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韩国小说《谢氏南征记》的艺术性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08 共445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汉文小说《谢氏南征记》特点研究
【第一章】《谢氏南征记》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探究绪论
【第二章】金万重与《谢氏南征记》
【第三章】《谢氏南征记》的思想内容
【第四章】《谢氏南征记》的创作艺术
【第五章】《谢氏南征记》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
【结语/参考文献】 韩国小说《谢氏南征记》的艺术性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谢氏南征记》是金万重创作于朝鲜李朝时期的一部优秀的中长篇家庭类小说。金万重饱读中国诗书,作品中随处可见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子,小说不但以中国明朝为背景,也随处可见对于中国古代典故的熟练使用。作者金万重笔下的这部小说,表现了古代朝鲜时期世族及士大夫阶层的伦理道德观和政治理想。作者通过塑造“善”、“恶”对立的人物形象以及一家之主“中庸”人物形象,和“设制困难-排除困难”的情节安排,展现了一个忍耐坚强、善解人意的理想的妻子形象。而对“夫义妇顺”、“ 朋义友信”、“父慈子孝”伦理道德的宣扬,描绘了一个李朝封建时期男性视野下理想的家庭模式。小说丰富的内容也在客观上表现了在宗法父权制、一夫多妻制、身份等级制的重重束缚下,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妻妾之间必然会产生的矛盾冲突。
  
  家庭伦理道德是维系家庭成员关系稳定、促使家庭和睦的依据,因而也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李朝时期,严苛的社会制度让家庭矛盾愈发尖锐。
  
  金万重的多重的文学观与世界观促使作者关注现实生活。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上,作者的态度也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男女主人翁,除开门第,家族的束缚,更多的是德行上的匹配。然而基于士族阶层的利益与男性的群体利益,对于妻妾争宠导致的家庭悲剧,金万重更多的认为是因为妾室没有做到不嫉妒,没有宽容之心,没有遵循儒家伦理秩序。认为女性不争不妒才是家庭和眭的根本,而不去追问一夫多妻制度是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这样的观点不免陷入了一定的局限性。
  
  《谢氏南征记》虽然在创作方法上并不是十分的娴熟,艺术表现上还有些缺憾,思想内蕴上未完全摆脱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但是,它在韩国小说的发展进程中率先把题材引向描写现实的家庭故事,并且以女性作为主要人物,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小说的结构上采用了多线索交织推进的网状叙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熟练掌握标志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创作已走向成熟。小说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当时较高水平。作品所表现的“家国同构”理念及扬善惩恶主题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谢氏南征记》在文化、思想及文学艺术方面的取得的成就及其在韩国文学发展史上重要性;充分肯定其在促进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融合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谢氏南征记》植根于中韩两国传统文化土壤,融合了汉文小说和韩文小说两大洪流。作为中韩两国文化的结晶,它带着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将家庭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娓娓道来,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同时作者在其中加入的浪漫情节,展现了十七世纪韩国小说的特色,成为当时韩国汉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谢氏南征记》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韩国汉文小说的发展,为韩国十九世纪小说的繁荣开创了道路。无论从小说的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受到时中国古典文学很深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应将其排除在中国文学或是韩国文学之外。


  参考文献
  
  韩文文献:
  
  [1] 车溶柱。玉麟梦研究[C].清州女子大学校论文集,1957年。
  
  [2] 李成茂。朝鲜党争史[C].东方传媒,2002年。
  
  [3] 李光久。韩国家族的结构分析[C].半岛出版社,1991年。
  
  [4] 李锦熙。17世纪的小说-以背景和结构为中心[J].古小说研究,1995年。
  
  [5] 薛圣静。金万重的深层性格。中央人文社,2006年。
  
  [6] 赵冬梅。谈才子佳人小说对<玉麟梦>与中国文学[J].中国研究第19辑,2000年。
  
  专着:
  
  [7]金万重着。谢氏南征记。林明德主编。韩国汉文小说全集(九卷本·卷七)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1.C
  
  [8](韩)崔溥,葛振家点注。漂海录--中国行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9](韩)崔英辰着,邢丽菊译。韩国儒学思想研究[M].东方出版社,2008 年版。
  
  [10](韩)尹愭。无名子集[M].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Z].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年版。
  
  [11](韩)赵东一等着,周彪等译。韩国文学论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2](韩)赵润济着,张琏瑰译。韩国文学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年版。
  
  [13](韩)金万重着。西浦集,卷十,贞敬夫人行状,景仁文化社刊行,1973 年版。
  
  [14]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年版。
  
  [15]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
  
  [16]陈来。宋明理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
  
  [17]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8]段江丽。礼法与人情-明清家庭小说的家庭主题研究[M].中华书局,2006 年版。
  
  [19]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年版。
  
  [20]冯友兰着。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4 年版。
  
  [2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中华书局,1974 年版。
  
  [22]黄毅 许建平着。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M].复量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23]季羡林。东文文学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24]金宽雄,金晶银。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史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25]金宽雄着。韩国古代小说史稿[M].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26]金时习。金鳌新话。岳麓书社[M],2009 年版[27]金台俊着 全华民译。朝鲜小史史[M].全华民译。民族出版社,2008 年版。
  
  [28]金英今。韩国文学简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29]金镇圭着。竹泉集。景仁文化社刊行,1973 年版。
  
