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 作者:李志灏
发布于:2014-07-28 共7267字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开展,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已成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中,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但从整体上它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从我国当前的发展大环境出发,以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为立足点,在对其进行 SWOT 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就其发展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一、民族体育旅游及相关概念界定

  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实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旅游活动,它既有社会体育的锻炼特性,又有旅游的娱乐特性。从概念上说,体育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就广义来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竞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 就狭义而言,体育旅游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在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民族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着民俗特点,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身体锻炼活动,往往以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瑰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情趣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是各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虽然人们对民族体育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指出了其具有历史传统性、文化传承性、健身娱乐性等文化特征。

  关于民族体育旅游的概念内涵,目前学界尚无定论,一般把它列入旅游范围,并界定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基于学界的共识和对体育旅游以及民族体育概念的简单梳理,我们可以把民族体育旅游界定为是“以民族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为条件,以从事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运动竞赛、康复保健、民族体育观赏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和手段,促使旅游者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

  二、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 SWOT 分析

  1. 优势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包括重庆、四川、陕西、青海、西藏、新疆等 12 个省、市和自治区,土地面积 681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71%,人口约 3. 5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8%,几乎包括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西部辽阔的疆土上,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拥有数量可观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 项,其中西部地区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700 多项。可以说,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富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包括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其中,人文资源包括以传统体育、民俗风情、节庆体育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和以大型体育赛事、体育训练基地、体育建筑为代表的赛事场馆文化; 自然资源则指各种峡谷山地、草原湖泊、高原沙漠、河流冰雪等。上述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既是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也是其特有优势。正是有了这些形态各异、数量众多的体育旅游项目,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才有了重要保障。

  除资源优势外,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项目的自身特性同样别具特色。首先,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核心是民族体育文化,诸多带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集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参与性等于一体,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比如,内蒙古地区的那达慕大会系列体育活动、苗族地区的踏山节活动、彝族地区的火把节活动、白族地区的龙舟大赛活动等。借助这些喜闻乐见的游乐项目,游客不仅可以在亲身参与中实现愉悦,而且可以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其次,西部民族地区的体育旅游项目,因其具有丰富性及互补性特征往往不受季节限制,在发展的时限上具有可持续性。

  比如,春季有垂钓、滑草、斗牛、斗羊,夏季有游泳、漂流、户外探险、泼水节、滑沙、赛龙舟,秋季有拔河、毽球、荡秋千、射箭,冬季有摔跤、赛马、骑骆驼、滑冰、滑雪、打冰尜等。再次,西部民族地区拥有充裕的原生态环境,民族体育旅游一般可在无污染、低消耗的生态环境下进行,很少涉及到材料能源的损耗,这正是当下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方向。

  2. 劣势分析
  第一,观念的落后。由于思想不够开放、思维不够开阔,部分西部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民族体育旅游对发展西部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因而许多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待开发的闲置状态”,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粗浅的认识导致现有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既没有长期的远景规划,也没有短期的周密安排。这样一来,不少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显得内容单调乏味,没有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诸多游客“慕名而来”之后,最多能够体验周围的自然景观,根本无法从内心体验深层次的文化旅游。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在于各个行政部门存有“各自为政”思想,特别是体育或旅游部门的个别领导,往往缺乏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进而导致“问题面前互相推诿”的事情时有发生。除行政部门领导观念落后外,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也亟需提高。由于部分群众对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认识不清,使得部分旅游项目多以政府投资为主,没有形成社会资金共同开发的大环境,更有不少群众认为“民族体育旅游是体育专业人士参与的项目,根本不适合普通群众”,这些偏差性认识严重阻碍了民族体育旅游的深入发展。

  第二,管理的滞后。民族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多方面强化管理,从而保证项目的推广和质量的提高。虽然目前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多以政府投资开发为主,但政府开发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应当鼓励民间开发。但在现有的民族体育旅游开发中,由于管理方式的粗放,加之项目的“安全性、目的性、专业性”无法保证,因而不利于民族体育旅游的规模发展。就其质量来说,一些民族体育旅游项目过分注重形式化包装,相反忽视了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内涵、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只给外地游客以短暂的视觉享受,没有起到“以小博大”的宣传效果。另外,一些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只注重动作技巧的展示,没有融入游客参与的体验性元素,项目因而也就成了一些较为普通的娱乐演出,从而大大减弱了游客的参与热情。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旅游的文化特色正在逐步减少,各地为了一己之私对一些“热门项目”蜂拥而上,而没有把心思花在对其他体育旅游资源的创意开发上,致使“项目雷同”现象严重,这些都是阻碍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长效发展的桎梏。

  第三,人才的欠缺。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同样不例外。目前正是专业化人才的欠缺,使得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缓慢。可以说,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具有开放意识的行政管理人才,而且需要精通体育、旅游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特别需要“既懂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运作规律,又懂得体育文化经营管理和项目开发,并能把体育、文化、旅游三方面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并有效开发使用和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比如,由于创意策划人才的欠缺,致使诸多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处在“大山深处”而“无人问津。再如,在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中,很多从业人员都是当地居民,他们虽然对地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受文化水平限制,不但难于有效传递正确的文化信息,而且对于启发引导游客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在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中,有不少项目极具挑战性、冒险性和刺激性,其中一些项目“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后才能参加,如攀岩、登山、滑雪、滑冰及其他探险活动等,都需要专业体育旅游人才的组织和指导”。但目前担任这些旅游项目的指导人员多为业余人士,不具备充足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指导经验,这就导致该项目的安全性与刺激性均无法得到保证。当然,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它需要各方面人才的倾心协力。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各种人才的短板无疑是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劣势。

