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作者:陈竞泽胡正东
发布于:2019-08-12 共4914字

  大学生社团管理思考

  摘要:近年来, 大学生社团取得长足发展, 但在大学生社团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总结大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基础上,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 社团管理; 对策;

  收稿日期:2019年6月12日

  Received: 2019年6月12日

  随着《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在各省的落实、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学生社团(以下简称社团)取得了长足发展,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社团的重视,社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从最新的文献资料和笔者于近期开展的一项现况调查的结果来看,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地下活动”增多、“非法社团”增多等新趋势,在社团的建设中出现了管理方式落后、制度更新落后、发展不平衡等新问题。这些新趋势、新问题的出现,正影响着社团的健康发展和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三观。研究社团管理存在的难题,是社团紧跟时代步伐,规范社团管理的契机,也是促进社团健康发展的必经途径。

  一、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保障不足。

  经费困难是社团管理的通病。新会员上缴的会费十分有限,通过学社联(即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二次分配后,分配给社团的部分更显得捉襟见肘,只能勉强维持社团的日常运转,无法保障社团活动的高质量开展。经费不足已成为影响社团发展的第一大阻碍因素。大多数高校对社团接受商家赞助的行为比较敏感,规定社团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同商家签合同,所有的赞助必须进学校的对公账户,再由社团凭借正规的发票来报销。这里存在着两个矛盾点:一是校团委审核需要的时间与社团活动时间的紧迫性之间存在矛盾;二是社团活动所需购买的物资金额不高,一般商家无法开具正规发票,从而在报账方面与学校账务要求产生了矛盾。

  (二)管理方式落后。

  学社联通过各种纸质表格对社团进行管理,社团提交审批材料也是以纸质的形式且必须在学社联值班时间提交。因此,学社联的办事效率会受到纸面传递、干事值班时间和值班干事业务水平的制约,时常会出现社团来提交材料结果无功而返或因为干事业务水平较低而产生误会或冲突的现象。纸质材料检索与储存是一大问题,检索效率低,遗失几率大,需要大量空间保存,绝大多数过期的纸质材料只能当垃圾扔掉。对于一些需要多重审批的表格,也会因为干部传递表格的效率而增加不必要的时间成本,经常一个教室多媒体的使用申请表就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才能走完所有流程。学社联对社团的监督管理还停留在以纸张为媒介,以材料格式为审核重点的阶段,这样的监管方式导致了不必要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耗,降低了学社联对社团的监督管理行政效率,审核流程沦为形式,增加了学社联职能部门官僚化的风险。

  (三)配套制度缺位。

  精细化的制度有助于加强社团管理,但许多高校并没有制定较为细化的社团管理制度,没有较为规范和标准的管理要求。社团管理过程是一个教育、引导、规范和服务的全过程,配套制度的建设也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的任务。学社联仅完成了宏观上的管理制度制定和一些原则性的制度框架,对于一些细则仅是以会长群公告这样一种随意性的形式进行落实,既不系统,也不详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些新问题不断出现,但管理制度仍然停留在原点,无法面对新出现的问题,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也存在一些多个部门都可以管理的事情,但因为没有具体的规定,时常出现“抢皮球”和“踢足球”的现象。由于社团成立审批时间过长,导致许多学生社团在没有得到学校审批同意的情况下,便开展了相关活动,从而沦为“非法学生社团”,开展“地下活动”。由于对制度执行的监督缺位,对权力运行的约束缺位,导致出现学社联干部对制度的随意解读,甚至形成了不良的“官场习气”。

  (四)不同类型社团发展不平衡。

  由于学校的类型不同,在社团发展上呈现了一定的不平衡性。如医药类院校更加重视医药学术类社团的发展,而一些非药类的学生社团发展缓慢,且审批难以通过。对重点扶持的社团,学校在场地和资金等方面均会给予一定程度的“优待”,而其他类型社团,尤其是纯兴趣类社团,如网球协会、健美操协会等,学校基本上不会关心其“存亡”,对不同类型社团的重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五)社团活动质量低。

  社团活动是否具有吸引力是能否吸引学生参加的根本所在,也是社团保持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社团活动总体说来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但在活动内容方面,存在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各种社团名目多而真有吸引力的少,校内活动多而能拿出去的东西少的现象。有的社团单纯套用历任会长策划的活动,缺乏创意,内容已经不适合学生当下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活动虽然举办了,但实际意义并不大。有的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活动层次低、随意性高,导致社团成员参加社团活动的频率逐渐下降,很多社团的活动仅仅是表面热闹,对于提升社团成员的素质没有太大的帮助,缺少积淀。

  (六)社团内部制度建设滞后。

  社团不重视内部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部分有规章制度的社团的制度都不详细、不完善,这样则会导致社团的发展一直都是粗放式的运行,社团干部通常以个人意志作为社团的发展方向,凭借自身经验做事,造成了无章可循的局面。有部分社团尽管能够制定出比较详细或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日常的工作中却不按照制度办事,工作随意性大,这也就造成了有章不循的局面。没有规章制度的社团组织纪律散漫,社团干部的责任和分工不明确,对于社团会员也没有统一的入会、退会的管理,大家来去如住店的旅客一般自由,流动性大。

