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问题研究前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5 共4329字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属低山丘陵区,地理概貌为“五山一水四分田”.幅员面积 5140 平方公里,下辖两县、两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 130 万。辽源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年降雨量约 660 毫米,有效积温 2890度,无霜期 130 天左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 2580 小时。全市耕地面积 320 万亩,全部位于世界黄金玉米带,盛产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年均粮食产量在 35 亿斤以上。辽源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 2.4 亩,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常年位居全省前列。2012 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 2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9153 元,粮食总产量达到 43 亿斤。辽源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将保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粮食产量连年攀升,农业生产水平稳步增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但是,耕地数量有限、粮食产量连年高基数增长等瓶颈制约因素也日益明显,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水平上继续实现突破的困难在不断加大。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根本问题。

  尤其近十几年来,农业发展进入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轨的阶段,连年的高基数增长,使得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难度不断加大。参考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迅速提高农业生产力,必须在依靠政策的同时,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速农民从土地中脱离的步伐,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

  而开展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一方面可以提高粮食单位产量,实现粮食增产,增加粮食安全系数;另一方面,可以盘活农村土地流转,有效解决包产到户时“岗地、坡地、平地”等分分配造成的土地地块规模过小,难以开展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等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并提高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的效果,使其真正为农户带来收益、加快农业发展步伐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就辽源市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问题进行研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立足辽源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辽源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问题的研究,针对目前辽源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今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新的思路,指导未来的推广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从而提高推广效率,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

  1.2.2 研究意义

  一是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的需要。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不言自明。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解决好吃饭问题,才有精力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在全国粮食产量高基数 10 连增的背景下,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有效推广,对于增加粮食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辽源市粮食产量突破 45 亿斤大关的重要技术支撑。

  二是加快农业发展,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的需要。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以及包产到户等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步伐缓慢,制约着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出一条推广农业技术推广带动农村土地流转,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辽源市地少人多,特别是包产到户时“岗地、坡地、平地”等分分配,农户每户占有的土地地块多、规模小,难于集中连片开发,很难进行机械化耕作。实施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是进行土地集中整理的有利契机,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催化剂,是加速辽源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

  三是促进劳动力转移,加速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农业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可能使更多的人力、物力、才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以推动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土地相对集中起来才能促进规模效益的体现,从而使农民相对集中,完成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土地的城镇化和农民的市民化。近年来,辽源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大量用工需求,一定程度上出现劳动力缺乏,实施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间接推动劳动力转移,是解决辽源劳动力缺乏的可行途径,也是间接推进辽源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首先表现在农业技术推广理论方面。美国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农业推广的国家,但初期的研究缺少系统性和学术性。“农业推广”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赠地学院及其推广机构共同提出;1922 年,美国学者 M. C. Burrit 撰写了《县指导员与农民协会》一书,系统分析和说明农业科技推广员与农民协会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49 年布鲁奈和杨素宝合着的《美国农村与农业推广》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农业推广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到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农业推广研究开始向定量和定性发面发展。主要成果如:

  莫荷(Molho)的《农业推广:社会学评价》、贝内特(C.F.Bnenett)出版的《推广项目效果分析》等;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进入了农业推广的研究范畴,在研究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上更加注重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的关系来,在研究方法上更加重视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代表性着作主要有:1982 年亚当斯(M.E.Adams)着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1992 年霍夫曼(V.Hoffmann)主编的《推广:生活的帮手》等。

  其次,发达国家在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阶段。随着农业研究和推广的发展,各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在运行机制上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的推广机制广泛运用。美国的集科研、教学、推广为一体的合作农业推广体系,由国家农业部和农学院负责牵头组织,由联邦政府拨经费,资助各地方建立的合作推广服务体系,进行具体的推广服务工作。日本政府和农协的农业推广双轨体系由两部分组成,既由政府建立科学化的农业改良推广系统和农民自发组织的农业协同组合推广系统两个部分。农业改良普及推广系统是由各级政府设立的一个农业推广组织机构网络,农业协同组合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政府的改良普及员和农协的营农生活指导员之间,通过农业技术者联络协议会调整双方的联系,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有计划地开展普及推广工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