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25 共560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基于教育生态学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探析
【引言】 高校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引言
【第一章】教育生态学与高校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章】高校可持续发展之生态困境的表征
【第三章】高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治理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引言

  (一)问题提出。

  自从 20 世纪至今,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生态危机已经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引起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种种不协调的问题。我国高校自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张超出了高等教育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部分地区高校的教育资源供给明显缺乏。高校规模扩张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矛盾日趋凸显;高校东西部区域发展结构性失衡;高校发展特色缺失等问题。最终致使高校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校面临国际与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在实力严重不对称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一些高校还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高校作为一个生态主体,如何调节内部各要素来适应外部频繁变化的政策、经济、文化环境?如何谋求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达到高校与社会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高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共生?解决这些问题仅靠调控高校这个生态主体是不够的,需要对高校生态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学的系统性研究,进而探讨出一条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一项亟待探究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 世纪 70 年代。生态学主要研究生命系统中的生物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与规律。教育生态学则依据生态系统的相关特征以及生态主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来研究各级各类教育,从而发现各种教育生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生态治理的对策与建议,进而推进教育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国外对于教育生态的研究起步较早。1920 年起,德国学者卜斯曼就试图创建一个教育环境学学科,倾向于教育与不同环境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1940 年以来,巴克和勒温等人开创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生态学研究。1962 年,蕾切尔·卡尔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唤醒了教育工作者对保护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意识[1].1970 年以后,国外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趋向异彩纷呈。美国学者布朗福伯伦纳于 1976 年创作了《实验教育生态学》,为北美奠定了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基础。1977 年,英国学者爱格尔斯顿出版的专著《学校生态学》主要研究教育生态中的每个个体受教育资源分布的影响和个体对其外部生态环境的反馈。1980 年以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范式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菲力普?库母斯在其《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

  中采用了生态学的模式分析并总结了教育生态存在的问题 .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在其著名的《英国、印度与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第一次触及并应用"高等教育生态"这个概念来揭示高等教育生态问题。他运用生物学原有"遗传"的特性,从欧洲各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文化与观念冲突、课程与专业设置等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他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互相作用的产物".他还指出:"有机界中新形态的出现与大学中一些新的形态出现,都需经过不断变化更新或者杂交的过程[2]."我国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方炳林率先开始从事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著述了《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他指出:"教育生态学应从把生态环境因子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去探索出差异化的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有制约作用的体系[3].80 年代后,台湾学者李聪明撰写了《教育生态学导论》一书,该著作根据台湾教育现状,根据生态学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不同教育的生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共荣共生的生态系统,从长远考虑教育问题,处理好教育生态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对构建和谐生态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4].南京师范大学吴鼎福撰写了一本专著《教育生态学》,书中借用了许多生态学相关的理念与术语,并提到要在教育问题中注入生态学理论,二者须进一步相互补给。教育生态学是探究教育及其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社会、规范、身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5].范国睿在《教育生态学》中主要研究倾向于文化、人口等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任凯所著的《教育生态学》主要从概念、原理、功能分析、教育生态系统与环境间的关系、学校教育生态、班级环境、环境教育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现实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6].

  从总体上说,我国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时间较短,多从宏观与中观层面研究,而关于高等教育生态问题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关于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研究高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学位论文,我们在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到。而以"高等教育生态"作为主题词在 CNKI 网络期刊库中检索,共检索到的高等教育生态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为 113 篇。现就主要文献综述如下:

  1.高等教育生态观和高校学术生态研究。

  张忠迪在《论大学教育生态化》中指出:"大学教育生态化为高校各项职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确保高校各项职能与其所处的内外环境之间处于和谐1然-社会进入协调稳定发展的生态文明阶段。"[7]

  贺旭辉在其所著的《21 世纪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提出:"大学文化是由内部与外部环境共同构成,形成独有的校园生活方式。包含三个层面,分别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与精神文化环境[8]."覃逸明、吴文亮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构思》中提出高校的校园生态文化是师生在高校校园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与互相影响过程中共同积累的结晶,是能直接反映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团队精神的行为体系。强调人和环境发展是和谐共生的[9].刘贵华于《生态哲学与大学教育思想探索》中指出:"高校教育的生态化是指高校教育应按照生态学的意识,致力于解决其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本体自然'和'体外自然'发展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形成'动态整体平衡'的高校办学理念。"刘贵华在其博士论文《大学学术生态研究》中就学术生态的主体衍生的不同阶段进行了专门、全面、体系化的研究。他认为,高校的学术生态环境由学校、学院、学科专业、课程组和课题组等四个生态环境因子共同构成[10].杨移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中指出:"高校生态还可分为内部和外部生态,前者指高校内部学生团体间相互制约的各种关系。后者主要指高校举办的学术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生态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1]."
  
