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从知觉层次和体验角度提升艺术设计教学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20 共3771字
论文摘要

  作为一种非常宝贵的艺术直觉,知觉特性既是一种感知又是一种想象,与环境艺术设计有很多相融与契合之处。从知觉层次和体验角度研究学生的感觉、习惯、智能及学习规律,并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获得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知觉特性既是一种心理范畴,又是一个认识事物的重要过程
  
  知觉(perception)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心理过程,在很多的领域被人们加以关注和研究。知觉产生于人的感觉,即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同时也是人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知觉并非感觉信息的机械叠加,而是基于感觉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这是因为感觉(sensantion)只是刺激中产生的直接、简单而孤立的经验,是滞留在感觉器官未经整合的直接信息,而知觉则是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及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联合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感觉只反映事物的局部,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因此可以说知觉是各种感觉的集合。阿恩海姆进一步解释到:“认识是指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和加工信息时涉及的一切心理活动,如感知、回忆、思维、学习等等。”不仅是在西方,中国传统东方理论体系中有这样的观点,道家认为感知能把握住充斥于天地宇宙的道,即所谓“形而上谓之道”,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将它的本质特性揭示出来。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性,将这些特性融汇到艺术教育之中,无疑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环境艺术中知觉特性的呈现
  
  知觉特性具有与思维一样的整体概括能力和逻辑认识功用,其不仅能够在人们认识的初级阶段起到收集信息的作用,更能发挥潜在的创造功能,影响人的视觉和思维。人们无论是在现实中认识事物的实体,还是在想象中创造事物的形象,都是由自身的知觉特性发起和推动的,正如康德所说“对象恰好把这样一种形式交到想象力手中”.环境艺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空间、造型、尺度、比例、质地、虚实等审美元素构成了它的基本语言,因而人的知觉特性在其中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广义上的环境艺术涵盖建筑、绘画、音乐及设计等艺术门类,狭义上的环境艺术依存于环境这一空间概念,强调适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创造与依存。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对一定环境的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环境是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人们按照自身的知觉特性将一定的空间排列组合成序列,让人和环境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创造出富有精神情调的环境氛围。只有将环境的功能和精神实现最优化的有机统一,环境艺术设计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因此知觉特性是环境艺术的主要构件和手段,应当作为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

  三、充分发挥人的知觉特性,全面融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
  
  (一)知觉整体性的运用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认识经验的基础上,将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感知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特性,环境艺术专业是整体性与多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各种的因素相互叠加,各种空间和时间概念通过有机的联系创造出统一的整体氛围和意境。如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整体知觉培养,通过训练他们的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等空间知觉,最终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进行空间的理性规划和实体创造,并运用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不同的主题,让他们学会在空间的围合、覆盖、突起、下层、架空等方式中对空间进行反复的推敲比较,在空间知觉思维模式下设计出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公私交互空间等不同的空间类型,以适合不同人群的需要。环境艺术空间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系统,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而这种运动发展自然而然地又引申出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的概念。德国科学家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的“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理论指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第四维的决定因素,这点明了环境艺术时空综合的艺术特质。如在园林设计教学中,“水”元素是必须融入的学习内容,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园林设计当中水与环境的互动,通过运动的水体与静止的景观实现实践与空间的整体协调,同时还可以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时间艺术进行补充,从而创造出光效应、媒体艺术、雕塑艺术等一系列综合艺术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能力。

  (二)知觉选择性的运用
  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一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信息或少数刺激,而对其它事物只有较为模糊的反映,知觉的选择性能够将一些对象优先地区分出来,其它事物则被忽略为衬托主题的背景,这是人在面对纷繁外部世界的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辨和优选能力。现代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就从“净化”出发,提出“少就是多”着名论点,于简洁之中求丰盈,这就是知觉选择性的经典注解。

  鉴于此,环境艺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觉和个性,尊重他们所看到和思考的东西,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引导。

  如餐饮空间设计教学,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际设计案例,并对这些优秀作品的设计背景、思路方案以及设计创意的生成等进行全方位剖析,让学生从大量纷繁复杂的项目信息里有选择地接受和学习。然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餐饮空间设计意识,譬如怎样去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和吸收其精髓,如何在造型、装饰、布局色彩等形式上突出地域特色,以充分满足现代餐饮文化空间和人们消费需要的结合。

  此外,环境艺术教学还要考虑到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掌握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力求时代感受与历史文脉的并重。

  比如,滨海主题餐厅所展现的是一种浓郁的海洋性气息,山林风味的餐厅则多为一些自然主义特色鲜明农家院,给人一种返璞归真、自然轻松的感觉。学生只有在传统与现代,时尚与民俗之间找到切入点,并恰到好处地将其应用于餐饮空间设计之中,才能找出最具本土化的设计符号,营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就餐环境,才能真正掌握系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和技能。

  (三)知觉理解性的运用
  人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的过程中,需要有以往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对象做出最佳解释和说明,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在于交流和对话,这当中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环境的沟通,且知觉的理解性始终参与其中。知觉的理解性担负着将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还原式表达向发散性思维进行转换的重任,并赋予造型、色彩、材质、光照、陈设等环境要素以新的语义和价值。如在进行商业空间、餐饮空间、娱乐空间、办公空间、观演空间等的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用户的需求,细化环境空间的概念。此外,还要通过知觉的理解性对各种环境空间进行分析、综合,进而做出主观的诠释,以形成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过程,从而丰富设计的可能性。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状态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环境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重大的拓展,环境艺术设计不再是单纯的“设计”本体范畴,而已成为参与构建社会公共生活和提高生活品质的综合手段。这就要求学生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理解能力中要不断更新和提升,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自己的环境艺术理论知识和设计能力专业素养,并带着问题自主探索,进行一些超前性、个案式的设计训练,从而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四)知觉恒常性的运用
  当知觉的外部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人的知觉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被认为是能够形成知识的可靠方式,并且是人们获取外部世界知识的不可或缺能力,许多经验主义的哲学家如洛克、休谟、罗素都持此观点。由此可以总结出知觉恒常性对于人们获取外部经验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内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觉恒常性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开辟了一条自由之路。如在文化展示空间设计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解构主义、理性主义、结构主义等风格入手,运用削减变形、量度变异、附体等设计手法,通过形体的贯穿、叠加来设计展架、展台、展柜等各种展示形态,由简单、规整向复杂、拓扑的方向发展,学会处理不同位置的展示元素以及诸元素之间的关联和分离关系。这种学习体验是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进行的主动反映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在知觉产生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认知,感受到形态作用于视觉的形式美,并真正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真谛。再如家居设计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家具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造型及结构的设计把握,让学生理解家具设计造型的变化必须与环境形成虚实的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的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教师只有充分考虑知觉恒常性的影响,并在功能与体验之中找到平衡点,鼓励学生采用新的理念、新的材质和新的工艺,相互更新交替,才能设计出具有知觉体验、生活愉悦感的家具作品。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努力体现知觉特性的教学价值,努力搭建学生学科知识连贯性和体系化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感觉与理性,知觉与思想上达到统一,从而培养出理念先进、能力全面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知觉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