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对巫山文化的叙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8 共3428字

  3.3 巫山文化。

  近代来华的日本人,大多对巫山文化慕名已久。因此,他们自入巫峡境内,便怀着憧憬之情,对巫山的神话传说、文化遗迹充满期待。比如,山川早水在船上时,听说"神女庙在北岸",便感叹"我终于得知她所在的地方",可见其内心的激动之情。由此推想,在山川早水的计划中,泊舟上岸之后探寻神女庙应属势在必行。

  3.1.1 巫山神女。

  巫山文学中最引入注意的当是巫山神女的传说。巫山神女的故事源自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高唐赋·序》曰: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 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楚襄王之父楚怀王昔日游于高唐,遇巫山神女"自荐枕席".此番际遇令楚襄王羡慕不已,命宋玉做《高唐赋》以记之。尔后,楚襄王于梦中与神女相遇,命宋玉又做《神女赋》。《神女赋》大力描写神女之美貌,"其象无双,其美无极",风姿绰约兼具高贵端庄。

  此后,"巫山神女"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学意象,为后世文人所歌咏,可谓影响深远。山川早水熟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典籍比较熟悉,对巫山神女的神话故事也充满期待和向往之情。按《巴蜀旧影·入蜀》记载:据说,神女庙在北岸。我终于得知她所在的地方。相传,庙中祭祀着巫山的神女。《水经注》曰:"宋玉所谓天帝之妻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墉城记》中记载,瑶姬乃西王母之女,称为云华夫人,因助禹驱鬼神、凿石疏波有功而受祀。

  其实,山川早水所征引的《水经注·江水》与郦道元所作原文相比是有所出入的,今参考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将其内容完善如下: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而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内容则又主要是参考了宋玉所作《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山川早水提到的《墉城记》则指晚唐五代道士杜光庭所着《墉城集仙录》,此书是道教史上一部较为重要的女仙传记集,其中卷三载:(云华夫人)尝游东海,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至,崖振谷陨不可制,与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策召百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长、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在杜光庭的记载中,巫山神女化身为保护巫山的女仙,帮助大禹治理水患。这一故事版本广为流传,至今三峡人民仍然视巫山神女为川江的保护女神。

  据范成大《吴船录》所记:"今庙中石刻引《墉城记》: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庙额曰凝真观,从祀有白马将军,俗传所驱之神也。"可知,神女庙中有石刻,石刻上引用了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中关于女仙瑶姬的故事。不过,石刻上的内容,山川早水应该没有亲见,而是根据《吴船录》相关内容进行的阐发。

  巫山神女的身份和形象,历来众说纷纭,其原型最早见于《山海经》:"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唐代以后,巫山神女一方面成为一个神话典故为文人骚客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又作为一个民间传说代代相传。巫山神女形象的演变,衍生出丰富的文学作品,与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一起构成了神秘、富有魅力的巫山文化。对此,山川早水亦有自己的见解:如今把一些神奇的作用归功于仙人,是有些荒唐。但即便那样,是妄想还是痴想暂且不论,而巫山有了这些故事,才使人感觉到她的高大而富有灵魂。

  山川早水有如此论断,与其日本人的身份有着很大关系。他虽有一定汉学基础,但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却未必能够完全领会。人们将大禹治水的故事与巫山神女联系在一起,并非无端的附会,实际上是代表了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合理想象,而巫山神女也寄托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由于文化教育的差异,山川早水不能理解这样的附会,故觉得"有些荒唐".但他领会到巫山因为这些故事而富有灵魂,则是值得肯定的。

  3.1.2 文化遗迹。

  在进入巫山之地以前,山川早水对巫山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典籍中的记载和自己脑海中的想象,而此番入峡,欲实现对巫山文学由虚到实、由文字到实物、由想象到亲见的探索,故而风雨兼程的进入巫山城内,寻访文化遗迹。

