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近代日本人巴蜀游记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8 共5478字

  绪 论

  (一)选题来源。

  选题来源:《清末民初日本人巴蜀游记研究》(2015 年度部省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历史上,巴蜀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三峡一线因为是最便捷的出入巴蜀地区的路线之一,故而也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新时期以来,学者们在对巴蜀地区进行研究时,也对三峡水路关注颇多,如三峡航运、三峡栈道、三峡历史地理等方面,皆取得了一些成果。

  其实,三峡水路作为重要的入蜀路线之一,在历史上也曾为人们所重视。比如,宋代陆游和范成大皆是从三峡一线出入蜀地,他们所作的《入蜀记》、《吴船录》便是最早的记录三峡沿岸山水、民情的游记,而后历代文人过此,大多也都有诗词文赋,描绘此间山水名胜。不过,这些古代文人大多是从游赏者的视角出发,或对三峡奇绝秀丽的风景进行称赞,或对三峡充满历史的古迹名胜进行咏叹,而鲜有对三峡历史文化进行细致地考察。

  清末民初,大量日本人到中国旅游,其中也有部分人沿三峡而上,到达巴蜀地区,他们同样也撰写了不少游记作品,如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安东不二雄《中国漫游实记》、山川早水《巴蜀》、米内山庸夫《云南四川踏查记》、中野孤山《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上冢司《以扬子江为中心》、高山庆一《长江漫游日记》、神田正雄《从上海到巴蜀》及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撰写的《入蜀纪行》、《滇云蜀水》、《蜀汉之旅》、《跋涉秦山蜀水》、《思黔蜀之地》等。

  本文即从这些日本人游记入手,着眼于他们对三峡的考察,探究日本人眼中的三峡水路和中国人眼中的三峡有何不同。此外,对于三峡,中国文人多在诗词歌赋中提及和体现,而日本人的游记则以写实的手法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这种写实性的记载,对传统三峡研究是一种突破。但日本人的这种写实性记录,是出于何种目的,有何企图,则需进一步探究。

  三峡一线是清末来华日本人考察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他们所撰写的游记,也是研究三峡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如果将这些游记与相关的中外文献进行参证,或许会对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上三峡地区所发生的嬗变,并得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结论提供有益的帮助。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近代日本人游记研究现状。

  有关近代日本人游记的研究,历来学者多从其中所表现出的日本人的中国观、中国印象、中国体验等方面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阐释。而就已经取得的成果来看,大多数是硕博论文。如,潘月刚《近代日本人旅华游记中的中国观》,杨仕斌《近代日本来华游记中的中国印象》,胡天舒《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知识人的中国体验--以部分游记为中心》,王鸣彦《近代游华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重塑》,曹国伟《日本游记中的晚清中国印象》,叶杨曦《近代域外人中国行纪里的晚清镜像--以冈千仞<观光纪游>为中心》等。

  当然,近年来有关整理出版的日本游记方面的书籍也较多,如中国大陆方面,中华书局于 2007 年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外籍教师张明杰整理的《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 2012 年出版了冯天瑜、刘柏林、李少军选编的《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资料选译》,商务印书馆于 2000 年出版了日本沪友会编的《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而日本国内方面,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支部东洋文库于 1980 年整理出版了《明治以降日本人的中国旅行记解题》,日本游摩尼(ゆまに)书房 1997 年出版了由小岛晋治监修的《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二十卷)及其续篇《大正中国见闻录集成》(二十卷),收录了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游记 65 种。

  此外,近年来很多学者也开始对近代日本人游记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周郢《外国学者笔下的汉中古道》一文指出竹添进一郎有关汉中古道的记载对蜀道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其另外一篇论文《日本名人与蜀道》则介绍了曾游经蜀道的日本名人。在文中,他将竹添进一郎的《栈云峡雨日记》称为蜀道游记,对《栈云峡雨日记》的文献价值给予充分肯定。薛玉楠《近代日本人四川游记中的成都形象--以<巴蜀><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为史料的考察》一文以山川早水和中野孤山的游记为基础,探讨了近代日本人眼中的成都形象。吴增辉《穿越历史的沉重--<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札记》一文注意到中野孤山对晚清中国社会、民情的诸多批判,指出我们应回顾百年前的历史,反思过去,争取进步。房锐《清末日本人游记中的成都杜甫草堂》,将日本游记与杜甫草堂的研究相结合,对草堂寺的历史及草堂寺与杜甫草堂的关系做了梳理,对杜甫草堂工部祠、草堂的环境及"人日游草堂"的习俗做了详细介绍。

