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RBD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10 共3469字
论文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提出:城市最基本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但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的今天城市的游憩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工业化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恶化,致使人们长期处于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产生逃离城市、回归自然的想法。在此背景下,RBD 成为在 CBD之后被引入到城市规划中的又一新概念,受到了旅游学者、城市规划专家和房地产界的高度重视。

  保继刚、古诗韵(1998)把RBD 划分为大型的购物中心型、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四种类型。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中,许多城市开始新城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历史文化名城RBD 化成为城市规划中旧城改造的措施之一,受到了政府和居民的高度关注。

  二、概念的界定

  (一)RBD 的概念。关于研究RBD的国内外文献中,许多学者给出了RBD的概念。这一概念由C.Stansfield和J.E.Rickert(1970)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为描述这类旅游地的结构和功能特性首次提出的。他们给RBD的界定是:所谓的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最先把 RBD 的概念引用到国内的是保继刚(1995),他在研究深圳华侨城时,提出了以华侨城为依托,逐步发展成为城市 RBD 的观点。候国林(2001)提出,游憩商业区是指拥有一定数量的游憩者、游憩景观、游憩设施,并能承担一定游憩活动的区域单元。游憩商业区(RBD)是一个包含许多因素,同时又受内外部环境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系统。因此,无论是从定性的角度还是从定量的角度对 RBD 的界定都相当困难。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首次引入国内被译为旅游商业区是考虑国内学者的习惯,严格来说应该译为游憩商业区,这是因为旅游和游憩并不是等同的,二者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一方面居民既可以在居住地进行游憩也可以在居住地以外的一定范围内进行游憩,如晨练、聚会、购物等等;另一方面旅游则是离开常住地的一种休闲活动方式。

  从活动方式角度来看,旅游和游憩的方式有重合的部分但也不完全相同。图 1 表示了城市旅游和城市游憩之间的关系。(图 1)

论文摘要

  详细分析来看旅游与游憩还是有很多区别的,见表1。(表1)

论文摘要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 RBD 界定为:供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休闲的各种设施和活动(购物、娱乐、餐饮、文化、交往)的集聚区。

  (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历史的产物和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美誉度而区别于一般的城市。我国先后三次公布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09年,我国已有111座城市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进程的加快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处于发展和保护的两难境地,在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改造和开发关系该如何处理,城市旅游的发展为历史文化名城这三者关系的处理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

  历史文化名城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脉,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同时,还是我国城市规划和政策实施和引导的重要对象,所以历史文化名城 RBD 化不仅体现生态性、经济性和文化性,还坚持贯彻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为人们提供舒适环保的游憩空间,做到在开发中保护,使得城市文化不断延续。所谓的历史文化名城 RBD 化就是依托于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某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街区开发创造出来的游憩商业区。从 RBD 化的角度来讲,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以下特征。

  (一)文化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名城往往是一个城市在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缩影,代表一个民族的阶段性文化,因此具有不可替代性。旅游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体验一个地方的文化,文化内涵是 RBD 的基石,也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魅力所在。

  旧城改造区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能够帮助开发者确立鲜明的文化主题,防止出现文化主题定位错位、文化主题缺乏鲜明特征等现象。比如,具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之称的南京夫子庙秦淮河是南京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一部分,在南京人甚至在全国人的心里具有很高的认知度,在全国同类历史文化街区中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二)现存文化载体丰富多样。地方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文化载体。历史文化名城建筑是文化的静态载体,而居民的生活现状和传统文化活动是文化的动态载体,静态的载体可以复制,但是动态的载体是无法复制。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给RBD 的开发建设再利用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化载体。

  (三)市场认知度基础良好。历史文化名城是在城市演进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于种种原因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代表城市记忆和居民过去影子的角色,在当地居民中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在开发改造中会比较容易得到市场认可。比如,东京的浅草街对于日本人来说,特别是在东京人的心中占有特殊地位,他们认为浅草是“庶民之街”,是现代化、西方化潮流冲击下尚能顽强保存较多传统和习俗的区域。人们在这里可以体验到江户时代“下町”的情调和气氛。再如,上海城隍庙对于老上海人来说那是他们“昨天的生活记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大上海时代”生活的缩影,对于外国游客了来说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四、历史文化名城 RBD 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国内出现历史文化名城 RBD 化一窝蜂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复制同类RBD惨败的案例。这主要是因为:

  (一)主题文化内涵缺乏有力的表现形式,场所精神缺失。20世纪60年代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在提出场所精神理论中指出,所谓场所精神是比场所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它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历史文化名城RBD中的传统文化逐渐消亡,无法营造出人们要去体验的文化场所或者说文化氛围,呈献在消费者面前的是支离破碎的文化残片,因此人们在此体验到的只是文化记忆的历史碎片。游憩者漫步在其中所看到的是老建筑和街道,但是在建筑的内部结构已经完全被“现代化”,变成了用空调和现代技术营造的商家卖场。另外,这里传统文化保护是在商业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容易造成传统文化的“舞台化”“、形式化”,文化真实性丧失。比如,南京夫子庙的“秦淮古韵”会所,外部建筑古香古韵,内部确实现代化的高档休闲会所。

  历史文化名城 RBD 化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规划初期要充分挖掘本区的历史文化,在众多历史文脉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最能得到市场认知的文脉作为其文化主题;其次,在确定文化主题的基础上寻找能体现文化主题的各种文化载体,使文化主题通过各种方式外化。在进行文化主题外化的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利用古老载体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新旧包容,和谐共处。

  (二)业态单一,游憩功能不齐全。游憩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健身、购物、泡吧以及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然而多数 RBD 的游憩功能相对单调,对客源丧失吸引力。北京正在打造的什刹海RBD 古色古香,具有非常明显的古风韵味,但是缺乏商业设施欠缺,“商味”不足,导致游憩者驻留的时间和空间余地不大。而国内某些RBD则呈现出缺乏文化内涵、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有走向“超级市场”的趋势。这些都是游憩功能单一化的表现。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投资者在开发建设中考虑到游憩功能的多样化,预留各种游憩功能空间和设施;其次,在后续的招商过程中注意业态多样化,避免游憩商业区的功能单一;最后,在经营管理方面引导商户调整商品结构,防止出现重复不合理现象。

  五、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RBD 化在城市旅游、城市规划、城市形象树立方面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把这些研究理论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是研究者的最终目的所在,我国学术界需要进一步加强RBD 的理论研究,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对规划实践的指导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保继刚,古诗韵.城市 RBD 初步研究.规划师,1998.4.

  [2]Stansfield.J.Smith 着,吴必虎等译.保继刚校,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黄震方,侯国林.大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4.

  [4]张立生.城市 RBD 形成的背景与条件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

  [5]尹郑刚,李雪英,白旸.郑州城市游憩地意向空间分析[J].地域开发与研究,2010.5.

  [6]文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7]赵丽丽,王成武,朱旭.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2.

  [8]陆安.关于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相关标签:旅游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