  山川早水对巫山文化遗迹的向往集中体现在此段记载中:我对巫山县慕名已久,我们冒着暴雨上岸,踏着泥泞道路,走了大约三百米的坡路,进入城内。这里是流传着楚襄王故事的地方。原先可以通过文字了解,但今天却身临其境,禁不住感慨无限。不顾风雨,不管道路的泥泞,我们没有目的地走着……天完全黑了,我们才一无所获的返回。虽然觉得有些遗憾,但想到再徘徊也不会有任何结果,同时雨点越来越密,又没带照明用的灯具,不得不回到路上。正如井井氏所咏的诗:'人生勿为读书子,到处不堪感泪多。'只有现在才有所领悟。

  山川早水在文中并未直接谈到自己所要寻找的具体文化遗迹,不过,据笔者推测,这些遗迹中应包括楚王宫及巫山县县廨。山川早水或许是受《入蜀记》的影响:"我自宜昌出发以来,都是靠它(《入蜀记》)给我指路。可是,在此要与这位博识的好伴侣分手了。"而陆游在日记中多次写到了自己游楚王宫及巫山县县廨之事。山川早水与陆游的行程路线大致相同,《入蜀记》中所记载沿途的山川形胜、名胜古迹对山川早水也颇有启发,亲历其间时,他又带着考证的眼光,审视眼见之景与书中记载是否相符。按《入蜀记》载:"游楚故离宫,俗谓之细腰宫。有一池,亦当时宫中燕游之地,今湮没略尽矣。三面皆荒山,南望江山奇丽。"山川早水引用了这则日记,并称:"按照峡图所示,宫址在城西的阳台山下。若此行只我一人,可再停船一日,探访那些遗迹。但由于草野氏特别急于赶路,如果前往,草野氏只能是心猿意马。"言语之间,倍觉遗憾。

  山川早水一行人自从黄昏入巫山县城探寻古迹,到天黑仍一无所获。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匆忙上岸,没有制定精确的探寻计划;或许是因时代变迁,典籍中所载的一些古迹已非旧貌。但也可能是因为所依赖的参考图书指示有误,例如光绪《巫山县志。古迹》载:"楚王宫在县东北一里。"《雍正·四川通志》亦载:"楚王宫,在州府巫山县东北一里,楚襄王所游地。黄庭坚谓即'细腰宫'."山1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山川早水探寻古迹的过程中,暴雨天气也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朝云暮雨",却正是巫山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长江三峡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总体呈温暖湿润的特征,加之峡区地理环境复杂,昼夜温差大,湿气蒸郁,极易形成云雨天气,故而巫山地区夜雨频频。宋玉在赋中以"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为神女增添神秘的色彩,其实这既是对神女自由转变形态的神性的概括,也是对巫山地区多云、多雨的气象特点的艺术总结。而众多的文人在作品中也提到自己亲身经历的巫山暮雨,如张子容《巫山》:"朝云暮雨连天暗,神女知来第几峰。"卢照邻《巫山高》:"惊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刘方平《巫山高》:"峡出朝云下,江来暮雨西。"卢象《峡中作》:"晚见江山霁,宵闻风雨来。"而最为着名的,则当属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巫山暮雨,可谓是巫山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历代以来,它由一种气候现象,逐渐转变为文学意象。山川早水虽然未曾访到古迹,却感受了巫山的暮雨,实不需遗憾。

  山川早水慕巫山之名而来,欲探求巫山文化遗迹,触摸巫山文化的脉络,却一无所获,失望而归。而后他借竹添进一郎之诗感叹:"人生勿为读书子,到处不堪感泪多。"此诗是竹添进一郎自京入蜀,经沔阳,拜谒武侯墓时所作,原诗云:"三吊忠魂泣凑河,定军山下又滂沱。人生勿作读书子,到处不堪感泪多(我朝楠公与武侯事相类,楠公墓在凑河上)。"伤诸葛武侯,亦念日本楠公。山川早水之感伤与失望、遗憾,皆源自对巫山文化的仰慕和向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