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生活德育视野下“三位一体”的大学休闲德育模式建构(2)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肖薇薇
发布于:2018-03-29 共6911字
  (二) 休闲德育模式建构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高校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道德教育范式的转型
  
  休闲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不仅是技术层面上对德育内容的补充, 更是体现了德育观念的转变和德育范式的改变, 它充分调动高校在休闲德育资源开发方面的积极性, 强调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应注重从课程德育向整体德育转变, 从知性德育向实践德育的转变, 促进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2.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休闲生活从自发向自为状态转变
  
  休闲作为引导人走向自由的途径, 使我们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思考的时间与文化创造的空间, 为个体的精神生命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休闲德育引导大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 激发大学生道德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冷静反思社会与人生、理想与现实, 进行深刻的自我否定、批判扬弃、自我塑造, 使其在休闲生活中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 超越现有的自发生活状态, 创造理想的“可能生活”, 实现向自为休闲状态的转变, 达成生命的自我超越。
  
  3. 有利于拓宽德育生活化的空间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休闲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以休闲德育取代知性德育 (课堂德育) .课堂德育作为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 能有效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让学生获得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然而, 道德规范的确认、情感意志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则更需要在生活中践行并获得固化。休闲德育作为德育回归生活实践的一种形式, 以知性德育 (课堂德育) 为基础, 并对其进行有效补充、延伸, 能更好地弥补知性德育的不足, 为高校德育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并与知性德育一起, 包容了学生生活的全部, 避免因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忽视所造成的“德育死角”, 有利于整体德育的建构, 对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 休闲德育的基本进路:通过过“有道德的休闲生活”来学习道德
  
  生活德育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而这里的“生活”包括了制度性生活和日常性生活, 也包括了劳作性生活 (职业生活) 和休闲性生活, 因此休闲德育作为生活德育的一个领域, 就是要通过过“有道德的休闲生活”来学习道德。一方面, 休闲生活关涉道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休闲必然包含着主观的社会价值取向。“自由”是休闲的本质规定性, 然而“自由”并非意味着“无约束的放纵”, 自由不仅是更高要求的自律, 而且应该自觉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所应负有的基本道义与责任。“自由时间是自由的, 随意的时间, 也是检验道德和伦理判断的基础。”[3]也就是说, 人们的休闲方式必须符合社会伦理规范, 要做到“休而有节”、“休而有礼”.另一方面, 休闲伦理需要教育。休闲不仅在形式上有类型之分, 在精神层次上也有高低之别。正如有论者指出的“误用时间比浪费时间更可怕”.错误的休闲方式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 正确的休闲则是“成人”的重要途径。休闲伦理是人们在休闲生活中用于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休闲伦理和休闲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需要后天教育进行正确的培养与引导。
  
  三、生活德育视野下“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建构
  
  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 我们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就接受一种怎么样的教育, 生活就是教育。同样, 关于休闲生活的伦理道德学习, 也不能只是关在课堂里进行纯知识讲授, 而应该建立一种更整体的生态教育观念, 建构一种知性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体现生活德育理念的“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一) 课堂中学习
  
  休闲德育并不局限于在闲暇时间内开展的德育活动, 还包括关于休闲道德的教育。因此, 发挥大学生课堂的主渠道功能, 在相关人文教育、思政课程中设置相关内容, 甚至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休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 我们应该鼓励高校开设独立形态的休闲公共课程。这一类课程应以明确的目标和内容体现直观的休闲教育内容。如有一些高校所开设的“休闲与工作”、“休闲与学习”、“休闲生活技能”、“我的休闲我做主”等公共课程, 将休闲教育作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一个健全人培养的重要一部分。但限于人力物力, 目前此类与休闲有关的专门课程在高校还鲜有设置, 条件不具备的院校可以退而求其次开设相关选修课, 鼓励具有休闲意识的学生进行选修学习。另一方面, 我们应鼓励高校在人文教育、思政课程中设置或渗透休闲教育的精神与技能。一般高校难以开设大量专门的休闲课程, 因此通过其他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渗透休闲教育观念和技能, 是最切实可行的 (但也是难度最大的) .如在旅游、艺术、体育等文体艺术类课程, 烹饪、烘焙、园林设计等各类专业课程, 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课程中渗透休闲教育的精神与技能、内容与理念等。但是这需要学校在宏观层面上加强对教师的休闲教育, 提高教师休闲理论水平, 形成教师休闲教育的自觉, 使其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具有言传身教的体现与示范。
  
  (二) 生活中体验
  
  区别于传统知识理论传授中他者“自外而内”的灌输式教育, 休闲德育更注重自我“自内而外”的体验式建构。因此, 高校的休闲德育应注重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注重方法整合。首先, 从教师角度而言, 要强化教师休闲能力的培养, 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有教师的幸福感提升了, 才能言传身教, 以自己积极的休闲行为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休闲实践。其次, 从学生角度而言, 要培育和引导文化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一般可以分为兴趣爱好型、公益服务型、专业学习型等几类, 是高校学生开展休闲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 通过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与监督, 有利于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休闲生活文化品位的提升提供积极支持。最后, 从学校角度而言, 要突出院校特点开展休闲教育。为规避休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剥离, 应尝试把休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 充分利用专业教育的资源。专业教育与休闲教育并非对立的两个教育领域, 休闲应该是专业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高校可以面向师生开放专业教育的实验室、科普展示室等, 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体验, 引导学生把专业不仅视为谋生的手段, 更提升为乐生的途径。此外, 还应积极拓展网络时空的休闲教育,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开展休闲活动, 让师生成为校园休闲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体验者和积极传播者。
  
  (三) 环境中熏陶
  
  生活德育非常强调教育环境、教育情境的创设。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整体氛围, 一方面是休闲德育的“隐性课程”, 另一方面也是休闲德育最终达到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 高校应以“幸福校园”作为目标, 将休闲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夯实休闲“软件”的建设基础。此外, 还要注重加强相关的休闲“硬件”建设, 注重加强校园休闲生活设施和环境的改善。每所高校除了建设好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体育馆等传统体育设施外, 还应该根据高校学生年龄、心理和专业特点, 增设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与专业兴趣培养的场地设施, 如保证校园休闲公共场域的基本建设, 休闲广场、舞蹈室、合唱室、乐器室、形体训练中心、健身房、阅览室等娱乐设施应符合基本配比。此外, 还可以考虑在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 如在生活区配备便利的娱乐、休闲与健体活动室, 在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等教学设施配备适当的休息室、茶吧、音乐吧、咖啡吧等, 引导学生参与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同时, 在管理上、在时间安排上和空间设计上都要尽量将休闲伦理考虑进去, 教育、激励、引导师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休闲价值观和伦理规范, 让校园的师生能在一种休闲与审美中提升自我, 享受幸福, 过一种有德性的休闲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陈建华。教育为休闲生活做准备--兼论教育与休闲关系的历史嬗变[J].教育研究, 2011, (10) :84.
  [3]托马斯·古德尔, 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 马惠娣, 季斌, 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262

原文出处:肖薇薇.生活德育视野下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2):64-67.
相关标签:大学生德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