  3. 机遇分析
  1995 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民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自 2009年起,随着我国把每年的8 月8 日定为“全民健身日”,更是把全民健身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2001 -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体育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与此同时,国家陆续出台各种政策大力推动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经济强国的转变,其中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把西藏建设成为国际着名的旅游胜地等就是明证,这些相关举措从国家层面为西部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正是在国家政策的持续带动下,西部民族地区纷纷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发展,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扶持旅游业的大发展,这为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另外,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更多资金相继流入西部,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这为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大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有了更高要求,他们更倾向于进行健身娱乐、户外探险、民俗民风体验、特色文化旅游等休闲活动,进而把目光转向西部的高原大漠、神山圣水等,这为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外,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体育旅游的休闲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自然风光游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而充满文化底蕴或极具健身特色的体育旅游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游乐项目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带来的独特体验。

  4. 挑战分析
  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实施,有力促进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点值得肯定。

  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除了与东部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外,西部民族地区的内部发展也极不平衡,比如陕西、重庆等地的发展就远远好于宁夏、青海等民族地区。这种内外兼具的双重不平衡,非常不利于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 其一,经济落后地区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很难有充裕的开发资金; 其二,经济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需求; 其三,落后地区的经济形势很难吸引急需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体育旅游经济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远远没有达到风生水起的局面,而且已经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这非常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民族体育旅游项目一般都位于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但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为了短期经济效益,不顾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采取过度过滥的开发形式,导致一些自然景观在旅游项目还没有完全成熟时就被破坏得惨不忍睹了。另外一个严峻问题是民众环保意识和道德意识的欠缺,不管景区建设得多么完善,管理多么规范,也禁不住游客肆无忌惮的破坏。比如,在西部民族体育旅游过程中,一些游客只顾自己“愉悦”,不仅乱扔垃圾,而且还在一些景物上乱写乱画,这种现象随处可见且触目惊心,而现象背后存在的思想意识问题更是令人担忧,这也是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三、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大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其目前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严峻问题,同时也充满了多种挑战。在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形势下,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要有大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所需。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之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业也同步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会议”上通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那么,处在起步阶段的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是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基础,然而在短短几年的开发过程中,体育旅游资源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可持续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在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要积极保护自然资源,更要加大力度保护和传承体育人文资源。

  首先,体育、旅游部门要加强合作,坚持以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开发原则,同时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普通民众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其次,重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长远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针对性开发,既要利用文化形式,又要深度挖掘民族体育的内在文化价值,诸如融入现代元素,等等。但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可一味地为了吸引游客,而抹杀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另外,应成立专门的机构或协会组织,对于尚未破坏和破坏不是太严重的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挖掘,避免文化资源的消亡。同时,要强化对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特别是对那些特色鲜明却鲜为人知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研究,早日使其出现在世人眼中,但不可只是让民族体育项目仅仅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出现,而要突出项目的体验性,否则不能充分展示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自身特性和独特内涵,也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总的来说,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对消失或行将消失的资源进行抢救,又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更要对有潜力的资源进行探索开发。

  第二,注重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后盾支撑,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很难开展起来。为此,西部民族地区在开发体育旅游资源过程中,不可为了短期效益过度开发,要坚持科学理性开发原则,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突出项目的文化特色。

  另外,有关部门要在进行环保意识宣传的基础上,加大法制建设力度,对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即从污染源控制方面做好工作。对于那些行为不规范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要加大监管力度,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除此之外,对于现有的垃圾要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避免重复污染。

  第三,注重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化是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如王天军所言: “西部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着力创新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和途径,促进体育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

  首先,要树立市场意识,通过市场调研和合理定位,积极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其次,加快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建设,使其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既可以提高效益,又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另外,建立适合产业化经营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研发队伍,既要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开发出一系列产品,又要突出产品特色尤其是体现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主题,因为文化特色是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最后,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大旅游观”,即在进行民族体育旅游开发时,西部民族地区要处理好与相关产业的关系,因为民族体育旅游在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同时,相关产业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民族体育旅游的大发展,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一业带百业,百业促一业”发展格局。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带动下,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有了长足发展。而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民族体育旅游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毕竟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尤以民族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为重。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西部民族地区的体育旅游业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然,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辐射面极广的系统工程,既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也要注意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问题。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西部民族地区既要看到成绩和优势,也要看到问题和挑战,更要有大局意识和发展眼光,各部门要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寻求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对策,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廉恩勇,张建忠. 对体育旅游研究现况的分析[J]. 泰山学院学报,2006,28( 6) : 95 -97.
  [2]严秀兰. 旅游经济视域下我国民族体育发展路径刍议[J]. 中国商贸,2011,( 34) : 180 -181.
  [3]莎丽娃. 基于 SWOT 分析民族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2,( 10) :108 -113.
  [4]百度百科. 西部地区[EB/OL].[2013 - 09 - 24].
  [5]万德权. 西南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 4) : 155 -158.
  [6]刘军,蔡贺. 我国西部民族体育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 3) : 47 -49.
  [7]姚鑫,卢塞军,王瑛.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 6) : 699 -703.
  [8]兰涛. 西北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 1) : 64 -68.
  [9]王勇刚. 贵阳市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EB/OL]. ( 2012 - 02 - 11) [2013 - 09 - 24].
  [10]杨龙,任婷. 浅析新疆体育旅游开发前景[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21( 2) : 20 -22.
  [11]国家体育总局. 2001 - 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EB/OL]. ( 2003 -08 -08) [2013 -09 -24].
  [12]章杰宽.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态仿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 11) : 2101 -2107.
  [13]柳伯力. 体育旅游概论[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9 - 68.
  [14]王天军. 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11) : 25 -2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