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淮安里运河“文化”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开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26 共5843字
论文摘要

  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两项伟大工程,是我国重要文化遗存瑰宝,近年来,运河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北接中运河,南接江南运河,长 170 余公里,流经江苏省淮安市和扬州市,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本文中所研究的淮安里运河是指里运河中流经淮安市城区内的一段。

  淮安因为运河和漕运在古代兴盛一时,曾是以漕运为核心的重要城市,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淮安运河历经 2500 多年历史,沿线历史遗存丰富,是我国京杭大运河上在历史最久、文化内涵最丰富、传统风貌最浓厚的河段之一。笔者通过文献收集和分析发现,目前涉及“运河”相关文献中,大多学者偏向于运河史及运河文化的研究,如,安作璋(2001)在《中国运河文化史》中全面探讨了运河文化的发展轨迹[1]。只有部分学者的研究涉及运河旅游资源整合,如张帆(1999)从运河沿线城市旅游资源、市场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角度论述了大运河旅游开发的意义[2]。这些文章主要研究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以及在旅游线路设计方面的可行性,最终给出运河旅游开发的建议和方案。且此类文章主要把大运河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对运河沿线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指导缺乏针对性。虽然也有以一段运河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但研究者多青睐于山东地区和杭州地区的运河研究,如,吴建华(2009)所写《杭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一文[3],董卫(2008)《枣庄市沿运河经济带旅游地形象策划研究》等[4]。有关“淮安运河旅游”的研究较少,如,徐业龙(2012)在《淮安运河文化遗产历史价值解读》一文中阐述了淮安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5]。且此类文章主要以淮安运河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为研究内容,关于具体的运河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研究目前还没有, 在运河文化旅游研究领域内出现淮安及区内运河被忽略和淡化的趋势,这与淮安及淮安运河在历史中的地位是极不匹配的。当前运河旅游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历史上的运河名都,淮安应在运河旅游与运河遗产中发挥独有优势。本文以淮安里运河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段流域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及现有开发状况,提出“文化”与“休闲”元素相结合的旅游开发设想,为运河遗产旅游保护利用及构建和谐人居生境提供参考。

  一、淮安里运河概况

  京杭大运河进入淮安后,在淮阴水利枢纽处分为两支,一支为里运河,也叫做古运河,由于大运河被取直,所以它就变成了一条内城河[6],即本文研究的淮安里运河。该段古运河东北边经过大闸口、板闸、河下古镇,穿越流入苏北灌溉总渠,一直到淮安区南端的淮安船闸,西边是淮安的淮阴船闸;另外一个分支为新开辟的大运河,为里运河重新开辟的一条河,它起始于淮阴区杨庄,到淮安区与里运河汇合。这条河在淮阴枢纽分别与里运河、二河、盐河、废黄河交汇,在淮安枢纽分别与里运河、灌溉总渠平交,与淮河入海水道立交(见图 1)。淮安里运河目前作为城市旅游重点发展项目,沿河及周边已形成一系列景点,如码头镇关于古代水利的遗址遗迹,文庙、慈云寺、惠济祠等宗教相关遗址遗迹,河下古镇文化旅游区等。当前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淮安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之一,共有 2处遗产区(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河道 1 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遗产点 5 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被列入申遗文本,淮安里运河段的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淮安里运河与淮安城市发展关系

  淮安位于淮河下游,因控扼古泗水入淮之河口,春秋时期已是江淮间与河淮间水运交通要津。春秋至战国期间建成鸿沟水系,成为沟通“江、淮、河、济”四渎之运河水运枢纽。至元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通航,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总督设于淮安府,使之成为指挥漕运的中枢所在,淮安府城呈现人烟繁炽,商铺林立的发达局面,成为京杭大运河中段最大都会,南船北马、九省通衢重要枢纽[7]。

  近百年来,经过黄河北徙、漕运转海、津浦和陇海铁路通车等一些列变故,加上水灾兵掠,淮安逐渐衰落。

  淮安因运河而生,作为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地区,自然也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流碰撞之地,受到各方文化的冲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运河文化。例如建筑艺术方面,淮安的古镇街区既有典型的苏北民居特点,又有江南水乡建筑的特色。美食方面,淮安人在当地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各方饮食文化,形成四方皆宜的淮扬菜系。文学艺术上,南北文化在此交流、融合、碰撞,因此在淮安大地上产生许多历史名人,可以说是人才荟萃。而这些都使淮安在运河沿线城市中脱颖而出。

