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制教育论文

公民法律意识培养体系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3 共236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提升路径探究
【引言】国内公民法律素养建设研究引言
【1.1 1.2】法律意识的基础概念与概述
【1.3】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养成机制的实践分析
【3.1】公民法律意识构建机制的建设
【3.2】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模式的发展
【结论/参考文献】 公民法律意识培养体系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知识、情感、评价与行为倾向的有机综合体。我国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意义在于督促公民遵纪守法,促进我国社会的现代化法制建设,达到法制社会的目标,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
  
  在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运行实施下,有效改善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低下的现状,公民开始积极主动的熟悉法律内容,了解自己能够行使的权利,很多公民都主动参与到普法宣传教育中来,公民对权利的主张也越来越强烈。同时,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仍存在较大缺陷,表现为:市场经济的不完善、计划经济制度的惯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意识之间的矛盾、现行法律制度的缺陷。
  
  为强化公民法律意识,构建法治机制,辅助营造社会的和谐氛围,有必要从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建设与发展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在培养机制的建设方面,要立足于良好的法治环境,通过构建民主、公正的立法、司法环境,使公民确立法律正义感,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依赖感;另一方面,在推进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发展方面,要逐步完善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严明执法人员的公正执法、推广法律仪式、采取多样的教育途径来开展普法教育工作。
  
  总之,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良好运行,可以有效地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人们对法产生真正的崇敬和认可,才能遵法、护法、敬法,才能形成一个安定、民主、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孙国华。法学基础理论[M].法律出版社,1982:41-42.
  
  [2]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1.
  
  [3]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
  
  [4]吕世伦。现代理论法学原理[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314-315.
  
  [5]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9:129.
  
  [6]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法律出版社,2001:36-38.
  
  [7]刘作翔。法律理想与法制理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2-6.
  
  [8]贾应生。论法律意识[J].人大研究,1997(9):42-44.
  
  [9]王勇飞、 张贵成。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与评价[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320-322.
  
  [10]龙凯。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机理和途径[J].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3):31-34.
  
  [11]蔡雪。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及特点[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1(6):62-64.
  
  [12]苗连营。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制社会的生成[J].河南社会科学,2005(5):25-28.
  
  [13]王爱兰。试论我国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J].沧桑,2006(4):13-15.
  
  [14]马建欣。试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J].甘肃社会科学,2004(1):12-14.
  
  [15]周家洪。论我国传统文化对国民确立法律意识的负面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5(7):38-41.
  
  [16]苗连营。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J].河南社会科学,2005(9):18-22.
  
  [17]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52-55.
  
  [18]宋慧宇。行政监管权研究[J].吉林大学法学院,2010:7-9.
  
  [19]韩大元。发挥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统率全局作用[N].法制日报,2012-08-06.
  
  [20]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99.
  
  [21]田百军。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理论界,2008(1);34-36.
  
  [22]王学栋。普法教育与公民法律观念现代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40-43.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39.
  
  [24]王平正。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机制:制度层面的考察[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7(2):47-49.
  
  [25]吕敏。试论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J].聊城大学学报,2007(2):29-31.
  
  [26]宾平。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J].文史博览理论,2007(2):40-42.
  
  [27] 苗 连 营 . 公 民 法 律 意 识 的 培 养 与 法 治 社 会 的 生 成 [J]. 河 南 社 会 科 学 ,2005(9):18-22.
  
  [28]刘杰。中国法律意识的现状与构想[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28-30.
  
  [29]姚知兵。现代社会法律意识的三个层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2):36-38.
  
  [30]王寿林。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现状分析[J].社会科学,2000(9):67-69.
  
  [31]王人博。法治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289-296.
  
  [32]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法律出版社,2001:36-38.
  
  [33]强世功。司法的仪式与法官的尊严[N].法制日报,2000-3-23.


  后 记
  
  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次丰富人生阅历的学习过程,不断地搜集、阅读资料,是阅历的累积;一次次形成又推翻的思考,是学习的进步。一路走来虽是辛苦,有过挫折,有过迷茫,有过困难,有过恐慌,但在老师们的指导与帮助下,在同学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下,使我摆脱了困惑,树立了信心,最终完成了论文并且收获满满。
  
  论文从拟定课题到最后完稿耗时较长,这一课题怎样写的完善又不泛泛而谈是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我而言,完成这篇论文是一次艰难的跋涉,让我感到自己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感到自己思维的不甚严谨。论文虽然不够完美,但它里面包含了我的努力和汗水以及认真的态度。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宝治教授,王老师治学严谨,从我的课题的选定、论文提纲的拟定、再到具体写作过程都多次给予其宝贵意见,每次修改我的论文,都会留下他用心修改的红字批注,细致到哪怕一个错误的标点都做出了标注。通过王老师一次次的悉心指导,让我领悟了课题的精髓,从而突破了一个个难题,最终完成了论文的写作。王老师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精神深深感染和感动着我,我也从这样一位恩师身上学到了做人和学术的丰厚知识。同时还要感谢法政学院的所有老师,是他们的点滴传授让我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学到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为我今后的研究打下牢固基础。同时,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是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使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后,我要感谢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法政学院的优良传统与严谨学风令我在此次学习生涯中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