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法语论文

法语教学中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及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28 共4961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中法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法语的热潮,法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中国学生对于法国文化日益熟悉,甚至许多法国俗语、民谚也能用法语一一道来。然而,笔者发现,学生们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及其法文表达却很欠缺。当外国朋友与我们谈起中国的传统民俗,经典名着,学生们往往张口结舌,甚至有些人连孔孟这两位着名思想家的名字用法文怎么表达都不知道,更别提向外国朋友解释其思想的精髓。中国的外语教学严重倾斜,造成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法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寥寥无几,这些都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不利于跨文化交际,更不利于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法语表达,以及对外交流、传播的能力,是法语教学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心有余而力不足(于兰、王晓辉,2011)。现在,很多大学生,当然也包括法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有关中国文化的交流的过程中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文化失语”已经成为现今高校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一个主要问题,迫切需要给予重视和解决。
  
  2.1 教师长期忽视中国文化教学

  据调查,国内绝大多数大专院校的法语教学集中在精读、听力、文法表达方面,即便有相关文化的介绍,主要也是讲述的法国文化,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的引入。学生在两年基础学习之后可以说出一口比较标准的法语,但被问及中国文化时,却成了“新式的哑巴”。

  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就是交流,接受外界的知识信息,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这样才达到了交流的目的。所谓要做到“请进来,走出去”,但是我们现有的外语教学更多偏向的是“请进来”,而缺少了“走出去”。这就是我们现有的外语教学模式造成的不正常现象。

  2.2 学生对本国文化缺乏了解

  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都处在形成之中,又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在学习外国文化的过程中,很容易盲目地接受西方文化,以至于疏远和淡忘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例如,目前许多年轻人对洋节的追捧度远远超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就很能说明问题,例如圣诞节,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的学生甚至能用法语将这个节日描述得非常清晰。可是对于我们自己的节日,例如重阳节(Le Festival du Double Neuf),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时间和习俗,更不要说用法语表达出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必然带来文化上的相互交流、渗透,这种渗透很大程度上是有积极作用的。但这种渗透是以输入、输出平衡为前提的,这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绝对不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文化入侵甚至和平演变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对此,外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邓雪琴,2009)。

  2.3 教材中中国文化元素欠缺

  在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法语教材中,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文内容少之又少。笔者以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北外《法语》为例。《法语1》总计18个单元,只有第17单元的课文“来自北京的一封信”提到了中国春节。《新世纪大学法语综合教程1》总计16个单元,只有第10单元的课文提到了中国功夫。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大学生使用的法语教材对中国文化的提及微乎其微。

  另外,目前市面上没有有关中国文化的法语教材,也很少有能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对带有中国文化特色词句的表达只能是各显其能,自由发挥,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这给法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法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的融合
  
  在法语教学中,完全有必要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这样不仅有益于学生法语水平的提高,举一反三,更有利于中法文化的交融,让外国人更真实地了解中国,那么,如何将中国文化渗透到法语教学中呢笔者作为长居一线的法语教师,经过实践,从教师、学生、教材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3.1 教师的引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外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的传授者,同时也应是文化的传播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努力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科技文化交流体现的双向相互关系:既要了解异国文化,也要能用法语把我们自己的文化输出去。
  
  3.1.1 法语词汇与中国文化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最能承载文化信息的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往往可由词汇体现出来,通过词汇可以讲解补充文化知识。

  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可以引申出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比如,讲到“roman”时,教师可以引出中国的四大名着(《红楼梦》(Le Rêve dans le Pavillon rouge)、《西游记》(Le Pèlerinage versl?Ouest)、《水 浒 传 》(Au bord de l?eau)、《三 国 演 义 》(L?Histoire romancée des TroisRoyaumes);讲 到 “classigue”时 可 提 到 《诗 经》(Le Livre des odes)、《中 庸》(L?InvariableMilieu)等的法语表达;从“cuisine”可讲讲中国的八大菜系;从“dessin”到中国的水墨画(le lavischinois),从“opéra”到京剧,等等。这种教法可以贯穿到整个法语词汇教学中。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法语语言知识,还了解了自己国家的国粹,得到了文学、艺术、道德等情操上的熏陶,从根本上树立文化自信。

  同时,教师应注意中法文化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汇,比如,“renard”(狐狸)代表狡猾;“loup”(狼)都象征凶残;还要注意有些单词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截然不同,如“chien”(狗),在汉语里通常有贬义形象 :“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势”,而在法语文化中,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甚至为狗建了美容院、医院、旅馆;再比如 “grue”(鹤)在中国表示高尚、长寿,但在法国却有小人的意思。

