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农村信息化推进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7 共513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探究
【第2部分】农村信息化发展开题报告
【第3部分】 农村信息化推进分析绪论
【第4部分】农村信息化含义与发展意义
【第5部分】发展农村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第6部分】农村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7部分】农村信息化模式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只有当农村得到稳定发展时社会才会安康并且不断取得进步。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必须加强“三农”工作的推进,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步骤之一。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全党长期工作的核心。自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组织一直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着手于搞活农村、加强农业、致富农民等方面,率先开展的农村改革建设掀开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日前,我国人均GDP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正往稳健发展的方向步步迈进。这既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但与此同时也是一个很容易忽略“三农”问题,更是容易激化社会各类矛盾的敏感时期。党中央经过慎重思考并再三衡量,在世界新形势下于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针。

  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历经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我们以主要发展重型工业为目标的赶超能够快速高效地实现自立、强国的目标。然而,在当时资源禀赋状况下,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重工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时代的发展相冲突,因此无法用市场机制实现重工业的优先增长。解决困难的唯一办法就是计划出合理的制度与规划,将农产品统一购买定为销售政策,凭借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法,将农业生产剩余资源转化为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这么说,工业化初期我们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牺牲农业大力发展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发展,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从历史与国际的工业化发展经验可以得出,在这重要的发展时期,为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区域间差距悬殊问题的出现,我们必须及时积极的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前几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停滞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在此环境下,党中央及时提出实行“少取、多予、放活”的方计,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也随之出台使“三农”工作有得到全新的突破。

  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国情和遵循这一发展规律,胡锦涛主席在召开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时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点明“在工业化的初期,农业支持工业,这是一个普遍的趋向,1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是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的体现。在当今形式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将很快成为我们规划农村发展战略的新路线图。

  1.1.2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当前发展

  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改变了现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化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化身为获取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和现代生活的基本手段。信息化既是新农村的时代内涵,更不失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技术手段。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的支撑,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必定已经融入了信息化社会。因此,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综合实力的重要元素。由此可见,尽快解决好我国广大农民信息资源匮乏的实质性问题,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1、中央加大力度,切实规划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最佳重视的便是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前景,从高层的决策中不难看出国家正力图提高整个农村的信息化水平。

  2006年的中央文件提出“我国需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也于5月8日面向全国颁布,该战略简洁全面地概括了近60年以来,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战略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全面认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文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持续科学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中央已经把“信息化”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来定位了。

  紧接着,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又指出,我们加大着力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力度,多样化的了解获取信息途径的渠道,整合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发展。

  这已经是中央1号文件连续几年强调农村信息化的问题。同年10月12日,党中央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的指出了 ‘三网融合’的政策,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业服务发挥作用“为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及乡村信化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2009年,我国再次强调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重要性。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方案中明确表示:提升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

  在中央的不懈努力下,信息化建以呈现出飞速发展。年底,全国行政村通电话的比重达99.5%,在互联网方面,全国92%的乡镇以开通了宽带。2008年中国移动平均每年每月用户增加量达到730万户,其中近半数来自农村。

  2、各个基层星火僚原,从下而上激发活力

  如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最重要途径无疑是农村信息化,不仅如此,农村信息化更为农民创造了利益。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得知,截止2009年6月,中国城乡网民比例与2008年底保持一致,农村网民占比略有上升。目前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农村网民规模在逐步增大,但是互联网向农村地区渗透的速率较之2008年有所减缓。在网络媒体红火发展的同时,手机、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介同样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数字化的生活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气农村信息化不仅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各种社会事业方面的信息服务,更为他们往后的发展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不仅如此,农村信息化在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够起到直接而广泛的桥梁作用,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农村公共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开始逐渐关注起农民工信息服务。

  据统计结果得知,农村市场所带给中国移动的利润令人惊异,其利润从2006年的数十亿迅速上升到2008年的数百亿。而这令人眼红的利润这是由海量的信息需求带来的。社会不断激发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勃勃生机,正是因为有星火疗原般的草根需求和各种信息利用的创新。

  1.2农村信息化研究的意义

  1.2.1研究价值

  中央一号文件在2006年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随即,中央一号文件又在2008年提出,如果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就必须着力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多种模式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整合所需资源,一起共同建立一个交流平台。而同年10月12日,党中央又宣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更进一步地明确提议:”要努力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为了广大农民,积极发挥信息化服务作用“,这为我国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工作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就将在这个提议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归纳的二十个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研宄”三农“信息资源的幵发与利用的对策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2.2研究内容

  1、本文致力于探讨和回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理论问题,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不少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缺乏认识,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缺乏认识,在理论方面也存在不少困惑。比如:农村信息化进程如何是由市场调节为主还是以政府建设为主如何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如何克服城市农村信息倒挂现象如何整合现有的农村信息资源基础平台单纯三网合一是否足够,合网之后的信息资源软件建设如何开展如何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现在仍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围绕20字方针阐述当前农村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我们力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信息资源幵发和利用的建设目标、基本内容、运行机制及其发展逻辑,从而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解释和理论支持。

  2、本文致力于探讨新农村建设对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需求内容,进一步明确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步骤和方式。虽然近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仍然不足。因此,学术界和决策部门对农村信息化的方向仍然存在不同看法,对于如何围绕20字方针开展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莫衷一是。如农村、农民和农业对于信息资源幵发利用的根本需求是什么如何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以及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农村信息化是至上而下由政府主导进行,还是单纯由市场调节谁投资谁受益,或者是二者兼备型农村信息基础设置的整合机制是什么围绕三农的信息资源幵发利用的主体和服务具体对象如何界定等等。对此,本文将对如何将三农对信息资源的具体需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内涵以及信息化的具体步骤和方式,供实践部门参考。

  3、本文致力于探讨新农村建设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及主要实现方式,进一步明确完善围绕三农问题的信息化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在基础设施层面,主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功能,进一步开发并整合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全力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延伸到县乡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建立健全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大力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多渠道为农民便捷地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在物质层面,以服务于新型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过程以及流通渠道的畅通展开具体的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以及利用研究;在精神层面,围绕农村社会生活促进农村信息化社区建设,同时加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4、本文致力于探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政策与策略,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就当前而言,我国围绕三农的信息化工作主要由政府主导完成,基本路径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并投入资金,电信部门实施;此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果,具体效应也很明显。但也要看到,此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需要,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完备的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熟方案。特别是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地区条件差异较大,如何立足当地实际,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时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将在总结分析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模式、途径和措施进行具体探讨,力求将成熟的新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制度化,对于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以及具体政策和策略的制定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为各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提供参考。

  5、本文致力于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验和实践基础之上进行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可以进一步加深信息管理学科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可以推动信息管理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当前,服务于三农的信息化以及信息资源幵发利用方面的研宄更多的是一种分散式、浅层的研究。然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具体问题都可以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特定环境下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信息管理以及具体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特定环境下的表现,来见微知着,既可以认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性、个别性,又可以研究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下的信息资源幵发利用的普遍规律;既可以针对特定需要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资源幵发利用的发展规划,又可以为国家层面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战略决策依据。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对于围绕三农开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还很不够,具体而言:对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具体研宄较多,基本理论研究不够;各地区各自为政的个案研究较多,全国范围内的总体概括不够;具体形势研究较多,一般规律研究不够。鉴于此,本文将在以往研宄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般规律的研究,通过对不同农村区域、不同外在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结合信息管理学科一般原理,展开积极研究。研究结果一方面强调实用性,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政府行为提供决策方案,同时对经验和理论进行总结,促进信息管理学科的全面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