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德语论文

大学德语专业初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23 共5627字

  高校德语专业初级阶段的教学工作在整个德语本科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应用和新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益普及以及高校对外交流工作的逐步推进,德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工作既站在新的平台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学生须要在短暂的两年时间里完成德语语言知识的强化学习,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学生还须掌握自主学习和初步进行科研活动的方法,并且能够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问题,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高校德语教学要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德语专业初级阶段概述及存在的教学问题

  德语专业初级阶段指的是德语本科大一大二年级,大致相当于德国大学的 Grundstudium 阶段。 在这一阶段,大多数零基础的德语专业本科生将经历为期两年的德语语言强化学习, 已基本掌握德语语法知识,具备基础的听力理解、阅读外语原文、德汉互译及就各类文体进行写作的能力,并且能够较流利地与德语母语者进行口头交流。 此外,学生还应掌握一定的德语国家国情概况知识和基本的文学素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视野,以适应全球化的浪潮。 德语专业初级阶段的结束以学生参加 “大学德语专业四级考试”(PGG)为标志 ,由此进入到高级阶段 ,即相当于德国大学 Hauptstudium 阶段, 开始更加深入的德语语言文化学习。

  结合本校德语专业的实际情况,在本科基础阶段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

  (一)课业要求高,须在专业课和其他课程间取得平衡。 为了达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阶段的德语教学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而同时低年级学生选修或必修着大量公共课程,他们也必须完成其他的课业要求, 如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这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在不偏科的前提下保证对专业课的投入,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重视语法词汇学习,忽视其他专业素养的提高。 在这一阶段,学生普遍对语言知识的学习投入较多,甚至把这视为专业学习的全部,而将其他专业素养,如文学、语言学、国情概况等放在极其次要的位置。事实上,以上这些都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分专业学生和其他德语语言学习者的主要指标之一。这些素养的提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因此,认为基础阶段只要掌握好语法词汇就行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三)学习方法单一,学习自主性较差。 这一阶段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延续了高中时养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他们勤于在课堂上做笔记,课后复习,较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与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进行能动的自主性学习。 学生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具备独立探索新知的能力,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实现终身学习,于他们日后的科研或是其他工作也大有益处。

  (四) 来自非专业德语学习者日益强大的竞争压力。 以本校为例,选择德语作为二外或是二专的学生越来越多。 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理工科学院,本身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再加上语言优势,在继续深造、就业等各个方面对德语专业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德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路,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竞争力。

  二、教学方法的探究及应用

  针对以上这些德语专业初级阶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我校德语梯队对近年来国内外的教学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实验,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其中,学习站法(Lern-stationen)、拉链教学法 (Rei?verschluss)、Zip Zap 法和Bingo 游戏法等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下面以学习站法为例,阐述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

  学习站法是近年来国外德语教学界推崇在德语初学者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虽然该教学法最初针对中学生开发,但是通过对国内低年级选用的《当代大学德语》(Studienweg Deutsch)及欧洲一些主要德语教材的对比及学生语言水平分析后,可以发现基础阶段国内德语专业学生和欧洲中学生所学的程度基本相似, 同样大致经历了从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由A1 向 B2 等级的转变,学习心理历程也颇为相似。 因此,我们决定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方法进行了本土化的改动,并将其应用到低年级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来。

  (二) 引入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某一课的基本内容进行简短而有必要的引入。以《当代大学德语》第一册第 11 课 “Frohliche Weinnachten und ein gutesneues Jahr!”为例,这课主要介绍了德国人过圣诞节和新年的情况,要求学生掌握现在完成时、情态动词过去式等。 教师首先会将重要的词汇、语法等进行基本的讲解,并对圣诞节和新年这个话题进行背景知识的导入。 教师的讲解必须重点明确,并且强调一些学生容易忽视或者经常犯错误的知识。 例如, 这课中“sein”和 “haben”分别何时在现在完成时中充当助动词使用,情态动词的过去式是完全不规则变化还是混合变化, 这些问题如果单凭学生自己探究是很困难的,而且如果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是不能够被很好地掌握,那么就会影响其他知识点的理解,在今后的使用中也会频频出错。 因此,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是学习站教学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同时须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应该是开放式的,能够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形成良好的互动。 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是如何过圣诞节的,你印象中德国人又是何如过圣诞节的等等,还可以请之前在德国生活过的学生谈谈他们的圣诞节经历。这样的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展开阶段

