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社会学论文

我国农民职业变化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29 共2570字

  二 农民职业变迁概述及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农民职业变迁概述。

  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反过来看,生产关系的改变又会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职业的发展与变迁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所变化。传统中国社会生产力低下,农村社会相对封闭,农村社会阶层固化且流动性不强,农民职业的变化过程相对缓慢。新中国建立后,虽然农民当家做了主人,广大农民也分到了土地,但受制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和我国政策有误,长期以来农村生产力发展仍然缓慢而曲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提高,农村生产力也得到了很大解放,农村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农村的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农民职业分化程度加深,职业流动加快。因此本文将改革开放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将我国农民职业变迁的历程分为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两部分进行概述。

  1.改革开放前我国传统社会中农民职业变迁概述。

  中国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社会,以传统自然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很少变化,农民职业也很少发生变化。这种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传统农业没有明确的职业分工,在职业阶层上也没有明显的分化和流动。这种生产方式和职业结构发展缓慢且甚少变动,一方面农民没有职业变迁所必须具备的新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生产力的低下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关系变动不大,农民没有职业流动与转变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也指出:"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因此,在传统农业社会当中,农民职业的流动与变迁过程十分缓慢,农民一般不会主动去尝试新的工作与职业,很少会选择职业转变与人口的流动。

  时至今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依然能见到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方式,"在这种分散、孤立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下,农民同自然因素耦合,缺乏社会交流与分工,显得毫无生气,其劳动目的是种田吃粮、子承父业,只要保住命根子--土地,就是获得了生存权,没有更多、更大的奢望。"我国大多数农民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以及农民职业的分化与变迁仍然没有发生很大改变。

  我国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对中国农村、农民问题有持续深入的研究。

  他在《江村经济》一书中提到:"据调查显示,1936 年由 360 人组成的职业组中,有 76%的村民从事农业,其他村民主要从事丝织业等轻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而当 1957 年费老重访江村时,虽然农业增产了,但副业没有搞好,乡村工业则是空白,绝大部分农民的职业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在他的另一部着作《乡土中国》中则指出:"这种黏在土地上的特点使得以农为主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而迁移则是变态。"长期以来,农民对土地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同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土地所有权制度又对农民造成了很大束缚,使得农民无法离开自己固有的土地,无法放弃从事农业生产转而尝试新的职业。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社会也包括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村,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农村与农民的同质性、封闭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较为突出。所以,我国传统社会中农民的职业转变与流动缓慢,农民基本上还是以农业耕作、生产为主要职业,直至改革开放前仍然是这种情况。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民职业变迁概述。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民职业上的社会流动与变迁开始出现,农民的职业开始出现分化。尽管这一时期农民的职业变迁才刚刚开始,农民职业阶层分化的不彻底,农民职业流动性不强,但农民的职业变换,生产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对我国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学者也根据社会学理论和对这一时期农民职业流动与转变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从职业角度出发将我国农民划分为农业劳动者阶层、智力型职业者阶层、乡村个体工商业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村企业管理者阶层、乡村社会管理者阶层等六个职业阶层。这个时期我国农民职业发生了明显分化,农民职业开始出现流动与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数量正在逐步减少,但受制于经济发展形势,农民收入较低,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相对低下,职业分化不够彻底,职业流动与转变受制于政策等因素,并不活跃。

  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进入高发展时期,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土地所有权、城乡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变。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农民的职业流动与转变进入活跃期。这一时期农民的职业流动与变迁,在经历了从传统农民的单一职业向多种职业的转变、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与转变,大量农民为了提高自身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在城乡二元体制下,这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群体,他们是持有农村户口的城市打工者。"农民工"从身份地位上来说上来说是农民,从职业角度来说则是从事非农职业的产业工人,农民工迁徙和流动而形成的民工潮也成为了我国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有中国特色的真实写照。

  新世纪之初,随着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仅要大力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在这期间,在新的强农惠农的政策下,我国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就业机会增多,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返乡就业的农民工。我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这一时期,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民职业分化更加彻底,职业的流动更加频繁,但多数农民的流动与变迁只是职业的转换和工作地域的变迁,农民身份地位上的同步转变还暂时难以实现,这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职业流动与转变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看,我国农民已经从过去的传统农民转变为职业更为多元化的新时期现代农民,但与此相对应的政策措施却没有相应的出台,或者落实不到位,就业服务与就业保障的缺失使他们难以完全彻底实现职业转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