  当然,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进。文化也在不断地吐故纳新。教师在法语词汇教学中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将我国的经济、政治、科技等各方面具有时代前沿特征的词汇介绍给学生。例如:le vaisseau spatial Shenzhou-9(神舟9号宇宙飞船)、la mer de la Chine méridionale(中国南海)、le XVIIIe Congrès du PCC(中国共产党第 十 八次全 国代 表大会)、l?harmonie homme-nature(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国家的进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1.2 篇章与中国文化在教学中,文章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对中法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使学生直接体会中国文化。例如,北外《法语3》第二课“l??uvre du sixième jour”,Dieu créa l?homme le sixième jour(上帝第六天创造了人),教师在教这篇文章时,可以联想到中国的《女娲造人》和《盘古变人》。女娲同样也是用泥土造人,分别造出了如今的白种人、黑种人和我们黄种人。在另一个传说《盘古变人》中,盘古生活了18000年后死了;死后,他身上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变成了世间万物。学生在听了这些神话传说后,会更加领会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1.3 课文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充分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法国的文化知识,并与中国相关的文化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法语的各种表达方式。

  例如,北外《法语4》第一课“gaullisme”(戴高乐主义),必然会联系到“la révolte en mai 1968”(五月风暴);1968年5月在法国巴黎所爆发的社会运动,最后甚至导致政治危机。由此,可以联想到那时中国正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一个悲剧性历史事件。经过此类文化背景知识的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正视国家的历史,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形成自己的客观的价值评判标准。

  3.2 学生的领悟

  3.2.1 树立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学、艺术、古代建筑、戏曲、诗歌文化、传统服饰、酒文化等,这些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世界文化舞台上的璀璨明珠。

  所以,我们的法语学习者在学习法语的时候,要充分了解仁爱礼让、包容海外、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以语言为工具把优秀的中华文化成果推向世界。

  在当前法语教学中必须加强中华文化的渗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坚持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形成理性、多元、互补、互渗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具有不可替代性,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也就失去了民族精神的本源。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始终保持自尊、自强。

  3.2.2 组织角色扮演为了使教学具有时代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应构建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学以致用,使课堂成为语言实践的场所,从而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课堂虚拟角色扮演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虚拟角色的扮演,使学生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模仿其行为,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给学生以启示。

  例如,在讲解《法语1》第十四单元“法国人的一日三餐”时,我们可以模拟一位外国人和中国服务生在中国餐馆的场景。用法语来表达这些传统菜肴以及对其进行介绍,例如:小笼包(bouchées?la vapeur shanghaiennes)、热干面(patés au sésame de Wuhan)、水煮鱼(marmitede poissonépicée du Sichuan)、红烧肉(viande“rouge”du Hunan)、白斩鸡(poulet au blanc)、四鲜烤夫(fromage de soja spongieux)、红油香干(fromage de soja séché)等。再例如,《法语1》第十七单元“来自北京的一封信”中提到“春节”,教师应对中国其他传统节日进行扩充。比如,端午节(fête des Bateaux-Dragons)。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演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表演中伴随着传统民风民俗词汇,例如:粽子(Les feuilles de bambou farcies)、赛龙舟(La coursede bateaux-dragons)、米酒(le vin de riz)。《法语综合教程1》第十单元,提到了中国功夫(kung-fu)。课前请同学去研究中国武术的拳法(boxes chinoises)和武术(art martial)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法语词汇。课堂上,请同学去模仿几组经典招数,让其余的同学抢答其相应的名字,比如:虎拳(la boxe du tigre)、蛇拳(la boxe du serpent)、螳螂拳(la boxe de la mante)、猴拳(la boxedu singe)以及醉拳(la boxe de l?Homme ivre)等。之后请学生扩展相关词汇:少林寺(le templede Shaolin)、太极(TaiChi)等。

  3.2.3 开展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体“语境”。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讨论,内容可涉及法国和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教育、音乐、电影、节日等。这些话题往往正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也能激发他们的说话欲望。例如,可以把学生分为两队———中国队和法国队,每周组织两队队员对中法文化中的某一个点进行辩论。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们“开口”学法语,并且在准备讨论、查找资料素材的过程中也使得学生们对中法文化相关知识实现共同积累,在学习新的法国文化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积淀也有一定的加深。这就避免了盲目“崇洋”这种行为发生的几率,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中法文化的精华。与此同时,此教学方法也不失为避免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的一剂良药。

  3.3 教材的调整

  美国着名教育心 理学家布鲁纳说 过:“对学生 的 最好 刺激,乃是 对所学 教材的兴趣。”(Bruner,1960)我们一方面应该促进融入中国文化和法国文化比较的教材的编写,提供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系统性的教材和资料。另一方面,在现行教材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替代措施:首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中国特色词汇的法语翻译,进行比较和汇总,确定其中最合适的译文;其次,参考一些中国文学作品的法文译本,借鉴其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再次,开设中国文化类的选修课,以中文相关教材为选修教材,向学生讲述中国文化,并在课堂上展开关于如何用法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讨论。由于在法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仍处于构想阶段,还应该咨询语言文化专家,与其他学校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和教师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加强教材文化建设。

  四、结语

  跨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交流,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悠久文化,因此,我们所需求的不仅仅是对国外知识的借鉴,更需要对本国文化给予足够重视以及广泛传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国际影响力的扩展。当然,我们在法语教学中,也不能舍本逐末,不能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引入中国文化上,而忽视了法语语言和法国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邓雪琴,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探讨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的渗透[J],《商界》,2009/2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王福祥、昊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