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加快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长久发展的措施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 作者:刘华
发布于:2014-07-28 共7790字
论文摘要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旅游模式”,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西北民族地区在推进实施过程中起步较晚,无论是发展规模、发展层次还是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均与发达地区有不小的差距,但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已成为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一、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多样

  “生态旅游”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于 1983 年提出的,我国把 1999 年确定为“生态旅游年”,2002 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生态环境游”活动。西北民族地区涵盖宁夏、新疆、青海三个民族省区以及甘肃省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涉及东乡、撒拉、锡伯、裕固等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均把发展特色旅游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尤其是强力发展具有地域民族表征的生态旅游经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讲,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以富集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前提基础,然从西北民族地区来看,这方面的资源可谓富集多样、独特神秘,具体表现为:

  1. 自然景观独特神秘。西北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地文景观、水体景观及动植物资源等原始神秘、古朴独特,如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河流湖泊、沙漠温泉及动物植物等,不一而论。一是蔚为壮观的高山。西北民族地区名山林立,有闻名遐迩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等。其中,天山作为世界七大山系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昆仑山则有万山之祖之美誉。二是气势磅礴的峡谷。西北民族地区地形地貌虽然以高原盆地为主,但不乏形态各异、嶙峋怪异的大峡谷,如新疆的温宿大峡谷、天山神秘大峡谷,青海的湟源峡谷、黑河大峡谷,宁夏的黄河大峡谷及地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罕见峡谷群,有的大峡谷被称为“活的地质演变史博物馆”,有的则被称为“死亡峡谷”。

  三是五彩斑斓的火山。在新疆自治区范围内,各类奇特的火山令人叹为观止,如位于天山腹地的乌苏泥火山是中国境内最大规模的泥火山群; 位于昆仑山的阿什库勒火山则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 位于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犹如火龙,十分壮观。四是湍流不息的河流。西北民族地区河流众多,仅新疆自治区就有 570 多条,比较有名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泾河、额尔齐斯河、渭河等。其中,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塔里木河则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五是星罗棋布的湖泊。西北民族地区湖泊众多,仅青海就有湖泊439 处,新疆则有 130 多处,较有名气的有博斯腾湖、喀纳斯湖、赛里木湖、青海湖、察尔汗盐湖及鸣翠湖等。其中,喀纳斯湖是我国内陆最深的湖泊,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青海湖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六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在西北民族地区,无论是新疆、宁夏还是青海、甘肃均程度不同地存在沙化现象。

  其中,新疆沙漠面积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 60%,为我国沙漠最大的省区,全国十大沙漠中新疆就占三个。与之相比,宁夏也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有腾格里、乌兰布、毛乌素三大沙漠,曾以打造沙漠文化而远近闻名。七是保健宜人的温泉。西北民族地区零零散散分布着无数温泉,有热泉、温泉、喷泉、沸泉、气泉等多种类型,如水磨沟、阿拉善、五彩湾、楼房沟、双井、太阳山、贵德等温泉,为人们休闲游乐、保健疗养提供驻足场所。八是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西北少数民族生活的崇山峻岭、大漠荒原及森林草地,动植物资源可谓种类繁多,品质独特。其中,新疆野生的动植物有 4000 多种,如普氏野马、藏野驴、藏羚羊、雪豹、棕熊和野苹果、西伯利亚巨杉、胡杨等。宁夏有国家保护珍贵稀有动物 51 种,国家保护珍贵稀有植物 14 种。青海的“珍禽之冠”———黑颈鹤、“荒漠之舟”———野骆驼及雪莲、夏草、发菜等同样可圈可点。此外,西北民族地区还有闻名中外的准格尔、吐鲁番及塔里木盆地,有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及令人向往的河西走廊。据 2013 年统计,新疆有5A 级景区 5 个、4A 级景区 46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9 个; 宁夏有 5A 级景区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 个。可以说,西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神秘独特,对参与生态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来说具有资源的稀缺性、独特性、神秘性、多样性特征,是推动当地民族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支撑力量。

  2. 人文历史景观迥异多样。西北民族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带,是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从而形成了别具地域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这为西北少数民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提供了不竭动力。

