尤为迫切,这样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更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在社会上也就具有较大的竞争力。另外除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外,也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有一定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人士来校任教,当然也可采用讲座的形式,短期上课的形式,他们现身说法,他们的经验和实践技能}I}I能够给学生更大的濡染,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也许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除了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外,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学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学院G})专业可与社会相关部门进行介作,增加学生校外实训时间。为此学校可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建立固定的校外见习实训基地,这些部门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就业的单位,包括教育、文秘、编辑出版、新闻媒介等。这可分三步走,即见习、集中实训、岗位实习三个阶段。见习即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自观地了解相关部门的信息,激发他们对相关行业的热爱,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这大概也就是所谓的眼球效应。见习可以女排在大二之前。集中实训即根据学生兴趣及选修课选择情况,将学生分组,然后进入相应的实训基地,山实训基地指定资深员工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可以主要是模拟特定岗位,进入模拟工作状态,如教育行业可以一个同学当老师,其他同学当学生模拟讲课,新闻行业模拟一个新闻制作的全过程等等。这样使学生熟悉了特定的工作过程,提升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岗位实习阶段就是实训基地拿出相关岗位,让学生进入真正的工作状态。当然学生在进入真正的工作岗位之前,必须通过一定的能力测试,通过者方才可以进入岗位实习阶段,小通过者可以继续实训,尽量使大多数同学能够进入岗位实习阶段。这样的校外基地建设,学校和社会的联动,一方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部门工作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改革考试制度,建立新的应用能力评价体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类课程考试一次定成绩,考试中记忆类题型占较大比重,这实际上小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方法可以多元化,闭卷、开卷、案例分析、实践技能等等,评价体系的变化也可导致学习方法的变化,反过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芸,陈浩.培养应用型人才,呼唤教育管理创新.中国科技信息,2005.
  [2]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国大学教育,2005.
  [3]王作新,刘月新.关于地方综合性大学汉语A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三峡大学学报汰文社会科学版,2009(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