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2 共584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第2部分】养猪产业健康长久发展研究导论
【第3部分】 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4部分】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第5部分】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6部分】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7部分】养猪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所谓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就是从持续农业的角度和我国畜牧业、养猪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使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与养猪业的发展相协调,寻求一条可行的途径,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猪肉产品的需求得以满足。?

  制约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及适合的养猪业政策制度的建立及实施

  在我国,之前养猪业政策的重心在于增加生产,以充分供应肉类需求及赚取外汇,并借以累积资本以发展工业,偏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以致部分养猪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不仅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也降低农业的生产力,造成庞大的社会成本。因此,21 世纪后的养猪业政策不再以追求产量的成长为目标,配合生产结构的改变以质量提升为目标。配合调整之养猪业结构是以减少高污染、高社会成本的产业为主,如毛猪等,而发展高附加价值与高市场潜力的产业,如瘦肉猪等,改变以外销赚取外汇的观念,调整生产结构以创造内销需要为目标。同时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使农业充分发挥生态保育及休闲旅游的功能。

  2.良好的养猪业竞争环境及提高养猪业主的技术及管理水平

  自我国加入 WTO 之后,外国廉价的农产品大量涌进,冲击了养殖行业产品。另一方面,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渐形成,现代化养猪业不仅是生产事业,亦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具生态保育功能。有鉴于此,为应对贸易自由化及维护生态环境,要加速养猪业的结构的调整,提高养猪户的技术及管理水平。

  3.科学合理的养猪场选址,是解决养猪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随着养猪头数的快速增加,高密度的集约式养猪型态产生大量的养猪废水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却是留在我国,并没有确实的反映在生产成本中,因此养猪业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前养猪业的竞争力,实际上有一部份是建立在环境以及社会成本的牺牲上,整个养猪产业的发展甚至可说是以环境质量来换取经济利益的典型代表,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养猪场的选址及管理。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畜牧业经济理论

  畜牧业是农业的组成部分,是与种植业结合经营为其存在的主要形式,畜牧业经济研究长期以来是农业经济学的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从附属于种植业的地位转变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畜牧业经济研究的内容也趋向广泛、深入。其发展趋势,一是继续作为农业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一是从农业经济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按照程艳的《中国畜牧业经济理论研究》一书的观点,目前中国的畜牧业经济理论界主要集中研究以下几个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第一,在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畜牧业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为畜牧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畜牧业相对于其他农业部门来说是资金和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部门。因此,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非农产业,包括工业、商业、金融等的参与。为此,需要在充分调动千家万户发展养畜的积极性的同时,创造激励大中型企业进入畜牧业领域,其中包括饲料、饲养、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机制,以吸纳非农产业多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我们在所有制上实行进入畜牧业了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在经营方式上实行家庭、合伙、公司齐发展的政策。由于实行了上述灵活的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增加了畜牧业发展的经济动力;扩大了畜牧业的融资范围;提高了畜牧业的经营效率。从而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二,确立以市场为取向的方针,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确立社会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概念,对于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来之不易。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概念的确立,才为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短缺经济转变为总供求大体来衡、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创造了条件。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畜产品种类繁多,而且许多产品以鲜销和地方销售为主。不放开市场,难于满足人民的需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三,实行多渠道经营的流通体制,扩大畜产品的销售。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流通体制,产销脱节,国营经济独家经营,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了与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生产模式相适应的多渠道经营的流通体制,为解决农民卖猪难、卖牛难、卖奶难的问题,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了条件。

  第四,引进和借鉴现代畜牧业养殖与管理技术,同时政府在当中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从理论上讲,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密集型畜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国内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一定困难,在一个时期内缺乏现实的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讲,在建设畜牧业大区中,政府应当为产业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以提高运转效率。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具体包括根据市场规则确立优先扶持的 “主导性产业”;建立起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农业产业化又叫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农工商、供产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

  1957 年,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戴维斯和戈尔德伯格把它定义为“农业综合经营”或“农业综合企业”.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产被割裂,农业再生产各环节--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内在联系被截断而提出来的,其用意在于把人为截断了的产供销各环节重新联结起来,构成涵盖农业扩大再生产全过程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就是“农工亩、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系统。可见,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巾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于段,通过实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功能和本质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市场化的农业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运行机制,是多元参与者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就是有目的的工业化生产。

  之所以选择农业产业化理论作为本文立论依据,其主要原因是:

  (1)农业产业化不兴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也是个实践问题。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其中,产业系列化体现了农业与相关产业联合经营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而社会化反映了农业产业化的范畴特征,一体化则是农业产业化最核心、最本质的内部特征,发展过程强调了它的动态特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和战略口标。

  (2)用农业产业化理论的指导发展养猪业是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把某些区域的养猪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最重要的就是要促使养殖和经营产业化。因为只有实行产业化生产经营,才能确保产、供、加工、销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的形成。

  从改革实践上看,农业产业化是改革的目标,是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角度来设计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来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不断吸纳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过程,养猪业也不例外。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对某些领域来说早已是耳熟能详,例如生物学家早已提出森林面积可持续性、材积可持续性及价值可持续性的管理理念。事实上,经济成长、增加生产、促进消费的生活模式,不仅有害于环境、加速消耗有限的资源,也因环境的破坏,未能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更无法持续下去,为未来的人类存留可存活的空间。在环境危机重重的今日,寻求“可持续发展”,乃成为大家所重视的事。此观念涵盖对过去的社会价值、经济发展与环保教育,甚至对时间空间观念的思考方向的反省;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会因观点不同而有不同的诠释,根据 Pearce 等人(1989)共列出了 13 种的定义,Pretty & Howe(s1993)则认为至少有 75 种不同的定义。