  淮安里运河作为淮安市古代的交通要道,它对淮安古代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比如淮安区中心设立漕运总督署,使得盐商兴盛。里运河在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中,吸取了沿线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明成果,向人们集中展示了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与深厚内涵,如漕运博物馆的设立[8]。里运河是淮安成为运河之都的重要见证,更是运河发展史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体现。

  当前里运河作为贯通淮安市的内城河,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更承受着人们对它更多的期待,如发挥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提供文化休闲宜居生境的重要功能等。昔日大运河繁荣发达景象早已褪去,人们难以从和缓流淌的静谧水面中直接感受运河文化的繁荣。

  再加上部分河段受到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污染,水质较差,出现诸多环境问题。除此之外运河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的盲目性、规划缺失或不合理性等,致使淮安里运河资源利用上存在许多问题,如沿岸项目规划中商业性设施场所体现偏多,各行政区划单位独立实施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缺乏沟通与协作。为了更好的发挥淮安里运河在整个运河文化中责无旁贷的独有优势,本文提出以文化元素和休闲元素开发淮安里运河旅游,进而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和当代和谐人类生境的目标。

  三、淮安里运河旅游资源评价

  笔者借鉴卢云亭教授提出的“三三六”评价法对淮安里运河旅游资源价值和开发条件作具体的评价。

  (一)淮安里运河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1.历史文化价值高。里运河的起源来自于公元前 484年,吴王夫差在淮安和扬州之间开凿的邗沟,后建立了古泗口镇和淮阴故城,淮安由此而兴起。在南北朝时期,淮安几乎处于战争和纷乱的前沿,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隋唐宋时期,漕运发展迅速,淮安城市也开始发展繁荣。到了元代,淮安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取直而成为南北交通要道。

  明至清时期,淮安的漕运达于鼎盛,它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9]。淮安里运河旅游资源单体反映了淮安发展各时代的历史文化传统,如漕运总督署,反映了当时繁荣的水上运输业;河下御码头接驾亭也是当时乾隆皇帝亲临时的场所;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反映了抗战时期的历史状况;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则显示了淮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历史遗迹不同程度的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艺术观赏价值有待提升。淮安里运河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挖掘价值,清江闸口运河廊道与名人馆,楚州河下古镇旅游区等初步形成亮点,但开发的形式多以博物馆、故居、公园等单一游览式为主。同时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亦为现代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只是目前尚未得到较好的规划整合,部分河段沿岸景观粗糙单调, 里运河旅游开发的艺术观赏价值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科学研究价值较高。淮安里运河还涉及到科学研究领域,比如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各类遗址遗迹的深入考察研究,各类历史事件人物等的还原再现研究等。研究区的各类资源为科学探索者还原历史,研究古迹提供充足的材料和资源,所以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二)淮安里运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这里笔者主要从运河的旅游资源条件、区位条件进行研究。

  1.旅游资源赋存条件良好。淮安里运河的旅游资源赋存十分丰富,包括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存包括里运河河道本身,河道上闸、坝、桥等附属建筑及岸边的会馆、寺庙等相关建筑,以运河为业的人际两岸居民在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中和从事精神生活所创造的各种器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来自于运河两岸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包括运河及治河相关的深化及民间传说,运河相关民俗,运河相关传统民歌、戏剧、舞蹈,运河相关传统技艺,描写运河的古诗词等。

  2.区位条件优势明显。淮安地处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早在明清时期,淮安的水上交通就十分发达。当前淮安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航空、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兼备。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高速公路、淮安到连云港的淮连高速公路、南京到徐州的宁宿徐高速公路贯穿淮安境内,淮安飞上海、北京、厦门、宁波、广州、深圳、沈阳等航班使得旅游交通环境得到大幅度提升,给淮安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淮安的旅游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淮安与周边的扬州都属里运河的流经城市,在旅游资源上存在着互补性,可以开展竞合式联合开发,提升江苏整体旅游竞争力。

  四、淮安里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思考

  淮安里运河旅游资源禀赋高,既承载千年文化积淀,又为当代人们发挥河道运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优美生境等作用。当前里运河得到市政府的重点关注,里运河世界文化长廊项目纳入日程。基于当前的发展形势,笔者提出淮安里运河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以为当前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充分融合“文化”与“休闲”两大元素

  淮安里运河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综合考虑其在淮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当前承担的城市服务功能,笔者以为淮安里运河的改造开发不宜多用规模过大、体验参与激烈的动态游乐项目,应以静谧舒缓的“历史文化再现”与“休闲宜居生态环境”为主要方向,重点丰富文化遗存的解读工作和改造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最终建成国内运河沿线城市中的精品遗产文化旅游长廊,既丰富了运河遗产的研究,发挥了淮安在运河历史文化中责无旁贷的责任,又为当代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二)以遗产廊道为主线,以良好的绿化风光为基底,有针对性的选择历史遗产遗迹结点

