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及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5 共2575字

  4 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4.1.1 玉米增产效果未达到预期

  2013 年底,经过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市 67 个技术推广地块进行测产,玉米平均亩产 779.1 公斤,对照地块 765.95 公斤,仅增幅 1.72%;水稻平均亩产 661 公斤,对照地块 572.3 公斤,增幅 15.5%.与预期增产相比,水稻增产超过了理论增产水平,玉米增产情况低于理论增产水平 10%.

  4.1.2 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全市适合进行技术推广的耕地面积近 170 万亩,目前已使用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为 29 万亩,其中一般农户作为主体参与技术推广的仅占 39%.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推广主要是以政府的行政推动为主,存在“政府领着干、农民跟着看”、“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4.1.3 技术推广的规模效应未得到有效体现

  全市参与技术推广的地块共有 554 块,其中 30 亩以上规模经营的面积只占27.9%,规模最大的地块仅 300 亩,绝大部分参与技术推广的地块面积在 30 亩以下,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造成大型农业机械使用率不足,集约化管理效果发挥的不好,规模化效应未有效体现。

  4.1.4 农机具等技术配套相对滞后

  由于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实施两米为一个组合垄,其中大垄行距为 165cm ,小垄行距为 35cm,造成了现有的农业机械很难适用。特别是大田打垄机、水稻插秧机、深松追肥机等还不能适用技术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的实施和效果的发挥。

  4.2 原因分析

  4.2.1 家庭承包土地较为分散

  辽源地区农村家庭承包土地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进行的,一方面按照村组人口数量平均分配土地,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农民获得土地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平等,将全部耕地按照平地、坡地、岗地分类,再按人口数进行平均分配。这种耕地初始配置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地块分割细碎,直接制约着土地产出效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承包地碎片化以及所造成的经营分散化,还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使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难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4.2.2 土地流转进展缓慢

  目前,辽源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起步、初始阶段,耕地流转面积 76.8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24%.土地流转期限短,绝大多数在 1-5 年间。农村土地流转绝大多数限于亲邻之间,土地流转的面积小,且分散,没有集中联片形成规模。

  从流转形式上看比较单一,以转包为主,面积为 56.2 万亩,占 73.3%.此外,辽源地区土地租金过高,也严重阻碍土地流转。2013 年土地租金平均为 1080 元每年,部分平地甚至达到 1400 元每年,严重影响土地流转到大户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因此难以发挥土地规模经营效益。

  4.2.3 粮食生产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小

  近三年,辽源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11 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是 7961 元,到 2013 年辽源农民人均收入已经增长到 10529 元,年均增长 15.1%.其中:粮食种植收入达到 3538 元,占 33.6%;畜牧养殖收入达到 1758 元,占 16.7%;园艺特产收入达到 1021 元,占 9.7%;,工资性收入达到 3612 元,占 34.3%;财产性收入达到 98 元,占 0.9%;转移性收入达到 609 元,占 5.8%.但是由于粮食价格特别是玉米价格近几年始终维持在 2 元/kg 左右,上涨幅度小;而农资、劳动力等价格出现上涨等原因,粮食种植收入并未得到大幅提升。而工资性收入则从 2011 年的 2245 元增长到 2013 年的 3612 元,增长 61%.受到在粮食种植收入增长较慢、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减少等原因影响,致使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4.2.4 市场化作用发挥的不好

  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推广是典型的以行政推动为主的推广模式,是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主观认定全地区农户都将粮食增产作为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而忽视了市场因素,特别是对当前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的认识不足,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4.2.5 农业技术推广主体错位

  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最理想的模式是政府引导为辅,广大农户积极参与为主推广模式。但在显示操作层面却是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倒置。往往是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农户只是被动参与。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推广为例。从农户层面上讲,尽管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并不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去学习和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在应用新技术的态度上往往处于应付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新技术的转化效率。也存在着农民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致使对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的认识不够充分。但是,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只有充分调动起农户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才能真正地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从政府层面上看,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许多不适应现实推广要求的弊端,集中表现在行政计划性强,往往以行政手段人为干预市场选择;推动农技推广的资金难以有效保障,政府行为需要财政资金保障,农业处于财政拨款末端,资金常被挪用、占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头重脚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尽合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人民需求多样化越来越强,农民对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细,随时需要得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指导。然而,与此组织需求不相适应的是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力量相对薄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结构不合理,大量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人员集中于市、县两级,乡镇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且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严重制约农业技术推广。

  4.2.6 技术推广的补贴资金数额较少

  2013 年,吉林省对采用新型栽培技术的示范补贴仅为每亩 10 元,辽源市及东丰、东辽两县的资金投入增加到每亩为 20 元。经测算,采用新型栽培技术,机械深松、打垄、大型农机具购置等方面的费用,每亩需要增加费用 125 元。相对于每亩示范田需要增加投入的费用,省市县的各级补贴费用相对太少,很难起到撬动技术推广的杠杆作用。

  4.2.7 实施主体执行技术不到位

  吉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的决策是在 2012 年年底制定的,并在 2013 年 2 月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具体任务指标,因而错过了秋季深松整地,造成了技术的实施上的不完整。此外,由于去年春季雨水充足,玉米生长较快等因素,大多技术推广地块未对玉米进行两次追肥。综合上两个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效果,造成玉米增产未达预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