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济宁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10 共3295字

  第四章 济宁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表格可清晰看出,济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2005年到2009年期问总体上呈现上涨的趋势,但是上涨的速度还是比较缓慢,同时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所以济宁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还并没有对农业产值的提高有太大影响,它所带来的作用仅仅是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下面就详细具体的分析。

  一、对农业信息化的理解较为浅薄

  (一)广大涉农人员缺乏信息化意识

  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农业经济增长缓慢,农业科技发展落后。经过对济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算,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本地涉农人员文化水平太低,广大农民对农业信息化的知识了解甚微。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参与农业劳动的农民大多都是出生于六七十年代之前的农村,那个时候由于受到的教育有限,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全面落实,导致很多人文化程度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水平,而比较先进的农业信息化都包含较高的科学技术,这样就使得我国大部分农民都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先进的农业信息化知识;同时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缺乏创新意识和勇于尝试的精神,在农业生产中还是习惯性依赖于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很难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甚至对新鲜的先进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无法从多年的劳动模式中解放出来,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推广。

  为了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各种手段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力度,比如在电视上推广、在报纸传单上宣传等等。但是实际情况是,依然有部分涉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甚至一点也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少用到。所以,很多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依然是靠多年的劳动经验解决,或者向周围邻居、老一辈经验丰富的农民请教,而不是依靠先进科学技术。

  (二)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定位模糊

  在济宁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某些领导认为,农业的发展是要靠劳动力的辛勤劳作和大自然风调雨顺决定的,虽然先进的智能工具可以代替农业生产中的环节,但是这些智能工具需要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目前还欠缺幵发条件,所以持观望态度;由此一来,当地政府和农民缺乏对农业信息化的了解,同时也不重视农业信息化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依然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因此只能说济宁市在某些方面基本实现农业信息化。要想加快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要起带头作用,清醒认识农业信息化的内涵,掌握信息化最先进的资源,积极响应信息化体制,为农民了解农业信息化提供平台.但是,农业信息化在短期的发展很难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仅仅是取得表面上的成功,使得很多官员没有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引起必要的重视,缺乏对信息了解的主动性,这样一来就大大的降低了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对推广农业信息化的积极性。没有了积极性,就丧失了主动性,所以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就被放在次要的位置,降低其正常发展的速度,比如实用性差、服务不到位,这些都违背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初目的。某些政府管理者甚至依然只注重形式、技术和硬件配套设施,忽略了内容、软件的使用和合理的管理,这样不仅不会使农业信息化快速推广,甚至还阻碍其正常发展。

  二、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匮乏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一般是指掌握最先进的信息知识和专业的信息技术,并将其传播出去的高素质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各级政府部门指挥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搜集农业信息并进行分析的专业学者、可以熟练使用先进计算机等设备且将信息技术推广出去的实际操作人员、对广大涉农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指导来提高他们信息化认知水平的专业教授人员等等。以上分工明确的各专业人士都可以称为农业信息技术专业人员。

  (一)专业型人才匮乏

  在济宁市大多数农村地区,服务于最前线的专业信息员是直接接触农民,并把最新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知识传授给当地农民,同时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进度也是最了解的,所以他们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农业信息化在农村推广。但就目前来看,在村民服务的基层专业人员由于数量不足、掌握知识不全面、缺乏长期工作经验、团队成员不稳定等原因,导致无法将最新、最先进的农业信息知识和技术及时、有效的传授于当地涉农人员,所以,所谓的专业型人才在农村无法起到应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无法适应发展要求。

  (二)复合型人才匮乏

  所谓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既有扎实的农业信息化专业基础知识,又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流程,同时在信息化方面有进一步的研究,能为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提出有效看法的综合型人才。就济宁市目前情况来看,因固有的教育模式和农村管理体制的限制,从事农业信息化推广的人才大多数都很年轻、经验不足。受过高等教育,专业知识丰富的,对农业生产过程不了解,无法根据实际需要推广农业信息化;而对农业生产过程熟悉的人大多数是年龄稍长、没有接受专业教育的当地农民,也无法承担推广的重任。同时,真正在农村做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是以其他身份进驻农村,这样导致他们所掌握的专业偏离了农业信息化的范畴,甚至于农业信息化相差甚远,所以,不仅没有起到推广的作用,还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发展和推广。

  三、当前农业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有限

  从农业信息化在济宁的发展过程来看,刚开始的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基础性的硬件配套设施已经完成,比如幵展业务所必须的计算机等智能化机器。同时在各级县、镇、村也配备了农业信息化传播的网络设备。在此前提下,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将农业信息资源和农业科学技术结合的平台,在广大涉农人员中推广并使用,达到最终的信息化发展目的。

  但是在建立平台的过程中,建立起的各种管理系统因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按计划进行。而且就周边地区来说,真正实用、有效的建立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也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参考,很多地区都是根据当地情况各自研发,最终导致整合起来困难重重,各个地区研发的管理系统千奇百怪、数据等资料不能共享,使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

  在信息技术推广的时候,政府为了统一管理,推广出去的信息技术都是由市政府统筹管理,所以很多有效且实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没有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一一传递,农业生产过程中真正可以用到的农业信息占很小一部分,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搜集和推广高品质的信息资源,不要只着重于表面上网络系统等基础性建设而忽略了管理方式上的转变,这样有可能缺乏实用、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使我们在最前线的服务大打折扣。
  
  四、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

  所谓农业服务体系是指包括信息主体、客体、内容、途径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系统的工程。主要是通过各种现代化通讯手段收集整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资源,并及时传输给广发涉农人员,帮助他们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了解市场行情、解决遇到的困难、将农产品顺利的销售出去等等。从而使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都大大提高,这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以保证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升。2000年,济宁市开始建立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截止到目前初具规模,已经将各级行政县、行政镇、行政村连接起来。从服务体系发展的这几年来看,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同时也寻在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是信息服务内容简单。信息体系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是当地政府人员,导致服务的过程中带有政府性质,服务的内容简单。比如简单将信息知识传递出去,应用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国内农业信息化发展快速的地区甚至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已经相当高,落后的管理方式使当地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外界的发展脱节,更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所以,一套内容丰富、专业管理人员服务全面的服务体系对济宁市当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来说非常重要。其次信息月艮务方式简单。信息服务方面,服务方式方法太老套,因为后期服务的经费问题,导致无法与网络、媒体等相结合,更多采用的还是直接发放传单、资料等方式,使信息服务跟不上社会的进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