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制史论文

丧服与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1 共219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丧服制度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探究
【第一章】古代丧服制度对法律的作用研究绪论
【第二章】丧服制度概述
【3.1 3.2】魏晋南北朝时期“准五服以制罪”原则的确立
【3.3】隋唐时期丧服制度全面融入刑法制度
【第四章】丧服制度对于我国古代其他法律制度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 丧服与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语

  丧服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等级社会的独特产物,只要封建经济基础没有变,那么丧服制度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二十世纪初,随着几千年封建制经济基础的动摇,一系列封建上层建筑也趋向解体,丧服制度也自在废除之列。宣统二年(1911 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大清新刑律》,在这部效仿西方制定最早的专门刑法典中,原《大清律例》"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守丧制度的律条、规定丧服服饰的"丧服总图"等均被清除殆尽,作为礼制和法制层面上的丧服制度从此寿终正寝。

  如何评价这一独一无二的、影响我国长达数千年的丧服文化现象?当然,从阶级本质上分析,丧服制度无疑是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是封建君权、父权、夫权、族权统治下的等级结构最集中的体现,也正因此,丧服制度才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而走向解体。但是,是不是由于丧服制度不再存在而禁止了人们对死者的的哀悼呢?作为礼俗层面上的丧服制度是否有其在调理人之哀情上的积极作用呢?我们研究它,不是想让他重现当今社会,搞历史的倒流。我们更多注意的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丧服制度在调理人情上确实有其积极的价值所在。特别在当今社会,合理分析丧父制度有助于和谐社会,顺应人性本质,淳化社会风气。

  丧服制度最初发端于人们对死去的亲人的哀痛与敬畏,周朝统治者把它与宗法制度联系起来,开始注入"尊尊大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极力倡导与完善,丧服制度开始进入礼制层面,最终形成《仪礼 丧服》的经文。自汉迄清末,丧服制度一直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关注和重视,并被极力法律化,丧服制度开始进入法制层面,并且服制原则在法律中的影响与体现在《唐律》中达到了最高水平本来丧服制度自始至终是民俗生活内部的事情,但由于国家权力的干预,丧服制度就获得了国家强制力推行的效果。丧服制度的研究内在地要求我们既关注成文化的礼制与法制,又关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的服丧实践,也只有从法律社会史的角度进行,才可能获得深入、系统、全面地认识与把握其内涵。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1] 沈家本。历代刑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程树德。九印律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与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 陈寅格。隋唐制度渊源路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 万绳捕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安徽:黄山书社,1987.
  [6]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 罗志渊。近代中国法制演变研究[M].台湾:台湾正中书局,1974.
  [8] 荆知仁。中国立宪史[M].台湾: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9]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杜,2002.
  [10] 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治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1] 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12] 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二、古代典籍类:
  
  [1] 王溥。唐会要[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
  [2] 社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胡培翚。仪礼正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5] 万斯大。宗法论·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6] 夏燮撰。五服释例·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7]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 魏微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3.
  [12] 刘沟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 张廷玉等。明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15] 郑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6]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 窦仪。宋刑统[M].上海:文海出版社, 1974.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三、期刊类:
  
  [1] 吴丽娱。关于中古皇帝丧服"权制"的再思考[J].中国史研,2014(4)。
  [2] 张宁。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政治内涵--父为长子服斩衰的讨论[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04)。
  [3] 马晶。丧服制度法律化的意图--以《唐律疏议》中丧期禁忌事项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2014(4)。
  [4] 邹远志、陈戍国。丧服视角下所见两晋朝廷对于旧君故吏关系的控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
  [5] 李玉洁。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定型[J].河南大学学报(哲社),1999(4)。
  [6] 林索英。汉代以前的丧礼探讨之十--哀情的抒发:丧居的生活[J].孔孟月刊, 1996(12)。
  [7] 林素英。汉代以前的丧礼探讨之十三--亲族的妄网路:丧服制度[J].孔孟月刊,1996(3)。
  [8] 李向平。西周春秋时期士阶层宗法制度研究[J].历史研究,1996(5)。
  [9] 刘家和。宗法辨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7(1)。
  [10] 黄瑞璃。"三年之丧"起源考辨[J].齐鲁学刊,2008(2)。
  [11] 刘志琴。 礼制与等级观念[J].文史知识,1988(6)。
  [12] 丁鼎。试论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形成和确立[J].社会科学战线,2002(1)。
  [13] 张伯晋, 福津。"准五服制罪"于唐代法律中之流变[J].法制与社会,2007(2)。
  [14] 郑定,马建兴。略论唐律中的服制原则与亲属相犯[J].法学家,2003(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