  在适当的引入之后,学生对该课的知识有了总体上的把握,并且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以及设想着从不同的点入手对知识进行深化和扩展,学习站法的主体部分也随之展开。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首先,他们根据各自感兴趣的学习主题自发地组成小组,每组成员以 3-5 人为宜。 教师则可以在边上指导学生确定主题,如词汇扩展、完成时讲解、圣诞节文化扩充、情态动词过去时练习设计等。此时,教师所扮演的只是协调和宏观上把握的角色,如帮助学生避免相互间主题的重复叠加,而又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做决定。 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图书室、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准备各自的选题。 通过查阅各种文献,学生逐渐养成严谨的学风和科研态度;而互联网的应用则实现了知识的成倍增长,帮助学生锻炼信息检索的能力, 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都很有裨益。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想象并且和其他成员通力合作,当遇到意见分歧的时候,则需要展开讨论以说服对方亦或接受对方更好的方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准备的最终成果将以学习站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此时,学生们把课桌排成圆环,每张课桌就是一站,然后在各自的课桌上进行创造性的布置。 布置完成后,需有一名或几名学生留在本组的站台接待其他小组的学生,而本组的其他成员可以到访不同的站台学习交流,然后回来替换原先留守的同学。 小组展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口头解释、游戏、图片、多媒体等,但最终目的都是将探索到的成果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帮助他们学习相关知识。 因为在学习站教学法中,每一组学生都被其他小组视为是该研究领域的专家。 例如,词汇扩展小组的同学在他们的学习站上准备了许多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一个单词。 这些单词中某些可以和写有“Weihnachten”的卡片组成复合词,而另一些却不行。 其他组的同学须要通过识记或者能动性的推断来判断这些复合词是否存在,并且合理地将他们译成中文。 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本组的成员则可以基于先前的准备加以指正。再如讲解现在完成时的小组准备了一篇关于圣诞节由来的文章,要求来访学习站的同学依次将文章中的句子由现在时改成完成时,并对其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他们还将常见的错误搜集起来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今后能够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讲解和加强训练。讲述圣诞节文化的小组则绘制了许多和节日有关的图案。到访者须要将这些图案的德文名称标示出来,例如 Weihnachtsmann(圣诞老人)、Tannenbaum(圣诞树)、Geschenk(礼物)、Kerze(蜡烛 )等 ,并用德语就其中一项谈谈自己的理解。期间,本组的成员会适时地做一些补充,并教其他同学一些经典的德语圣诞歌曲。

  虽然,教师在这一阶段并非直接参与其中,但仍须扮演观察者的角色,以便了解存在的问题并在随后的阶段进行总结。

  (四) 总结和评估

  展示完毕后,教师需要和学生们就学习站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和不足进行总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根据之前观察的情况针对性地对一些难点和重点进行考察。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学习站展示,教师会让学生们就对方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互相评分。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的研究内容以及展示中的心得体会写成一篇小论文并且打分,以上这些分数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学期末的总评。

  三、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和教学向来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用科研成果来推动德语教学,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是解决以上基础阶段常见问题的有力工具。

  (一) 文学教育

  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与普通德语语言学习者的不同不仅在于其有着更好的语言功底和更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且其还必需具备一定的文学和语言学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视野。 这是高校德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点。 以文学教育为例,本校德语专业一些教师长期以来在德国文学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 累计的成果也比较多,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心得体会。

  教师把他们在文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上,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惯例,立足于教材,而又不被教材束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诉求,在日常教学中补充文学知识。首先,教师从其发表的论文或者出版的着作中选取合适的内容复印给学生。学生应当在上课之前利用图书馆及互联网等媒体手段,研读手头的科研文献,对相关作家、作品、文学时代特征等进行探索,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在随后的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展开讨论就感兴趣的内容交流意见。 此时,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研究心得对学生的研讨进行建议性的评论,使其向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但又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限制他们的思维。 这样,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课程气氛活泼、自由而又不失有序。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从基础阶段就开始打好良好的文学基础,有利于高级阶段文学课的展开。 有些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对某一作家或者某一作品感兴趣,之后不断地进行资料的搜集和研究,这样到高年级时就有了足够的积累。这些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就不愁找不到切入口,写起来也游刃有余。

  (二)阅读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阅读和翻译是德语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两项基本能力,但是培养这两项能力绝非易事。一方面,阅读能力的提升建立在具备足够词汇量和对语法结构熟练识别的基础上,翻译能力除了以上这些要求外还需要译者有着对母语和外语进行灵活转换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想提升阅读和翻译能力,读者或者译者应当拥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和跨文化理解的能力,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并且学习翻译理论和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出色的翻译,同时在翻译中可以加深对于阅读的理解。 这既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应用于实践的体现,是外语学习的目标之一。 因此我们不应在教学中人为地将两者割裂,而应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本系教师将其在翻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德语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长期的科研过程中,教师亲自参与了一些德语作品的翻译工作,对如何将其进行汉译有着较深刻的心得体会。 这些作品中很大一部分为科普类读物,趣味性较浓, 适合德语低年级学生作为泛读材料使用,同时又含有一定的专业词汇量,属于广义上的科技翻译类文章。 这样的选材也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正如上文中所说,非专业德语学习者的人数日益增多对专业学生造成了很大冲击。这就要求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自身特色,以使学生在和其他语言学习者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出于这样的考虑,本系结合学校理工科突出的背景, 将科技德语作为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以此为导向。

  在德语泛读课课堂上,教师首先训练学生对科技类专业词汇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推测其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启发式的阅读教学之后,学生尝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随后,教师会选取部分学生的译作,引导大家对其展开分析。 当在应该如何汉译上遇到较大分歧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译文和自己的译着进行对比, 以实例分析为何需要这样翻译,如在此处使用前置法或者加词减词可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等。 鉴于原着的文体特征和译着受众的需要,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就翻译中的归化异化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这样的课堂练习,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结语

  如何提高初级阶段的教学质量是高校德语专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同时在新的环境下,它也向德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其适用性。 此外,教师还应当把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 将第一手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基础教学中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德语专业还应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之路,使学生在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心。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2] 郑彧。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德语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5(4)。
  [3] 梁敏,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1)(学生用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 奥夫德斯特拉斯。新标准德语强化教程(初级)(1)(学生用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 蕾迈克。柏林广场(I)[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6] 谢晓鹏。科研转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