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幼儿欣赏比拟辞格的心理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19 共3237字
摘要

  一、引言

  幼儿文学作品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接受主体是三至六岁的学龄前儿童。他们虽然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等都很有限,但对美有着强烈的感受力(这里主要指语言美)。幼儿文学语言浅显而优美,如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比拟等修辞手法,将使文学作品更加形象生动,满足孩子们的心理要求,就会更受他们喜爱。 正如列宁所说"如果你给儿童讲童话时,其中鸡儿猫儿不会说人话,那么儿童们便不会对它发生兴趣。"比拟辞格能使幼儿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主观意志感受,那么这种认知是怎样实现呢?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幼儿欣赏比拟辞格的心理过程,希望对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研究和幼儿文学教学有所启示。

  二、比拟辞格的界定

  关于比拟辞格的定义很多学者都讨论过。唐钺认为拟人是人类以己度物的倾向.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谈到比拟时说:"将人拟物(就是以物比人)和将物拟人(就是以人比物)都是比拟".王希杰从心理机制方面进行研究,认为"比拟,就是利用心理联想机制,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倾向于运用主观的想象和幻想去解释各种现象,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鸟言兽语"正好契合他们的心理,这也是唐钺"以己度物"思想的体现。

  李清园从认知的角度给比拟辞格下的定义是:"比拟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习惯和经验中,借助相似性隐喻而实现由源域向目标域投射的一种类比思维方式。"学界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比拟辞格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把他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将"拟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将物拟人,包括将植物拟人、将动物拟人、将无生物拟人以及将抽象的概念或事理拟人。

  李艳从比拟的构成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她认为比拟包含本体、拟体和拟词三要素。

  如在句子"小老鼠吹哨子。"中,"小老鼠"是本体;拟体一般是不出现的,按照常识可知这里的拟体应是人;"吹哨子"是拟词,它是判断句子中是否运用比拟辞格的最重要因素。"吹哨子"原本是人的行为,这里移用到小耗子身上,使小耗子具有了人的特征。本体和拟体的关系可以用郑业健在《修辞学》一书中的一句话来阐释:"盖必在观念上有联络处,想象上有变通处,始可互相比拟。"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从认知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比拟":比拟是通过人的认知活动,将始源域(也就是拟体)的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也就是本体)上,始源域(拟体)和目标域(本体)从某一角度或某些角度来看必有相似性。

  三、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比拟辞格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从认知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借助隐喻性思维对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动态心理过程,是人类独有的认知行为。综合这两方面考虑,研究比拟辞格就必须考虑到人作为认知主体所带来的主观因素,要考虑到认知主体的主观心理会对比拟辞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他把幼儿思考问题时,只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别人的观点的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还形成了幼儿的泛灵观念。泛灵观念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有生命,都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识。

  儿童文学家陈伯吹谈到儿童与文学的关系时说"以他们的眼睛,他们的耳朵,尤其是他们的心灵,来观察和认识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以及他们虽然没有普遍接触但渴望更多知道的那个完整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儿童用感官来理解整个世界。在他们读或听文学作品时,他们也擅于用感官去理解和想象文学语言。

  四、比拟的认知分析

  着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深有感触的说:"为了把幻想故事的主要物质材料(自然物),通过幻想和联想,转化成作品形象,以特殊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就把它们'人格化'起来,于是'拟人法'就成为童话创作艺术手法的宠儿了。"幼儿文学包括幼儿诗歌、幼儿童话、幼儿歌谣、幼儿散文等等,他们都充满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很耐人寻味。

  (一)拟人辞格分析

  1. 将植物拟人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小孩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刘饶民《春雨》)在这两个例子中",种子""、梨树""、麦苗"和"小花朵"都被赋予了人的特征,他们是比拟中的本体。"种子""、梨树"和"麦苗"能会说话,且用句式"我要……"给它们增添了人的情感。

  2. 将动物拟人(1)猴子,猴子,你可好!请问你是怎样带宝宝?猴子妈妈说'我可不让孩子胡乱跑,还是抱在怀里好。(鲁兵《袋鼠妈妈没口袋》)(2)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胡适《蝴蝶》)(1)是幼儿文学作品最常见的比拟形式,作者有意将动物(猴子)当作人来描写,将人的特征用拟词"带"、"跑"、"抱"等转移到猴子身上,故事听起来非常有趣,适合孩子的心理特点。

  (2)这首诗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把蝴蝶当人来描写,属于拟人手法,其中蝴蝶是本体,人是拟体。拟词是"双双"、"孤单"和"可怜"等。这些词本来是始源域"人"的情感特征,现在被投射到目标域"蝴蝶"身上,两者在情感体验方面具有相似性。通过这样的比拟,使幼儿能设身处地投入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容易使他们接受。

  (二)拟物辞格分析

  1. 人当作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描写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选自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木兰诗》是家喻户晓的替父从军、女扮男装的名篇,从小我们的耳边都有关于木兰的传说,况且现在关于她的电视、电影题材也很多。虽是古文,但它形象生动,用"雌兔"比拟自己,"雄兔"指那些男人,稍加解释,孩子就能体会,况且这个句子朗朗上口,很容易熟记。

  2. 二是将物拟为物,包括以生物拟为无生物,以无生物拟为物,以物拟为抽象事理,以抽象事理拟为物。

  他拨开一蓬水草,仔细一看:水草里睡着一条奇异的小金鱼。小金鱼浑身金光闪闪,映得整个小池塘泛着金光。多克想":这条小金鱼真有趣,他会不会是太阳变得呢?"他从童话书上看过,太阳是会变金鱼的。(王宜振《钓太阳》)雨本来是无色的,作者带着小朋友用想象力给它增添了收获的颜色"金色",然后将金色的麦粒比拟成金色的雨从脱粒机里扬洒出来。风是没有味道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是喷香的,有了美味的食物所具有的品质。"水草里睡着一条奇异的小金鱼",小金鱼就像人一样"睡"在那里,而且它还有可能是失踪的太阳变成的,童趣味十足。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比拟是一种非现实形象的修辞方式。它是"借助于创造性的想象,化物为人或化人为物,或化甲事物为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从词的组合和搭配来看,比拟往往是主谓或述宾关系的组合和搭配,如"风儿不闹了""、张开小小的嘴巴"等等。拟词一般都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在选择拟词的过程中要注意拟词应是幼儿所熟知的领域中的词汇和用法。

  黑格尔说:"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 比拟辞格赋予了幼儿文学这样的特征。通过比拟辞格的使用,将幼儿陌生的领域投射到他们熟悉的领域,从而自己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对陌生领域的感悟。

  另外,恰当地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工作者要善于根据幼儿认知和心理特点创作适合他们欣赏的作品,努力为孩子们营造童话式的艺术气围;幼儿文学研究人员要探究比拟等各种辞格对于幼儿文学作品创作的巨大价值,从而为幼儿文学作家提供借鉴;幼儿教师和家长在带领孩子们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善于利用比拟修辞的特点把各种修辞现象都能有意识地"表演"出来,让幼儿有更深的体会,从而使文学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

  参考文献:
  ①唐钺。修辞格[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②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③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④李清园。比拟辞格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11.
  ⑤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