  这些都对我们研究近代日本人游记提供了新的视角。

  2.长江三峡研究现状。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有很多关于长江三峡的记载,近年来,部分学者从日本游记入手,将这些域外文献材料与三峡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不少成果。如,邓小军在《李白<峨眉山月歌>释证》中根据山川早水的出蜀路线来考证李白乘舟取道岷江出蜀的途中,应当是夜泊嘉州,进而考证李白"夜发清溪"的日期。这对我们利用日本游记来研究三峡水路有新的启发。武光辉《<栈云峡雨日记>所折射的晚清社会状况初探》从晚清差旅状况和晚清长江航运状况两个方面论证了《栈云峡雨日记》史料价值,认为竹添进一郎的记载展现了长江航运的许多细节性画面,是研究晚清航运不可多得的绝佳史料。他的另一篇论文《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中三峡史料价值》,更为集中的探讨了《栈云峡雨日记》在研究晚清社会现状、开发长江三峡方面的价值。龚红林《历朝屈原封号及用于庙额情况考》援引山川早水《巴蜀旧影》中关于归州屈公祠的记载,借此考证清代秭归屈原祠额是用宋代"清烈公"封号。冯岁平《日本徐霞客式的学者--竹添井井》分析了竹添进一郎对巴蜀的考察,他认为竹添进一郎对长江三峡的记述十分详尽,为许多学者所不及。刘济民《一百多年前日本汉学家眼中的三峡》指出竹添进一郎的《栈云峡雨日记》是近代中日建交后日本人最早深入我们巴蜀内陆所留下的见闻录,对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有重要的价值。蓝勇《近代日本对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及影响》认为山川早水对巴蜀社会的考察代表了近代日本人踏查长江上游的开始。蓝勇《山川早水<巴蜀>与近代四川风情》指出山川早水《巴蜀》对清末四川民间风情的记载是深入而独特的,许多在我国清代文献中未见缺乏。

  此外,一些学者从长江三峡方面入手,研究三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三峡历史文化、长江航运等。如李晓敏《南宋长江游记研究》以陆游《入蜀记》和范成大《吴船录》为重点,探讨了南宋长江游记中所记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陆范二人的游记对山川早水和竹添进一郎等日本人影响颇深,此文对研究近代日本人游记对中国古代典籍的接受与运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杨华的《对三峡江南入蜀古道的有关认识》、刘艳伟《略述<蜀道驿程记>的史料价值》、李进《清代嘉陵江上游航运述略》、蓝勇《三峡历史地理考证三则》、高宇《王士祯入蜀游记交通地理研究》、兰勇《四川古代栈道研究》、蓝勇《近代三峡航道图编纂始末》、邓晓《川江航运文化初探》、侯小琴《从江湖到田园--文化旅游开发中三峡新纤夫社会角色的重建》等论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多资料和参考。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近代日本人游记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注意到日本游记与长江三峡研究的密切关系,并且展开了一些探索,但仍然不够完善,还存在深入研究的空间和价值。所以本文从近代日本人游记出发,专门探讨了近代日本人对三峡的考察。

  (四)近代日本人游记简介。

  本文以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山川早水《巴蜀旧影》、中野孤山《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及东亚同文书院学生的旅行日记为基础,对近代日本人的三峡考察进行研究,以下笔者将对这些着作进行简单介绍。

  1.竹添进一郎与《栈云峡雨日记》竹添进一郎,字渐卿,号井井,故世人又称他为竹添井井,日本熊本县人。

  1876 年,竹添进一郎从成都出发至重庆,顺流而下,过三峡,完成了对长江三峡的考察。《栈云峡雨日记并诗草》即是他此次旅行的详细记录,并附此间所作汉诗 147 首。该书 1879 年由日本奎文堂刻印刊行,在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冈千仞《观光纪游》、山本宪《燕山楚水纪游》并称为日本明治时期最着名的三部汉文体中国游记。2007 年,张明杰将此书更名为《栈云峡雨日记》,并收入《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

  竹添进一郎在《栈云峡雨日记》中对三峡的险滩颇为关注,他细致地刻画了双渠子、滟滪堆、叱滩、人鲊瓮、新滩等名滩。同时,他也非常留意三峡一带的风俗、物产,总结风俗之得失,物产之盈虚。此外,竹添进一郎还以其深厚的汉学功底,写下三十首与三峡有关的汉诗,这些诗歌也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2.山川早水与《巴蜀旧影》。

