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民族地区非母语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及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03 共8437字
论文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范类普通高等院校,除了设置传统意义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还要根据本地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目的是为了造就少数民族“双语型”人才。即,通过大学四年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学习,在已有的本民族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之上,重点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学生毕业后既具备从事本民族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能力,又具备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能力。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于1997年,在普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特别增设了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十多年的努力,获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和实践经验,培养出一大批社会有用型人才,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也为学生增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对内蒙古自治区蒙汉基础语文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切实地为内蒙古地区的双语教学做出了贡献。

  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为例,就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简要的论述:

  一、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与培养模式

  (一)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设置的必要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户口的限制逐渐宽松,由此造成人口的大面积流动。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生由原来的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这样极大地拓展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使大学毕业生可以到中国的任一地方就业。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也不必局限于回原出生地就业。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受语言文化的限制,在就业面和就业机会上,与汉族大学生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如果这些大学生想到家乡之外的其他地区就业,特别是到汉民族较多的地区就业,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汉语言的交流和汉文化的适应问题,这成为制约他们扩展就业面,扩大就业途径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而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设置,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四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在汉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和提高;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可以达到用汉语流利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其次,通过四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这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与生存极大地拓展了途径和空间,也满足了他们以后在汉民族地区继续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需要。所以,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设置,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培养模式。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一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为例来对其培养模式作一深入的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普通高等教育系列中的传统基础学科,也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建校之初即开设的两个专业之一。为加强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于1997年开始招收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学生。迄今为止,这一培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仍独一无二,这对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及蒙汉兼通的复合型语言文学人才具有极大的开创性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招收的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学生,生源为以蒙古语为母语的蒙古族学生,他们把汉语为第二语言。因所学内容为非母语,所以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等方面也有着不同于一般普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它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备“蒙汉兼通、蒙汉兼长”的复合能力。

  1.培养目标。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培养具备汉文学、汉语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中学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育研究;或能够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等相关部门从事第二语言(汉语)的科研、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等方面工作的蒙汉兼通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及文学、语言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既受到听、说、读、写、译等第二语言(汉语)基本技能训练,又接受教育及教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具体的培养过程。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在打好这方面的基础后,再进入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然后是特色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探索一套适合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培养模式十分重要。由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时就和以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汉语听力和会话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虽在上大学之前已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听说基础,基本掌握了一般的日常生活交流用语,但在有的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比如,汉语的发音方面,汉语中存在的大量成语、俚语、歇后语、典故等的理解和应用等,学生就很难掌握。上大学后,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时,专业课的学习往往很吃力;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由于学生掌握的汉语词汇有限,在阅读汉语教材、资料等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在写作方面,学生更是畏惧有加。所以,对于初入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加强汉语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制定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培养方案时就充分地考虑到了。在2012年制定的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地设置了必修课《汉语听说》、《文学名篇阅读》和《基础写作》三门课,这三门课程大都开在大一和大二两个学段。

  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听说读写基础后,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开设系列专业基础课,如《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文教材解读》等,而将难度较大的一些课程放在大三和大四,如,《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基础》等。对于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学生来说,汉文化的习得与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此,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设计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课程时,把学生对汉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为此,专门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汉字文化学》,还有作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课程《国学概要》。

  对于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学生来说,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也很重要,因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还要担负将汉文学汉文化翻译给本民族的人学习和研究,或者将本民族的文学或文化成果翻译成汉语供汉文化圈的人学习和研究,这样就需要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进一步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为此,在课程设计方面就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当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民族的学生设计一些相关的课程让他们学习,如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开设的课程有:《蒙古语基础》,《蒙汉互译》,《蒙文信息处理》。

  概而言之,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可以将它归纳为四大板块:汉语听说读写译课程,汉文化课程,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这四大板块基本上涵盖了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所有课程,同时也将之与一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区别开来。