  [30]李娟。韩国古代家庭小说文化之阐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
  
  [31]李新灿。女性主义关照下的他者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33]李岩,池水涌。朝鲜文学通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版。
  
  [34]李贽。李贽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35]刘心武。秦可卿之死[M]华艺出版社,1994 年版。
  
  [36]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
  
  [37]林幸谦:荒野中的女性[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S[38]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39]宋珂君。明代宗教小说中“佛教”修行观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40]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1]唐凯麟。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42]汪燕岗。韩国汉文小说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
  
  [43]韦旭升。韩国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44]吴乃恭。儒家思想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45]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 年版。
  
  [46]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5 年版。
  
  [47]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版。
  
  [48]杨雨蕾。燕行与中朝文化关系[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年版。
  
  [49]杨昭全,韩俊光。中韩关系简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年版。
  
  [50]杨昭全等。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5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52]赵润济着,张琏瑰译。韩国文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年版。
  
  [53](韩)赵东一等着,周彪等译。韩国文学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
  
  [55]周群。儒道释与晚明文学思潮[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版。
  
  [5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57]朱熹。四书集注[M].岳麓书社,1985 年版。
  
  [58]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59]曾良。明清小说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学位论文:
  
  [60]冯月娟。明末清初笔记小说中的妒妻悍妇[D].厦门大学,2007 年。
  
  [61]吉红梅。论韩国汉文小说及其所受中国的影响-以爱情家庭小说为中心[D].苏州大学,2008 年。
  
  [62]金海涛。明清小说儒家情理观介入与朝鲜朝后期汉文小说创作研究[D].延边大学,2014 年。
  
  [63]金幼文。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的婚姻关系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4 年。
  
  [64]康峻平。明清长篇家庭兴衰题材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3 年。
  
  [65]吕明风。<歧路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年。
  
  [66]苗青青。明清小说中的正室形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年。
  
  [67]彭雨。<彰善感义录>中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延边大学,2013 年。
  
  [68]任柯。明清家庭小说婚姻家庭叙事文本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年。
  
  [69]孙萌。儒学视域下的朝鲜汉文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年。
  
  [70]汤洁娟。先秦两汉家庭伦理及其现代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5 年。
  
  [71]汪怀君。中国传统家族伦理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 年。
  
  [72]吴伊琼。韩国汉文小说<玉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受容研究[D].复大学,2009 年。
  
  [73]闫晧。儒家文化对韩国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5 年。
  
  [74]杨杰。<玉麟梦>研究[D].延边大学,2012 年。
  
  [75]朱星瑶。明清家族题材文言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 年。
  
  期刊论文:
  
  [76]韩梅。如何看待韩国汉文学[J].理论学刊,2004(9):125-126.
  
  [77](韩)徐荣洙。三国和南北朝交涉的性格[J].东洋学,1981(11)。
  
  [78]景春婷。浅谈<谢氏南征记>中的儒家思想[J].时代文学,2012(6):157-158.
  
  [79]李焯然。通俗文学与道德教化--<伍伦全备记>与<彰善感义录>的比较[J].南京大学期刊,2009(4):85-95.
  
  [80]李娟。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的文化意蕴[J].当代韩国,2010 春季号:72-79.
  
  [81]李娟。韩国古代家庭小说文化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09(8):189-193.
  
  [82]李苏平。韩国儒学的特性[J].孔子研究,2008(1):4-12.
  
  [83]闵宽东。韩鲜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之出版情况[J].明清小说研究,2007(1):264-276.
  
  [84]孙逊,汪燕岗。论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彰善感义录>[J].明清小说研究,2009(3):287-296

        [85] 孙卫国。试论朝鲜王朝之慕华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08(1)。
  
  [86] 韦旭升。谈朝鲜古典小说<谢氏南征记>[J].国外文学,1984(1):1-12.
  
  [87] 王传奇。试析李氏朝鲜“事大”政策本质之变化[J].前沿,2010(16)。
  
  [88] 刑丽菊。论韩国儒学的特性[J].中国哲学史,2007(4):90-101.
  
  [89] 肖瑶。论李氏朝鲜(1392-1910)的事大国策[J].东北史地,2004(6)。
  
  [90] 肖瑶。论传统华夷观对晚明辽东民族关系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2006(4)。
  
  [91] 周佳欣。“劝善惩恶”与“苦尽甘来”:谈韩国古典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情节结构[J].山师范大学学报,2000(1):39-42.
  
  [92] 孙君桓。韩国论理道德的特点[J].东方论坛,2003(3)。


  致谢
  
  小径花满树,不觉又一春。落笔时,窗外已姹紫嫣红开遍,而三年青春尽付与了川师校园。回顾三年研究生生活,授业解惑之恩师,情深意厚之同窗,甚至菁菁校园之草木,想要感恩的太多。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曾老师。本论文从选题、开题、初稿到现在的定稿,都离不开曾老师的悉心指导。曾老师不仅在学术上言传身教,谆谆教诲,更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为我们指点人生迷津。能遇到这样的导师三生有幸,定当铭记终生。
  
  其次,我要感谢三年来为我们授课的各位老师。他们每一位都各有特色,其深厚的学识使我颇受启发。
  
  再次,我要谢谢我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不论是论文还是生活,大家都给了我许多照顾。同门之谊,且行且珍惜。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的支持,我的研究生生活不会如此顺利。
  
  还要感谢川师校园,它承载了我的青春时光,刻画了我最美时候的样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