  淮安里运河全长 32km,沿岸自然风光尚好,人文景点众多,笔者认为以遗产廊道的思路开发建设较为适宜。整条廊道必须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基底,这就涉及运河岸线的改造提升,沿河风光带的打造,桥梁美化,人形步道的和谐建造等。廊道的建设中可以兼具文化廊道和休闲廊道,满足历史传承与人居休闲的双重需求,也提高了整座城市的质量。廊道结点的选择直接决定淮安里运河在整个大运河中的地位,结点数量和质量都需慎重选择。每一处结点即为具有一定面积的旅游功能区,笔者认为淮阴区码头水利枢纽遗址遗迹、清江浦文化休闲旅游区、河下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及苏北灌溉总渠附近的水利枢纽风景区等比较具有代表性,可为结点选择提供参考。结点选择过程应避免结点过多,进而造成重点不突出,产品竞争力不足的后果。

  (三)打造淮安里运河文化特色路线

  古运河文化公园的设立应该贯穿淮安市区,用以展示运河历史和运河文化为主题,如将里运河周边的景点如楚秀园,清晏园,樱花园串连成一条以园林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设计,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等景点串联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线路设计,将吴承恩故居、河下古镇等景点串联成以神话色彩为主题的线路。这样运河沿线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遗址就可以穿插其中,用以开发为淮安运河段的主打产品,同时还可以设立多个文化公园,如已经建成的大运河文化广场,极力开发广场文化与夜游产品,在御码头可以开展运河盐运、漕运等有关场景的展示,还原历史,开展一些参与性的活动以吸引游客的兴趣并加深游客的认知度,积极响应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建设。

  (四)建立淮安里运河文化艺术活动区

  淮安人文荟萃,文人墨客很多,里运河资源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将这些文人的事迹,字帖和画都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举办一些展览会,并且可以向社会召集一些具有特色的作品进行展出,形成像北京“798”艺术区一样的赋有艺术气息的街区,使历史与现代的手法相结合,提升资源的艺术观赏价值。

  (五)提升淮安“美食之乡”的旅游形象

  淮安的运河文化与美食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点也是开发旅游资源不能舍弃的。淮安以淮扬菜见长,所以运河旅游的宣传离不开“美食之乡”形象的提升,因此要特别注重淮扬菜品质的提升,包括淮扬菜本身的品质的提升、服务品质的提升、饭店环境品质的提升。除了质量的重视,还要注重淮扬美食的品牌推介,借助淮安里运河世界遗产文化长廊的建设,再次提升淮安作为“美食之乡”的旅游形象。另外,淮扬美食节的内容需要丰富改进,开幕式、文艺晚会不能一成不变,每年的主题应明确而又意义,要善于创新,这样对于消费者而言才具有新鲜感,才能吸引并留住新老旅游者。

  五、结论

  淮安因运河而生,亦因运河而衰,作为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地区,自然也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流碰撞之地,受到各方文化的冲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运河文化。淮安里运河作为淮安市古代的交通要道,它对淮安古代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当前淮安里运河已作为淮安市内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改造,在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为了更好地发挥该段古运河的历史传承作用,以及为当代人服务的生态经济功能,提出今后开发中几点建议,包括充分融合“文化”与“休闲”两大元素;以遗产廊道为主线,以良好的绿化风光为基底,有针对性的选择历史遗产遗迹结点;打造淮安里运河文化特色路线;建立淮安里运河文化艺术活动区;提升淮安“美食之乡”的旅游形象等。通过上述分析与研究希望淮安里运河的整体形象能够得到提升,也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力度进行改进,从而促进淮安文化大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张 帆.对大运河线旅游开发潜力的思考[J].旅游科学,1999,6(02):5-7.
  [3]吴建华.杭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5(06):9-12.
  [4]董 卫.枣庄市沿运河经济带旅游地形象策划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6(10):277.
  [5]徐业龙.淮安运河文化遗产历史价值解读[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21(04):5-10.
  [6]胡 强,陈合爱.集成古地图与多源空间数据的清口河道演变研究[J].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8,(03):2.
  [7]朱士光.论历史时期淮安在运河水运中的地位与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31(03):344-351.
  [8]赵西君,刘科伟,王利华.浅析运河旅游资源的结构及开发对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04):2.
  [9]赵明奇,韩秋红.运河之都淮安及其历史地位的形成[J].江苏地方志,2006,(04):4-6.

相关标签:旅游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