  一是历史文化。西北民族地区有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河西走廊等特色人文历史区域,羌族、大月氏、乌孙、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蒙古等曾建立过政权,由此形成了集中原文化、西夏文化、西域文化、伊斯兰文化、边塞文化、游牧文化等为一体的多元历史文化。二是石窟文化。受历史、地域、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西北民族地区形成了以莫高窟、克孜尔千佛洞、天水麦积山及永靖炳灵寺等为代表的石窟寺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在岩体上开凿洞窟,窟内制作壁画、塑像或石刻像”。其中,克孜尔千佛洞被誉为“中国万窟之祖”。三是历史文化遗存。西北民族地区古迹较多,如甘肃的河仓城遗址、锁阳城遗址及玉门关、阳关、嘉峪关等遗址,新疆的高昌古城、楼兰古国、古龟兹、米兰古城等历史文化遗存,青海的西海郡古城、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丹阳城址、积石州故城等及宁夏的马家窑文化、水洞沟遗址、战国的秦长城、隋长城及明长城等,均具有不可复制的文化特征。四是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国家加大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新疆的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和库车县,甘肃的武威市、张掖市、敦煌市和天水县,宁夏的银川及青海的同仁县等,先后获得“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称号。五是古代陵墓。陵墓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西北民族地区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如新疆喀什的阿曼尼沙汗纪念陵构思巧妙,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宁夏的西夏王陵则有“东方金字塔”之说。青海的吐谷浑王陵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茶卡盐湖附近,共有 2000 多座古墓,被国家命名为都兰吐蕃墓葬群。七是民俗风情别样。西北地区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风民情,体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喜好禁忌、节庆礼仪等各个方面,如哈萨克族的“姑娘追”、保安族的浪山节及回族的木球或武术、柯尔克孜族的荡秋千,等等。从而为生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添增了新的动力。总之,西北民族地区地域文化鲜明、历史文化富集,并形成多元文化交汇互融的局面。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地域历史文化,因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是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地域历史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生态旅游诸问题解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越来越高,生态旅游作为时尚、健康、环保、可持续的特色旅游项目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西北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为重点,采取政策、经济、市场等多种手段,大力推动传统旅游的转型升级,生态旅游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出现了登山游、探险游、农业生态游、草原生态游等众多生态游项目。然而推进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或问题不少,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具体问题主要有:

  1. 生态旅游的无序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生态旅游在西北民族地区开展较晚,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无序开发、过度过滥开发等现象,不但对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大,而且影响了民族地区生态游的内在品质。部分管理者没有正确处理好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旅游项目的规划、评估及开发等阶段,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没有把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放在首位,加之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进而以破坏生态资源为代价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在这方面,其重开发、轻保护的意识浓厚,许多生态游项目既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也没有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论证,多采取粗放式的盲目开发形式,致使开发一片破坏一片,部分不可再生的生态旅游资源因而遭到人为破坏。部分经营者受蝇头小利驱动,在生态旅游景区景点的设施建设上,同样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或项目需要行事,从不顾及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某些服务设施或项目还被他们贴上“生态绿色”标签,加之生活垃圾及废水的随意倾倒,由此造成能源污染、大气污染、废弃物污染、环境污染等旅游公害。部分游客环保意识极差,他们不仅不保护周边的游乐环境,而且随意乱扔废弃物,甚至践踏植物、攀折花草,这不但严重影响了旅游区内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而且对西北民族地区正在起步的生态旅游项目产生负面影响。

  2. 开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致使景区景点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要实现大发展,加快道路、交通、通讯及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生态旅游项目因资金缺乏尚处于“闺中”,加上历史欠账太多,资源优势尚未转换为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优势,从而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质量水平。一是资金缺乏影响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西北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各景区景点相距较远,“行大于游”特征凸显,因资金缺乏严重影响了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比如,位于甘肃的敦煌由于交通不便而影响到旅游经济收益。宁夏“除了银川、中卫等市区附近的景区……外,其他很多景区的可进入性都还不是很强,公路等级都还比较低,有的公路质量都是比较差的,需要加强路面的设施投入”。二是资金缺乏影响景区景点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因建设资金严重缺乏,景区景点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具有档次低、规模小、不配套、不完善、环境差等缺点,从而对生态旅游质量的提高、规模的扩大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新疆乡村生态旅游因资金匮乏“使得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宁夏“大多数县域由于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些经济效益可观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开发,即使是已经开发的景点,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档次低,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差,也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三是资金缺乏影响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在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尤其是民族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较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青海省“乡村旅游经营者仅仅愿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严重不足,住宿设施、交通状况、停车位、洗手间等小配套设施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等主要食宿设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较差,难以留住游客”。

  3. 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生态旅游的品质提升。西北民族地区各类资源丰富,这是高起点开发生态旅游的前提基础,但由于缺乏一支能力强、业务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做后盾,无助于民族生态旅游内在品质的全面提升。一是缺乏高精旅游人才。西北民族地区要科学开发、永续利用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需要有一大批既懂得规划设计又知晓环境保护,既精通开发建设又掌握网络营销,既懂得民族历史又懂得民族风情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以使老祖宗留下的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科学、合理、有序的开发。然从目前来看,西北民族地区这方面的高精旅游人才不是很多。比如,新疆哈密地区“旅游规划编制人才缺乏,没有制定出合乎地区旅游实际的高标准、高起点的旅游规划; 宣传促销人才缺乏,尤其是网络营销人才……旅游开发人才的缺乏,使全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不能迅速转化成产业优势……”另据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统计,2011 年该州共有“旅游专业人才不到 20人”,现有高精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二是缺乏旅游管理人才。接待国内外游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大批既懂得旅游管理知识又懂得旅游管理技巧的专门人才。据新疆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 年官网统计,“新疆旅游高级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旅游高层管理人才多由东部沿海旅游发达省区培养且流失严重,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营销策划、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匮乏”。三是缺乏服务人才。西北民族地区在推进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仅以导游为例,2004 年新疆“尚没有特级导游员,仅有的十多个高级导游员平时并不带团……还有 300 多个中级导游员,他们大多从事导游业务联系工作……剩下的绝大多数带团的是初级导游员……带团质量却存在着或大或小问题”。