  2.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研究。

  卢君臻在其所著的《教育生态环境简论》中指出:"教育生态环境指影响各种教育活动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等。"一些学者从国际、国内和个体三个维度来研究高教系统的生态环境,它们都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环境因子共同组成的。不同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不断组合促使高教生态系统形成不同的生态环境。蹇兴东、孙小伍在其发表的文章《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中指出:"教育生态环境由个体生态和群体生态两种环境构成,并且具有多层性、相互制约性、系统整体性等特点。"[12]

  3.高等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潘懋元在《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中指出,从不同的可持续发展观与思维方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原则,去探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13].

  马歆静在其文章《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今人类为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而采取的一种必须的应对策略,生态哲学应是其进行研究的基础,它对于各种生态系统中的相互联系问题都广泛适用,尤其是生态学中人类的长远发展问题。

  余谋昌在《生态哲学》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在关注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系统内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就是整体而又全面的发展[14].在专著方面,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中主要介绍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不同地区的生态区域化发展、高教系统的生态环境、高教系统的生态质量控制与高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研究。

  联合国成立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意思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危害到后代人的发展。1992 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致通过了《21 世纪议程》。该文件"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这一章节集中说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 1996 年召开第四次会议,并对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进一步做出了阐释。长期以来,联合国高度重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公众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的理解。

  赵庆年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探析》中指出,若想创建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就需要从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办学与管理机制、各个级别设置、整体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师资建设、经费投入、大学智力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15].肖爱平在《论高等教育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应包含这样三层含义:"一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应与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相衔接,从而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服务于社会;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顾及当前也要考虑以后,既要面向现代化又要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三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不断满足个人渴望提高文化素质的要求,通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使社会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得到全面而又可持续的发展。"[16]

  刘华东在《关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一文中提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四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协同共生的系统,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只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不能代替全部[17].数量上的超常扩张就必然会导致质量的严重下降,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中的高校也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

  (2)高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汪丽娜、张才国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高校遇到以下问题影响其可持续发展:一则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平衡失调,也就是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不协调,这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作用出现的问题;二则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本身结构与功能的不平衡问题。作者还提出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解决对策:一是生态主体应树立教育生态意识;二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校办学层次,实现多样化的办学形式,调整区域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注重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高素质人才[18].张忠迪在《从教育生态学视角谈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首先,政府对高等教育管控范围过大;其次,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已达到最大限度;最后,自身定位不准导致大多高校发展缺乏特色。要实现和保障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保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性;二是保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动态平衡性;三是优化高等教育外部生态环境,创建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四是坚持开放办学,提高高校的竞争力;五是实现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间的良性循环。"[19]

  综上所述,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是从整体看来,国内学界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当前的研究更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的理念、结构等"静态"问题,而对于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高校生态危机的治理却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后扩招时期,由于高等教育出现了"同质化"倾向、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使得高等教育宏观生态、微观生态等方面出现了诸多不合理、不协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认识这一特殊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生态状况,如何根据生态治理理论对高等教育生态进行优化研究,正是本文研究的任务所在。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论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并解决当前我国高校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此问题,笔者将论文设计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从高校发展的实证研究中找出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

  第三部分: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提出解决高校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使本文的研究思路更清晰,笔者通过以下示意图来展现: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教育生态学与高校可持续发展两大领域的学术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厘清高等教育生态学相关概念,探析高校以及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包括生态主体、生态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把握高校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生态平衡原则,为探究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2)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是对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发展变化的相关事实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通过对客观研究对象的论述来找到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及其影响要素。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高校生态系统作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自身的结构与功能能否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影响整个高教系统乃至社会生态大系统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生态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目前,高校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与探索刚刚起步。由于缺乏教育生态理论上的指导,往往会给高校可持续发展带来认识和行动上的模糊和混乱。虽然此研究本身还有待于不断深化与提高,但从一定程度上说,其理论价值在于:引入教育生态学原理,把高校看作一个相对独立而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依据教育生态学的整体的、联系的、动态平衡的观念来研究高校可持续发展问题,对高校的发展方向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便于从全局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实践价值。

  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影响高校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限制因子进行系统分析,对如何保持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促进高校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这将在实践上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有助于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和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提供咨询参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