  二、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建设

  (一)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何设置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课程?它与一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何区别?这是在设置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课程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设置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课程时,基本上遵循这样的原则: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基本理论,学生不但接受汉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还要系统地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受到教育及教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同时要让学生接受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其最终培养目标是:既能达到所学专业培养规格的要求,同时又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形成双语双文化特色,具备“蒙汉兼通、蒙汉兼长”的复合能力。因此,非母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听说读写”课程的设置。对于非母语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加强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听说读写”既是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也是学生毕业后能否进一步学习和胜任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为此,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设置了《汉语听说》《中外文学名篇阅读》《基础写作》三门课程,目的是加强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2.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因为学生所学的专业毕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特点绝对不能丢掉或被淡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必须保留,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上。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中,仍然保留了一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如,文学史方面的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语言性的课程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理论性的课程有《文学理论》《美学基础》等。

  3.“双语双文化特色”课程的设置。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作为不同于一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特色主要体现在部分专业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的设置中。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能够体现“双语双文化”特色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门:专业必修课有,《汉语听说》《汉语文教材解读》《汉语文教学实训》;限制性选修课程有:《书法》《中国文化概论》《蒙汉互译》《蒙文信息处理》《中国思想史》;任意性选修课有:《蒙古语基础》《国学概要》《汉字文化学》等。

  (二)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课程建设

  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理论课程的建设;一个是实践课程的建设。我们仍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为例来说明。

  1.理论课程的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自1997年设立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以来,已经对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培养方案做过三次的修改与调整,目的是进一步促进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本专业特色,培养更合格的“双语双文化”人才。2012年在总结以往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就专业课的设置来说,共开设专业必修课12类、26门,总计57学分,1296学时,其中讲授918学时,实践、实验378学时。开设限制性选修课10类、11门,总计33学分,594学时,其中讲授486学时,实践、实验108学时。学生毕业时限制性选修课所获得的学分最少为21学分。开设任意性选修课48门,总计96学分,1728学时,其中讲授1678学时,实践、实验50学时,学生毕业时任意性选修课所获得的学分最少为21学分,396学时。

  专业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性修课,三大板块的专业性课程占学生所学课程总学分的比例为70%。

  2.实践课程的建设。在加强理论课程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大教学过程中实践性课程的建设比例。在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涉及实践环节的课程共有21类、33门,占总学时的比例为24.6%。另外,还开设了《汉语文教材实训》课程,让学生在维格教室中自主讲解汉语文课程,并将讲解过程摄录下来,让同学们评议,老师最后做点评,给学生打分,给出成绩。

  到了大四的第七个学期,即将毕业的学生还要参加学院组织的校外实习,到初中或高中跟班实习。学生要做见习班主任,以老师的身份帮实践导师备课,判作业,讲课,参与班级管理。通过一个月的实习,学生无论接人待物、为人处世、教学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了解人事、寻找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发现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锻炼,能够极大地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胆量和勇气,这为他们将来的就业面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教学特点

  (一)注重汉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学习汉语言文学离不开对汉文化的习得与了解,因为语言文学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文化可以说是汉语言文学最重要的依托和背景。由于中国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文化遗存多由汉文字记载,汉文化可谓积淀深厚,博大精深;不了解汉文化,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就很难深入其中,了解的只能是些皮毛。所以,对在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为了学好汉语言文学,积极引导他们对汉文化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无论那门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都应有意识地介绍和传授汉文化知识,这对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深入地了解汉文化,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

  (二)了解汉民族地区的民俗民风与民情。在汉民族生活的广大地区,各地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与民情,而这些民风民俗民情是深入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必备的知识前提。各地的民风民俗民情会自然地渗透进汉语言文学作品之中,通过对汉民族地区民风民俗民情的学习和了解,可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的同时,教师对汉民族地区的民俗民风民情的介绍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文化的了解。因此,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外,自身也应加强这一方面的了解与学习,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有益于他们未来的就业与生存。

  (三)教师上课时要把握授课的语速。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教师在讲解课程时如果语速太快,学生就很难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多数教师除了给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学生授课外,也给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授课的语速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当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授课时,适度地降低授课的语速非常必要,因为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聆听老师讲授专业课知识,难度肯定有所增加。如果教师授课时语速太快,就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接受,妨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学习和把握。