  三、加快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在西北民族地区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及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基于未来一个时期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西北民族地区应针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及未来发展目标,采取若干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1. 强化保护性的科学开发。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若不坚持科学开发、有序开发和保护性开发,及至出现不合理开发或过度过滥开发等行为,势必造成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和草场沙化退化,进而影响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发挥政府在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规划部门应坚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游客为保障,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及“保护性开发与开发性保护并举”的方针,科学制定近期、中长期生态旅游规划,强调规划的科学性、统一性、权威性和不可逆性,从源头入手有效杜绝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相关管理部门对开发建设过程要实行全过程监管,坚决制止破坏性开发与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行为,对各种私建乱建等行为要依法严格禁止,对不服从管理的开发单位或个人要予以严惩。二是设计不破坏周边环境的生态游项目。为满足国内外游客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旅游消费需求,可根据不同民族地区、不同自然生态资源的不同属性,在不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设计若干互动感强、修身养性的游乐项目,尽可能用最小的资源开发代价换取最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同时,结合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同步设计若干具有环保特色的生态游项目,真正把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实现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在更高的层面上互促共融。三是强化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生态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中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是相互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二者缺一不可。在开发建设生态旅游资源时,同步把周边的历史遗址、文物古迹、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纳入保护范畴,尤其是借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切实保护好弥足珍贵且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为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 发挥资金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之所以起点不高、规模不大、质量不高,显然是与资金投入不足有密切关联。基于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多元筹集发展资金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发挥政府在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作用。西北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政收入多为吃饭财政,很难拿出更多资金用于道路、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或旅游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之经济发展环境不优化,使得前来投资的外地客商不是很多。在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必须发挥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从当地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生态旅游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当地年度财政增收数量按比例逐年增加,以此不断增强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硬实力,不断夯实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抢抓国家新农村建设、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及国家扶贫开发等政策机遇,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扶持重点,有针对性地争取建设资金用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旅游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让前来旅游的外地客人吃得满意、玩得开心、住得舒心,以此全面提升民族地区生态游的质量水平。三是招大商引大资。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把适于本民族地区生态游发展需要的游乐项目,借助电视、报刊乃至网络等载体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喜爱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投资者前来洽谈合资合作项目,以此筑巢引凤,逐步做大做强做实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品牌。四是引入民间资本做活生态旅游业。把生态旅游项目细化分解,然后对外分包,各族群众可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建设,或者从事其他旅游服务。在增加自身经济收入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游的群众基础,使生态游真正成为利民富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3. 发挥人才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性作用。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引人育人力度显得十分迫切。一是加大对外引人力度。根据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岗位数量及人才需求数量,可面向国内( 省、区) 知名院校高薪招聘具有旅游、管理、规划设计、市场营销、民族历史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研究生,也可面向国外或国内的科研院所吸引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一流旅游人才,还可面向高职高专院校吸引具有大专学历的旅游服务人才,对引进的高精旅游人才要予以政策或经济倾斜,以此不断提高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二是加快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在现有从业人员范围内,鼓励那些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较强能力素质的中青年旅游骨干人才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研究生,或者选送他们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通过短期培养或“充电”,不断提升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三是全面提高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旅游队伍的其他从业人员,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或者采取办班培训形式,抑或采取以老带新等“传帮带”形式,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有重点地培养在地旅游人才。基于留住人才的长远考虑,各民族地区可挑选一批愿意为家乡生态游事业发展贡献青春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把他们选送到相关高等( 高职) 院校定向深造,待日后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生态旅游事业,以便为民族地区留下一批“放得下、用得上、留得住”的在地型旅游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N]. 百度文库.
  [2]把多勋,王艳.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J]. 安徽农业科技,2012,40( 2) .
  [3]新疆天山“申遗”成功属全球七大山系之一[N]. 新华网,2013 -06 -21.
  [4]温宿大峡谷: 地质演变史博物馆五彩纷呈的奇景[N]. 天山网,2013 -12 -20.
  [5]王旭东. 西北地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保护研究的现状与任务[J]. 敦煌研究,2007,( 5) .
  [6]宁夏旅游交通现状与调查分析[N]. 光光的麦田 - 新浪博客.
  [7]昌吉调查队. 新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N].昌吉州党政信息公众网,2013 -11 -22.
  [8]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存在问题[N]. 中国城市发展网,2010 -07 -08.
  [9]吕雪莉. 青海: 乡村旅游“小、低、空”问题待解决[N].青海新闻网,2011 -08 -26.
  [10]哈密地区旅游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1 - 2020)[N]. 哈密市党建网,2011 -11 -14.
  [11]孙晓青,代朗. 助青海培养民族旅游人才四川美景成教材[N]. 四川新闻网,2011 -09 -19.
  [12]新疆特色旅游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N].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 -02 -23.
  [13]康金辉. 新疆旅游业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新疆财经学院,2006.

相关标签:生态旅游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