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化解分析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5 共5200字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2010 中国(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指出,2010 年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99%,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 GDP 的 60%,上缴的税收达到了国家税收总额的 50%,提供了 80%的全国城镇就业岗位,在企业创新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小企业完成了全国 65%的发明专利、75%的企业技术创新和 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一方面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外汇,所以,中小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由于规模小、信用水平低、经营风险高、缺少抵押品等诸多不利的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与大企业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近年来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盘山县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中小企业对此做出了很大贡献。目前,盘山县正处于资源型经济转型关键的爬坡阶段,投资拉动的经济特征明显。在壮大现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过程中,资金需求总量大、刚性强,特别是中小企业对资金的依赖程度更高。但由于先天的弱质性以及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不到位,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亟待解决。

  1.1.2 研究意义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具有世界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这个问题则更为突出。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也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但由于我国区域差距明显,具体区域的情况具有特殊性,因此,因地制宜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更具有有效性。本文针对辽宁省盘山县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关于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理论研究。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辽宁省经济发展迅速,盘锦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承载着振兴和经济转型的双重使命,既要保持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为转型赢得时间,又要加速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可持续产业,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新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盘山县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可以为促进盘山县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英国国会议员 Macmillan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提出了“金融缺口”问题。随后许多学者便开始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1)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提出的,由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组成。之后,一些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资本结构理论。Modigliani和 Miller(1958)提出 M 定理,他们证明了在一些假设条件下,企业的融资结构与其市场价值无关,这些假设条件有资本市场信息完全、企业投资与融资决策相互独立、投资者预期一致且不考虑税收影响等。之后,Modigliani 和 Miller 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证明了为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的最优融资结构应全部为债务融资。后来,Myers(1984)指出,企业要达到的目标决定了企业应该选择的资本结构。Myers 提出的顺序理论认为,企业的融资决策应该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来依次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这是一个强调信息因素对企业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Weston 和 Brigham(1978)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金融成长周期。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选择是在变化的。

  (2)中小企业需求理论

  在 Macmillan 之后,Ray 将金融缺口明确定义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小企业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下,由于资本供给的中断而不能进行有盈利潜力的投资;另一种情况是企业获得资金的货币成本大于大企业的该成本下,使得小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投资来实现其增长潜力。Stiglitz 和 Weiss(1981)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基础建立理论模型,证明了产生均衡信贷配给的基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Whette(1983)运用信贷配给模型指出,在借款人中性的假设下,银行的抵押品要求也可能成为信贷配给的内生机制。Bester(1987)认为,抵押品可以和利率同时作为银行分离贷款项目风险类型的甄别机制。Williamson(1987)在讨论信贷配给过程中的监督成本问题中,将银行期望收益与利率之间的非单调性变化归因于信息不对称。Schmidt-Mohr(1997)在建立信贷配给模型过程中,放松了信贷双方的风险类型假设,内生化利率、抵押品和贷款额,并分别建立了垄断及竞争两种信贷市场结构下的均衡解。

  在研究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方面,Gertler 和 Gilchrist(1994)运用制造业小企业数据建立模型,证明小型制造业企业不仅对利率反应敏感,而且深受经济周期的间接影响。说明了货币政策对小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大企业的影响。Taylor(1988)在研究金融自由化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下,指出了因为利率提高只会是资金供给从正规部门转向正规部门,总的借款额不会增加,所以金融自由化不会导致资金供给量的增加。Steel(1994)接着指出,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抵押品的不足以及历史原因等,使得小企业在获得正规部门的贷款时面临诸多的限制。最后,在研究金融机构的影响方面,Strahan 和 Weston(1996)发现银行的并购规模与中小企业贷款比率之间成到 U 型的非单调函数关系,想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随着银行并购后的资产规模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Peek 和Rosongren(1998)发现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合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中小企业的贷款。Berger(2002)指出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 4 种潜在效应:静态效应、重组效应、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其中,静态效应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单一效应可以由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全部或部分抵消。

  1.2.2 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分析以及对解决途径的探究上。

  (1)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的微观层面因素

  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中指出,大型金融机构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我国建立的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必然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他们认为不同的金融机构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和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出路。

  范飞龙(2002)认为中小企业信用不足造成了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引发了融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他通过构建一个信用信号传递模型研究表明了,企业的信用越高,融资能力越强,所以企业应该通过信用建设、传递良好的信用能力来解决融资困境。

  张杰和刘东(2006)通过对江苏省制造业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基于企业间商业信用的商业信贷使用不足是我国中小企融资难的首因。

  张亮和孙兆斌(2006)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而解决这个困境关键在于加强政府的支持和监管。

  刘昶伶,陈东升,邹树梁和陈甲华(2008)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寻找答案时,要考虑到银行等资金提供者的原因。

  许艳芳,付捷思(2010)依据蒙牛乳业的数据,阐释了生命周期、经营战略两个重要因素是如何影响民营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及变迁。生命周期是直接因素,同时,通过影响经营战略而产生间接影响;经营战略是间接因素,通过改变企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进而影响民营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及变迁。

  徐杰平,夏彦娉(2013)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是中小企业失信于商业银行。他们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用博弈模型分析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的融资过程,提出建立全面的信息网络、加大违规惩罚力度及其引入物流金融做担保等措施解决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贷款难、合作难的困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