  (四)教师授课时要注重知识“度”的把握。教师在给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学生授课时,知识深浅度的把握也非常重要,不能像给一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授课那样。课不能讲的太深,要深入浅出,多举例子,要生动形象,说明一定的道理即可。尤其是讲授理论课,更不能讲解的太深,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所以,教师授课时,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度”的把握。

  (五)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授课原则。给非母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授课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像给一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授课那样,可以适度地跳跃,将容易的章节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简单的讲解一下即可。另外在讲授每门课程的时候,开始的前几章速度一定要放慢,等学生接受一段时间后,可以适当地调整授课的速度。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授课原则,才能让学生顺利地接受知识,学到应该学到的本领。

  (六)教师授课时要适当地进行民族间的文化比对。给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一定要多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语言文学知识。即使不懂少数民族语言,也要想方设法地学习和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知识。教师在讲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时,如果能进行民族间的文学文化知识的比较对照,就能够更好地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这样更加有助于实现“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七)加强学生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和无族界的社交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来自中国的边疆偏远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地势偏远、人口稀少的地区,他们的见识面和胆量就往往不如出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加上汉语表达能力的限制,他们往往不敢和其他民族,特别是汉生交往。多数学生的交际圈仍然固定在本民族的范围内,日常交流仍使用本民族语言,这样就大大地限制了汉语口语水平的提高。

  我们知道,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不经常使用,口语水平就很难得到提高。学生在大学四年的读书期间,每天的时间几乎用在上课读书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交往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再加上他们不去主动和汉生交往,汉语口语的提高就成了问题。大学毕业后去单位应聘,多数工作单位,除了笔试外,还要进行面试;特别是那些中小学校,对汉语普通话的要求比较高;面试时要求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即使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都对汉语普通话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学生在大学四年,不能将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就很难应聘成功。即便如公务员招聘、银行职员招聘、移动电信等单位员工的招聘都对汉语普通话有一定的要求,有的单位甚至要求更高。

  汉语普通话的好坏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除了专门设置汉语听说读写课程让学生学习外,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多提多问,让学生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或者,在授课时,设置一些情景性的教学,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有的课程,比如,中国古代文学课,文学名篇阅读课,可以让学生朗诵中国古典诗词或现代散文诗词等,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应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其他民族大学生,尤其是汉族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学校的各类学生社团,如加入话剧社团,演讲社团,读书社团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其次,通过与不同民族学生的交往,可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打破自己狭小的社交圈,从而开阔自己的社交眼界。

  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设置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可以极大地促进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有效地传播各民族文化,从而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魅力,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强民族间的团结,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此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力,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生存机遇和发展空间。所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设置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促进民族间的文化认知和认同。通过四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与汉族师生的交往,少数民族大学生极大地加深了对汉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而汉族学生也可通过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往与学习,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认同。这样,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设置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与了解;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对汉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可以很好地融入中华民族大文化圈,这对实现民族的大融合,实现民族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民族间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交融。语言隔膜是阻碍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最大屏障。言语不通,民族间就很难达到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的、深度的文化交流就更谈不上。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在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汉语言后,通过翻译可将本民族的文化通过口头的或文字的方式介绍给汉民族,从而使汉民族更多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或者将汉文化通过口头的或翻译的形式介绍给少数民族,这样也可让少数民族人民全面地了解汉文化。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可以为民族间的文化双向传播搭建极为重要的交流平台。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播。通过四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系统学习,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汉语言的习得与应用,可以将本民族的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大面积地传播到非居住地之外的其他地域,向其他民族传播自己的文化理念,人文价值,生存观念等,这样可以很好地让其他民族理解自己民族的生存现实,生活理想和民族文化。

  (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面的延伸与拓展。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汉语知识技能的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面被大大地扩展了;他们可以到中国的任何地方就业,而不是单单地局限在原来生活过的地方。这对落实国家民族间的就业平等权、生存平等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民族为主的中原地区、沿海地区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面的极大扩展可以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这对实现民族间的地位平等和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设置,可以培养具备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人才。本专业的设置无论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文化认同、突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实践和现实意义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芳.非母语教育———“教”与“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
  [2]董萃.汉语的非母语学习与教学策略[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4).
  [3]国家级特色专业———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
  [4]杨荣.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5]徐希平.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