  (七)社团人才缺乏。

  社团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而社团的干部也主要是从这些低年级的学生中产生。低年级的社团干部在组织管理、活动策划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经验积累,工作能力较为欠缺,不能很好地胜任社团工作。高年级的社团干部虽然有一定的社团管理与活动经验,但也容易受到历届社团干部的影响而墨守成规,不利于社团活动的创新。加之在高校大环境的影响下,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都优先争取竞选上“官方组织”学生会的学生干部,首选竞选社团干部的学生数量并不多,社团的优秀人才数量匮乏。总体而言,社团干部的综合素质与学生干部相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

  二、原因分析

  (一)高校不够重视。

  国内有学者表示,高校党政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社团日益活跃和壮大的事实,而不是主动、正确、充分地认识社团在高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未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充分认识促进社团发展的重要意义。许多高校不论是官方网站还是官方微信公众号,基本上都找不到社团的相关资讯,大多数高校更加重视的是以学生会为核心的学生组织的管理与建设。因此,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必然优先将场地、资金、硬件设施、培训、评优评先等名额优先配置给学生会等“正统”学生组织,真正配置给社团的资源少之又少。

  (二)指导老师缺位。

  通过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发现,仅有57.55%的社团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且在这些指导老师中,有9.84%的为校外人员,这些校外人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团指导老师,更多的是带着商业目的来社团授课。指导老师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高校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面临着来自科研、职称和家庭的压力;二是指导社团属于义务劳动,高校没有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助或政策支持,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缺少指导老师的社团为了应付校团委检查,不得不找老师挂名,社团干部通常会找他所熟悉的老师,这些老师的专业背景与该社团的性质不匹配的现象十分常见,该老师也有可能随着社团干部的变更而变更,不具有稳定性,即使这些老师愿意指导社团,也会因为隔行如隔山,无法对社团做出高水平的专业指导。

  (三)场地资源不足,类社团组织泛滥。

  一些现有场地不多的高校对校内场地申请的审批需要兼顾处级单位、二级学院、各校级学生组织,其中并没有社团。如,高校大型的会议场所,在满足校、院两级及学校各处室会议活动的基础上,其空余时段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优先配置给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大多数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更不要说办公场所,社团获得活动场地的方式就是长期霸占一些没有课的教室,或者靠打游击的方式不断搜寻没有课的教室以占据为活动场地。

  三、社团管理改善策略

  (一)重视社团发展,强化资源保障。

  改善社团管理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高校要提高对社团建设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社团工作,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为社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社团健康发展。

  在资金方面,没有为社团设立专项经费的高校可以设立社团专项经费并纳入每年校团委的经费预算中;设立了社团专项经费的高校可以放宽经费申请的条件,让社团专项经费真正惠及到各个社团,而不是仅作为一项预算或仅作为规模大、实力强的社团的专属经费。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引入优秀企业,打造企业+社团的模式,形成合作共建、互促进步、资源共享的形式。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授权社团参与校内公共设施的维护、学生工作项目的运营、校内商业活动的承办等,有利于缓解社团资金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缓解高校行政工作压力。

  在场地方面,高校要为社团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其他基础设施,将现有的场地资源进行统筹分配,也可将类社团组织和所有符合社团定义的组织都归并到社团体系内。在缓解场地紧张和设施压力的同时也可以凝聚人才,形成合力。

  在人员方面,重视对社团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打破学生干部和社团干部待遇“双轨制”的现状,做到一视同仁,要像培养后备学生干部一样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后备社团干部,将线上和线下的培训课程覆盖社团干部。

  (二)公开遴选指导老师,加强社团指导。

  高校应制定社团指导老师的招聘遴选制度,鼓励全校在职的教职工投入到社团的学生工作中,并择优对符合招聘遴选条件的在职教职工给予一定课时或超工作量补助,补助课时按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管理,由团委负责统计并审核,由财务处统一发放酬金,对于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教职工给予适当的现金奖励。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隔阂,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与社团活动相挂钩。有了科学的指导,才能不断地丰富社团活动的内涵,才能科学正确地开展社团文化建设,才能有效避免社团仅凭有限的资金、浅薄的经验、不足的能力去盲目地举办活动,才能不断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和育人作用。

  (三)推动管理信息化,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教育部要求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划拨社团工作经费,支持社团网络管理和信息平台的建设。许多高校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如有些高校通过引入企业微信,依托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学生组织、行政班级、社团的有机统一,结合了公告、考勤、报销等OA功能,通过PC端和移动端就可以实现团委、学社联、社团之间高效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审批,实现团委及其他行政部门、各学生组织、社团的资源整合、联动、共享。大幅度地减少了学社联和社团不必要的负担,使学社联和社团可以从繁琐的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意义的事。

  各高校要以信息化为手段,全面盘点社团管理相关工作,结合社团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一套符合本校社团发展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都做到权责相当,责任到人。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大体上包括社团代表大会制度、指导老师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激励制度等。同时,要加强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因为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工作也和制度体系建设一样重要。如果制度执行与监管缺位,再完善的制度体系也必将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胡艳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 2017.
  [2]罗琴.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8.
  [3]王卫放.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4 (7) .
  [4]于浩.高校社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论略[J].科教文汇, 2018 (27) .
  [5]张宏敏, 周松, 宋超.“社团+企业”构建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新模式[J].教育观察 (上半月) , 2017.6 (11) .
  [6] 赵立香.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1.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陈竞泽,胡正东.大学生社团管理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6):156-15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