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从备课、授课及课后学习方面提升中国法制史教学质量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5-15 共3266字
论文摘要

  《中国法制史》是教育部所确认的法学专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文要从《中国法制史》课程的主要特点,对该课程的备课准备探索,具体上好每堂课的方法研究,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师生互动平台等四个方面对提高《中国法制史》教学质量的途径进行探索,以期能对《中国法制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提供一定的借鉴。《中国法制史》课程的主要特点一是时间跨度大,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法律正式产生的夏朝,到191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大约四千多年历史。二是内容庞杂,知识点繁多,涉及所有法律制度的方方面面。三是生僻字、繁难字及文言文较多。
 
  一、对该课程备课阶段的探索
 
  1.精心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博大精深,其间粗精混杂,优弊并存。但不可否认,一个民族法制的历史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进步所必不可少的丰厚资源和巨大动力。在这个民族的法制历史中,无论是消极部分还是积极部分,依其固有的惯性,积淀于民众的心底,并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从而对现实法制活动产生深刻影响。而现代化需要对传统文化子以批判和继承,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当今的法制建设中,重市中华民族的法制历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取法律传统中那些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因素,对当代法制建设是大有裨益的。这就是我们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
 
  2.充分了解该课程的内容,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首先,以学生手中的教材为依托,兼顾其他版本的教材内容,注意吸收最新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前沿,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供历史借鉴。其次,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努力做到制作的课件既能体现该课程的主要线索,又能做到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同时插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经典影视作品的片断和教学图片,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充分了解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需求,法学专业本科的学生来自全国各个省份,有来自边远省份的四川、贵州、重庆,有来自寒冷地带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也有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沿海省份,语言差别较大,对古汉语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大部分同学还是非常重视《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的,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学习《中国法制史》没有什么用处,只是混学分而已,不如部门法的学习实用,可以很好地为现实服务。
 
  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方法研究
 
  首先,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应该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将上一次所讲授的内容复习一遍,尽管每次都会多费时10分钟左右,但效果较好,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应尽教师所能,做到体系完整,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讲授课程时,要声音洪亮,灌满课堂,语言尽量带有激情。新课内容还可以在每次上完课后将重点内容和参考书布置给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让学生以问题的方式互问互答,然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和提升。再次,在讲授具体内容时,应该做到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同类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了解同类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将现代各个部门法的同类规定作古今对比,让学生了解现在的法律制度的根源在中国古代。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将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最好注意运用故事分析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辩论赛的形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应有意识地讲一些故事,说儿句笑话,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为了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了解,调节学生的学习气氛,还应注意收集电视及网络上的相关视频资源,播放给同学,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了解,不再感觉《中国法制史》这门课枯燥无味。
 
  三、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师生互动平台
 
  1.建立完善的课外自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因特网),专门建立本门课的学生专用邮箱,将本课程的参考用书、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外训练、课堂教学课件、每一单元的课外学习资源等传到专用邮箱,便于学生平时复习使用,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参考书籍特别多,主要包括大众普及类、法制史通论类、法制史研究类、法制史史料类等四个方面,每一类都应列出大量参考书。这些书籍可以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充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当然,要求学生看完列出的参考书籍也很不实际,所以,在第一次上课列出这些参考资料后,就要做出要求,学生可以从中挑选至少一本参考书,在学期结束前写一篇有关该参考书籍的小论文,字数在2500字左右,该论文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教学大纲是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指南,也是考试命题的指南。所以在整个中国法制史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利用好大纲。考试大纲是根据教学大纲专门针对学生的考核而制定的。《中国法制史》共十五章内容,每一章的内容都分三部分“识记”、“理解”和“全章分析”。“识记”是指能够对有关名词、概念、知识、术语做出正确解释,并能记住和正确表述出来。“理解”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深入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表达其基本内容,能够分析和说明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全章分析”是指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课程中规定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课外训练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兼顾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其他形式的内容。每章的选择题都以司法考试真题、法律硕士入学考试真题及辅导材料的练习题和有关大学针对《中国法制史》编纂的学习材料为主,然后揉进每年各个大学的考研试题。用这种方式,就可以解决《中国法制史》知识点多、容易混淆的问题,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既注意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掌握,又主要记忆相关基础知识。
 
  2.注重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首先,学习《中国法制史》的主要方法以“三读法”为主,第一遍主要是熟悉教材体系,此时特别注意对章、节等大标题的熟悉。第二遍主要注意熟悉章、节、目下的内容。第三遍应在第二遍的基础上发现并熟悉有关知识要点,尤其是教师课堂上所强调的重点、难点。当然,“三读法”并非意味着只读三遍便可过关,只意味着至少要读三遍,而且每遍各有侧重,最终使教材被越读越薄。其次,“三读法”之后,便是学习具体知识点时需要注意的方法。第一是淘汰法。开始学习《中国法制史》时,对学生来说所有要点都是陌生的,但随着读书遍数的增多,学生生疏的要点越来越少。每学习下一遍时,便重点学习生疏的要点,把已熟悉的要点暂且放一放或仅浏览一下,到考前再全面回顾一遍。第二是显眼法。不同的色彩可能使学生有不同的兴奋度。所以在学习知识要点的过程中,对觉得最不熟悉,或最为重要,或最难记忆的知识要点应尽量用彩色笔不同的鲜艳色彩刺激眼睛以增强记忆。久而久之,就会发觉这样做的学习效果会比用清一色的钢笔或圆珠笔做记号的效果好得多。第三种方法是合上课本提问法。即在通篇熟记有关内容后,合上课本,将有关知识所涉及的思考题在自己的脑海中回忆一遍,实在记不清或记不全的再翻课本印证。完成上述过程,学生应该很好地掌握了《中国法制史》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3.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通过专用博客网和QQ邮箱,可以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了解和认识,又充分发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能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除了专用博客网、专用邮箱外,还应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及手机弓-码告诉学生,通过发短信和打电话的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中国法制史》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法学专业每一位《中国法制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兴趣和积极性,熟悉中国传统的法律制度,为其他部门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法制史》教师更应该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为提高《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质量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