  山川早水,日本熊本县人,毕业于东京二松学舍。

  二松学舍成立于 1877 年,位于日本千代田区市,是一所汉学私塾,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以经史子集、诗文等为教材,教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课程,希望学生修己治人,成为一世有用之人,旨在培养未来的政治家和官员。山川早水在二松学社所受到的教育,使其具有扎实的汉学功底,也使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山川早水于 1905 年至 1906 年任四川高等学堂教习,对巴蜀地区进行了一年零三个月的考察,后撰写了这部二十余万字的游记。1909 年,此游记以《巴蜀》为书名,由日本东京成文馆出版。2005 年,《巴蜀》一书又以《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以下简称《巴蜀旧影》)为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巴蜀旧影》一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山川早水乘船入蜀和出蜀的经历,此书《入蜀》篇约四万字,《出蜀》篇约两万字,占全书篇幅的四分之一,可见记载之详尽。山川早水在考察中格外关注三峡一带的名滩险地、险要关隘,据笔者统计,山川早水所记行舟途中的滩名、山名、景名、地名和城名共 109 处。他同样关注三峡的历史文化,其对三峡纤夫的观察和描写是同时代文献记载中最为具体翔实的,而他对三峡栈道的记载,更是我们研究三峡栈道文化重要的参考资料。

  此外,另据笔者统计,《巴蜀旧影》一书引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资料共 67条,详见《<巴蜀旧影>引用中国古典文献书目》(附录 1),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足可看出山川早水深厚的汉学功底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接受和运用。此外,《巴蜀旧影》不仅征引了中国文人的作品,还记录了其他日本人在三峡地区的见闻、抄录,转载他书资料,可谓旁征博引。

  3.中野孤山与《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

  中野孤山原就职于日本广岛县立中学,1906 年他溯长江、经三峡入蜀,至成都担任成都补习学堂、优级师范学堂教习。他在此期间,对长江三峡流域、成都、重庆等地进行详细地考察,并撰写了约十五万字的游记。1913 年,此游记以《支那大陆横断游蜀杂俎》为名在日本出版。2007 年,张明杰将此书更名为《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并收入《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

  据中野孤山在其书中自述:"我曾溯扬子江而上,穿过堪称世界天险的三峡,深入四川腹地,直至昆仑山麓,畅游天府之国,考察现状。"可见,他对长江溯航、三峡闯滩的情形做了详细的记载,其内容包括峡江险滩、沿岸城镇、名胜古迹等。此外,他还注意到了峡江的水流、天气,并总结溯江的最佳时节。不仅如此,中野孤山还统计了三峡一带的红船状况、外国人乘船费用和峡中上下民船的种类等,这些数据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东亚同文书院学生的旅行日记。

  东亚同文书院于 1901 年成立于上海,该书院的学生于 1901 年至 1945 年间,对中国内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并撰写旅行日记及调查报告。在这些学生中,便有一部分途径三峡,并留下了一批珍贵的三峡考察游记。如,《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中《入蜀纪行》一篇,选自东亚同文书院第九期学生所作《孤帆双蹄》,此文记录了他们 1911 年自上海至成都的见闻和考察。这批学生经三峡入蜀,在宜昌参观了川汉铁道工程、探访三游洞,还详细地刻画了过牛肝马肺峡和新滩的场景。又如,《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资料选译》中《蜀汉之旅》一篇,为东亚同文书院第十九期学生所作。此文记录了他们 1921 年的巴蜀考察。这批学生在逆水过三峡时,对川汉铁路、巫山十二峰、观音滩等都进行了描绘,此外,他们还特别注意到了轮船的费用和船上中国乘客抽鸦片、搓麻将等现象。再如,《跋涉秦山楚水》一文,为东亚同文书院第二十期学生所作。他们于 1922 年入蜀考察,文中特别提到 1922 年,日本"行地丸"、"听天丸"和"云阳丸"得到允许作为游览船在三峡开航之事。而在此之前,日本方面则并无三峡游览船只。

  以上所举游记,记载了近代来华日本人对三峡的考察,内容十分丰富。通过对这些游记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记录的时间相距不远,但均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如竹添进一郎在其书中阐述了其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倾慕巴蜀文化,故欲亲身赴蜀,寻找他在古代典籍中得知的山水风土,所以他的游记考察成分较弱,游览成分教多。中野孤山则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以侵略中国为己任,故其游记中不乏过激言论和对中国的固有偏见。山川早水的游记篇幅宏大,论据翔实,细致入微,较为公正客观地对三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除文字记载之外,山川早水和中野孤山在游记中还使用先进的摄影技术,拍摄了不少珍贵的照片,如孟良梯、瞿塘峡、夫子大洞和三峡拉纤使用的拉船索等。

  这些文字及图片都是研究清末民初三峡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们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近代日本人眼中的三峡,还为我们研究近代三峡一带社会历史的演变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