  1983 年联合国祕书长请挪威总理布朗特兰主持,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来检讨全球性的环境保护问题。由各国高级政府官员、科学家、外交家和法律专家所组成,研讨全球环境现况和建议对策。此会经二年多的实地考察和在五大洲举行各听证会与收集相当多的资料后在 1987 年 4 月整理出版了一本着名的“布朗特兰报告”(Brund tland Report),题目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内容主要是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实施程序。

  该报告指出工业化国家应持续努力,改善其能源与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生活与经济成长,应朝向减少物资与能源的消耗。但是这份报告才出炉不久,就受到不少批评,指其仍然偏向“成长”,易造成误解而加速“非可持续性”的发展。虽然如此,此报告却正确地指出,人类与自然的战争,已经使得生物圈遭受前所未有的压迫与剥削,均是归因于人类的需求日增,以及工业化经济发展的结果。

  报告中分为三个主题: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及共同的努力。文中探讨了人类正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此不仅在世界各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同时也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报告中,定义“可持续发展”为:既能满足当代的发展需要,且同时不损及未来世代的发展需要,其中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为“需要”,尤其是世界上贫苦人民的基本需要而非欲望,应优先考量;另一为“限制”,在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组织下,自然环境对人类满足目前和未来需要的能力限制。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含三个原则:公平性(Fair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及共同性(Commonality);在社会层面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及后代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在经济层面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成长;在环境生态层面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其目标包括:

  1.检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2.建议采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兼顾的国际合作,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策略。

  3.加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产业界、学术界和人民团体的认知,积极采取行动,以挽救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4.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行动需要教育和培训,使其融入日常生活中,选择有利环保产品的生产、营销、采购等,迫使经济发展将环境纳入考量。

  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应将环境视为重要的自然资本基本上亦可直接消费,因此,破坏环境等于是减少资本,也减少服务的质量与量,大家已开始关心环境利用的情形,以保存自然资本。这份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具体实施目标和计划,以及生态和保育等方面的研讨非常详尽。虽然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常被批评过于一般化,继此之后也有许多组织与学者依其专长领域与背景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不同之定义或阐述,但是不同的诠释其出发点,仍不外乎是攸关经济、社会公义与道德、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结合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广泛性等概念。

  根据 Pearce(1991)的说法,可持续发展可解释为不因时间而对人类福祉有所减损,换言之,发展的路径应使人类比今天更好,若使人类明日的生活水平更低,则不具可持续性性。

  Tietenberg(2001)以动态的跨时需求理论,探讨资源数量及价值的跨时分配,以及折现率之作用;Winpenny(1991)则认为当代人所继承的自然环境应完整地保留下来,再赠予后代子孙相同的资产,使其享有相同的福祉。

  Repetto(2009)则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管理所有资产、自然资源及人类资源、经济及物质上的资产的发展策略,以增进人类长期的福祉。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反对为了维持我们现有的生活水平,而采用耗竭自然资源及可能让后代子孙更贫穷的政策。

  Riordan(12012)则以最单纯的感觉来看可持续性,认为以伦理标准来看,维持生存、后代子孙的权益及确保此权益会列入政策及执行的考量。虽然可持续发展有多种的定义,但是目前在国际上仍以“布兰特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最能被大家所接受且最常被引用。

  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时,必须注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差异是极大的。工业化国家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透过技术的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改变消费型态、减少单位产量的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及关心气候变化等全球重大环境问题。而处于贫困状态的一些开发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主要在发展经济、消除贫穷、解决粮食和人口、健康、教育等问题。

  Nordhaus 及 Tobin(1972)主张以福利指数如经济福利(MEW)的计算取代国民生产毛额(GNP),而 Daly 和 Cobb(1989)则建立了一个包含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遭破坏的经济福利指标,计算美国之经济福利指标,结果发现,即使 GNP 每年快速的上升,但在 1950 到 1969 年间,经济福利指数均为递增,之后十年则呈持平的趋势,而自 1980 年起此指标有下降的趋势。这些计算方式,可能更能凸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传统的国民所得计算,并未将污染、噪音及人口拥塞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等环境问题纳入。此外,以国民生产毛额的变化来评估成长,并不能反应自然资源的耗尽。如果国家的渔业资源、化石燃料藏量、自然森林、良田等因经济的成长而遭到持续性的破坏,依据国民生产毛额则会误导政策决策者。一个国家不可能在资源耗减时,仍能维持经济的成长。这些影响发展的因素,远比传统的因素复杂多了。Repetto 等修正了印尼的国家收入统计资料,将自然资源的消耗如石油藏量、森林、山坡农地等计入,结果发现,这些使得国民所得在 1984年降低了 17%;而所反应的每年经济成长率只有 4%而非 7%.

  1992 年 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又称地球高峰会议,Earth Summit)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各国领袖取得共识,认为过去经济发展很少把环境和生态损害的费用考虑在内,尤其是正在开发中的国家更为严重。

  因此该会议研讨主题即为“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性规划”,内容包括减少贫穷、增加经济发展效益,以及加强改善环保管理。会议中通过“里约宣言”,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可行的,并通过“21 世纪议程”(Agenda 21),此为另一广泛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其内容不仅是凝聚当代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更深入认识的结晶,且该议程更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规划成为具体的行动方案,要求各国制订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相应措施,促使每个联合国会员国,共同研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策略,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环境质量相辅相成。全球对可持续发展之共识已渐成形,在 2002 年时联合国将举行里约十周年会议,各国将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重要性将更为突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