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社会学论文

农民职业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29 共3741字

  三 农民职业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的小农意识与生存伦理。

  长期以来,小农意识是指"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族为本的社会生活情境中长久习得的农民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总和。"这种小农意识是影响农民的行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也对农民职业的流动与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由于传统社会生产力低下,农民的产生活区域有很大的局限性,地域性差异显着。以家庭生产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封闭的生活模式造成了农民在思想上封建、愚昧、容易满足和自私自利。传统农民这种极端的、落后的思想意思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农民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特点,人口流动和职业变迁有限,在长期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性格和容易满足容易自大的心理。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和外来的社会关系相对较慢,对固有的长期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外的所有人和事物持排斥的态度。另一方面,因为缺少科学知识和有效的信息沟通,农民在这种封闭的状态下无法了获得世界先进的思想技术和科技信息,无法受到更先进的教育,由于农民的无知和出于对新鲜事物的恐惧,形成了一种对任何超越自身力量、无法掌控的外界力量的盲目敬畏和崇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小农生产方式使人们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农民这种极其封建迷信而又盲目自大的思想意识使得他们容易受到诱导和欺骗,容易被他人摆布和左右,从而被他人利用,在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他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是又容易安于现状,不会主动做出改变。

  其次,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经验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而不是依靠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去工作。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熏陶下,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农民形成了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判断的价值观体系,由于现代化教育的缺失,农民的思维方式普遍感性而直接,缺乏科学的理性思维。农民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形成了农民墨守陈规、一成不变的社会心理,他们害怕改革与创新,拒绝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

  农民的小农意识也符合农民的生存伦理,正如斯科特指出的,在"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下,农民不会追求经济收入上的最大化,其所追求的是较低的风险和较高的安全保障。安全第一的原则独特表现是:如果为了提高收入而打乱了农民长期一贯的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就不情愿干。农民的小农意识与生存伦理当中的生存理性会使得农民在职业变化与流动中更倾向于保守的、安全第一的选择,这就成为了农民在其职业变迁过程当中的思想枷锁,观念上的限制造成了农民职业变迁的阻碍。

  (二)农民的职业技能与素质问题。

  通过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和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职业的转变和农民的市民化进城也在加快,但是目前农民从传统农业从业者向第二第三产业从业者转变过程中,所从事的职业分布相对集中,所在行业的职业种类相对初级。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技能有限、素质相对较低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这也是制约我国农民职业变迁的内在原因。

  我国作为一个农民占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力量,农民职业变迁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建设程度。现代化农民要求农民以现代农业为职业,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相关工作或者负责经营管理,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够长期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民。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社会,建国后又受制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农民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素质相对低下,不具备现代化农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成为制约我国农民职业流动与转变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很多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但与农民身份和生活环境转变不相符的是很多农民的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他们跟不上职业变迁的脚步,落后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并没有随着自己身份和职业的改变而改变。他们将农村的生活习俗与行为习惯带到城市生活中,法律意识淡薄、不讲卫生、缺乏公民意识等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依靠出让土地而富裕起来的农民,反而失去了发展提高自己,通过寻求职业流动与转变而自食其力的动力,他们安于现状,虽然在物质上富裕了起来,但在精神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农民的小农意识的束缚,这与我国积极培养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推进的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目标相距甚远,农民也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无法实现职业上彻底的流动与转变。这种现象表明,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职业的转变与身份变迁过程中,仅仅发展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与其自身素质。

  (三)农民职业变迁的机会与公平问题。

  通过对农民职业变迁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民在职业的转变与流动过程中获得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就业途径相对有限,这大大制约了我国农民职业的变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不利于农民在职业变迁过程中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机会和获得公平的就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极其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近年来中央通过战略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就业和职业转变的政策措施,但是各地政府出在具体执行时出现了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不补贴不到位甚至很多政策措施不执行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职业的流动与转变。由于一方面中央的政策措施需要靠各级地方政府来执行,另一方面中央又向地方政府要政绩,所以地方政府在具体制定或执行政策时,往往会只顾及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失业率节节攀升,特别是城市失业率的快速上升,成为了困扰城市化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各个地方政府可能会在保障城镇居民就业率的前提下才会考虑促进农民的就业问题,因此在对待农民职业转变与流动问题上,特别是面对流向城市的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出台政策或措施保障他们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甚至有些政府和单位还出台了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政策。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农民进城务工群体的工作种类比较集中也比较有限,在获得工作机会时往往会遭受到不公正待遇。

  另一方面,农民在职业变迁过程中遇到的就业机会方面的问题,不仅仅是就业机会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公平的问题。中央提出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在农民面临职业变迁的问题时,往往不能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无法得到公平对待,公平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农民职业变迁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从调研获得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当前农民获得工作的途径极其有限,基本上还是依靠亲戚、老乡、工友等血缘和朋友的关系介绍的,而且更换工作的次数有限。尽管有些工作并不满意,甚至有些人在工作期间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由于就业信息的闭塞、就业机会的缺失、政策不公平、措施不完善等原因,多数农民无法顺畅地完成职业的流动和转变,成为我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四)农民就业的培训与服务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以及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在农民的职业变迁过程中,无论是继续把农民当做职业,从事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第一产业工作,转变新型职业农民,还是选择外出务工改变自己的职业,成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工人或是外出务工人员,农民获得的职业技能培训少之又少。当前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由各级地方政府分散管理和负责,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在培训管理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协调机制、缺乏资金、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造成职业培训陷入混乱之中。

  培训单位和老师鱼龙混杂,不负责任,使得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教育效果不显着。一方面社会上同时存在着各式各样、名目繁多同的职业培训机构,另一方面广大的农民在职业流动与转变时得不到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职业技能认定不公正,又陷入"有钱就能解决"的认识盲区,使得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不能真正地解决各地的用工荒。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培训经费没有真正列入财政预算,这也是导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缺失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农民在职业流动与转变过程中很少获得就业方面的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广大农民和农民工群体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与相关的职能部门只是提供了一些就业的机会,并不提供后续的就业服务与保障,致使农民在职业变迁过程中利益受到损害。即便是某些地方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服务与保障机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与专业严谨的工作水平。更多的政府部门只是重视对农民职业转变与流动的过程和就业的岗位进行管理,疏于就业的服务或是就业服务相关的部门没有相应的权利,根本无法在农民职业流动与转变过程中提供服务和保护。导致很多城市把大部分进城务工、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排斥在城镇体制之外,使得这些农民只能被迫向农村"回流"或是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徘徊,阻碍了农民职业的转变与流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