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社会学论文

媒体视角研究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8 共3500字
摘要

  一、引言

  农民工特指改革开放后,“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的收入和待遇得到了明显改善,更多农民工希望留在城市,尤其是90后新生代农民工,更是把成为城市人当作个人职业奋斗的梦想和目标。然而,融入城市并非易事,近些年来,市民对农民工的抱怨与意见屡见不鲜。可以说,农民工融入城市这一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

  二、通过媒体视角看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媒体视角来探究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这一话题,需要研究其是否具备可行性,只有这一问题有相应的社会关注度,媒体对其有一定的研究和关注报道,这一问题的研究才有意义。

  1.媒体关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焦点问题

  媒体关注农民工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农民讨薪、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而针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焦点则表现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的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障,以及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与城市融洽问题。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者、事件的把关者,可以说媒体关注报道的内容往往会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也就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实质上就会演变成为社会共识。通过对近些年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进行归纳整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生活点滴、经济生活、生活故事往往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2.透过媒体研究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的可行性

  2012年,民政部制定并颁布了《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说明我国政府已经结合社会实际,出台了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措施。农民工作是弱势群体,随着我国民生政策的有力推动和实施,关注农民工、关怀农民工、关爱农民工实质上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舆论导向。而媒体在对农民工问题进行报道时,往往比较真实,并非完全报道好的一面,很多时候对不好的一面也进行了关注。也就是说,以媒体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具备相应的可行性,而通过那些长期的新闻报道,人们也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三、通过媒体视角看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存在的问题

  每逢长假,很多大城市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用人危机,大量农民工离开城市回到家乡,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都面临着较大的困境。显然,城市的建设发展已经离不开农民工这一群体。事实上,农民工自己也愿意留在城市,也想成为城市的一员,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工很难融入到城市当中,他们始终无法寻找到归属感。结合长期以来的媒体报道,通过对各大新闻媒体、网站有关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报道信息进行分析,笔者发现,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二元户籍制度及其他关联制度的约束

  制度障碍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最主要的障碍,户籍制度无疑被看作是造成城乡分割并妨碍流动人口定居城市的首要制度性障碍。近年来,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子女教育及相关培训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政治参与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和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纵观全局,还未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距离加速农民工市民化和城镇化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还称不上是一次彻底的、成功的改革。

  2.市民化成本高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为公共成本和个人成本,公共成本主要为政府承担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公共管理成本、随迁子女教育成本、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社会保障成本,而个人成本则主要为个人住房成本、个人保险支出成本和城市生活成本。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在持续扩大,与生活消费和物价的水平不成正比: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远不足以让其在城镇安身立命、维持正常生活,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总体较低,生活状况非常艰苦。随着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农民工的聚居增加了城市的社会公共成本支出,而很多农民工孩子的教育问题及其家人的医疗等公共保障问题始终未能有效地解决。

  3.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与城市生活不融洽造成了矛盾和危机

  进城农民工已养成多年的乡村生活习惯,而在城市面临着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环境,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处事方式等都会与市民形成冲突。农民工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在对待消费时,往往更偏向经济性,而这也会造成很多农民工养成不好的习惯。实际上,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仍然是壁垒分明,且不说户籍身份的重大差异,就是日常生活上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也依然生活在两个世界。城市对农民工缺乏人文关怀,带有偏见和歧视性的舆论导向也形成了城市排斥农民工的氛围。因此,农民工始终徘徊在城市边缘,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随着科技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就业岗位日益紧张,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极大地增加了市民的就业压力,加上政府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民生,需要新增公共成本,这一系列问题容易引发市民不满,造成共处的矛盾和危机。

  4.部分媒体报道缺乏公正,新闻舆论引导不足

  通过对近些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新闻报道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不仅关注报道的媒体较少,部分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只是阐述问题,并不能有效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政府立场寻找解决对策。由于部分媒体在报道这一问题时,往往会断章取义,这样就会让公众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产生误解,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很多媒体并未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四、从媒体视角看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民工已经成为新兴社会职业。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农民工作为建设者,期待融入城市,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从媒体视角看,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其解决思路主要有:

  1.推动政府管理水平升级,构建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仅是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居住,更涉及到个人及家庭的医疗、教育、就业、公共保障、社会关怀等一系列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内容。民生问题是基本问题,只有解决农民工的民生问题,才能实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梦想。政府要针对农民工融入城市所存在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有重点地完善解决对策,构建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要完善公共政策,优化管理结构,升级管理水平,将政府政策倾斜力度更多地投向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要在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时,做好政策的推动和执行,深化推动落实管理一体化、属地化。要有效满足农民工户籍管理、医疗教学保障等一系列基本需求。

  2.调整收支结构,改善农民工的经济社会福利待遇

  广大农民工干了最苦、最重、最脏、最累、最险的活,然而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是不对等的,他们在城市受到了不公正、不合理的待遇,至今仍属于城市的边缘和弱势群体。因此,给予农民工最基本的国民待遇和权益是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基本保障。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且欠薪现象依然存在,为此,政府一方面需要尽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民工的分配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另一方面,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增加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包括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险、廉租房建设等,通过收支结构的调整,改善农民工的经济社会福利待遇。

  3.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和能力

  政府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建立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包括城市生活常识的教育、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教育、安全常识的教育等,增强他们的城市适应性,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改善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促进他们由农民角色逐渐转向市民角色,实现向现代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要给予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不仅关注他们的收入是否及时到位,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职业成长、职业技能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人文素养,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关怀体系,定期开展丰富全面的关怀活动,让他们认识到城市社会对其重视和欢迎,从而使农民工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4.发挥媒体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关注

  新闻媒体是市民了解农民工的主要渠道,新闻媒体对市民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媒体应该负起社会责任,正确引导市民认识农民工。为此,媒体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客观全面地介绍他们在城市建设中作出的巨大贡献,组织进城农民与原有市民的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最终,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让社会大众认识到农民工的真实生活环境和理念,通过合理报道,让大众群体对农民工有最真实的认知,让农民工感受到城市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詹玲。农民工概念的理性思考[J].北方经济,2008(09):70.

  [2]黄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J].城市发展与研究,2009(02):97.

  [3]徐红芬。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及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1):69-72.

  [4]郑传贵,卢晓慧。当前我国城市社群隔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J].城市问题,2003(06):7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