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德语论文

宾步程《中德字典》的词汇释义及其价值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 作者:刘燕燕
发布于:2018-10-22 共7297字

  摘    要: 1905年问世的《中德字典》是第一本由国人编译的德汉双语词典, 作为历史文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承担着双向文化沟通的桥梁作用, 是中德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里程碑。西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产生了大量新生事物, 这些包含新学科、技术观念的术语通过双语词典实现了在汉语中的传递。以《中德字典》为研究对象, 阐明编者身份、编纂缘由和体例, 剖析词汇释义方法, 梳理旧词汇、俗语俚语在德汉翻译中使用和外来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中德字典; 宾步程; 词汇释义;
 

宾步程《中德字典》的词汇释义及其价值
 

  Abstract: Chinese-German Dictionary by Bin Bucheng in 1905 is the first dictionary of the kind compiled by a Chinese. As a historical text, it was not only a bridg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but also the new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Many emerging notions and concepts and technical terms were created since the West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ir transfer in Chinese was realized through bilingual dictionar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is dictionary,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motive of this compilation, background of the complier, compilation style, and analyzes translation methods.

  Keyword: Chinese-German Dictionary; Bin Bucheng; translation of words;

  早期官派欧洲留学生、实业家和教育家宾步程 (1879-1942) 编译的《中德字典 (DeutschChinesisches W?rterbuch) 》开创了中国人编译德汉词典的先河, 一方面, 它汉化了大量反映19世纪西方科技文明发展的外来词汇;另一方面, 它首次向中国读者描述德语语法。双语词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记忆。 (1) 通过对字典所收录的词汇、语句的分析, 不仅可以还原字典编写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 亦可窥见当时中德文化交流的状况。

  一、历史背景

  (一) 编者介绍

  宾步程 (1879-1942) , 字敏介, 号艺庐。早年入读张之洞创立的两湖书院。光绪二十九年 (1903) , 宾步程等七人被两江总督端方 (1861-1911) 选派前往德国留学。端方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评价他们:“该学生等, 志趣远大, 于各国语言文字, 及各种西学门径已有基绪, 使其尽心讲求, 不难储为大用。”[1]289到达德国后, 宾步程先学陆军, 后进入柏林工科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在他担任留德学生会会长期间, 与孙中山有过接触, 并积极资助其社会活动, 参与组织、建立留欧学生革命团体, 是中国同盟会欧洲分会德国柏林通讯处联络人之一。[2]110

  1910年, 宾步程学成归国后, 担任粤汉铁路局工程师、南京机器制造局局长, 后在湖南省政府多个部门担任要职;1914年, 他受邀成为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 在其任上的十年里, 专业和学制都比照西方专门院校和国内大学设置, 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水平都达到了工科大学的水平, 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 他笔耕不辍, 翻译、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如《机算集要》《桂游日记》等。1932年, 宾步程在长沙创办《霹雳报》, 发表大量文章, 内容涉及社会、政治、教育和经济, 晚年结集为《艺庐言论集》印行。[3]7-11 1942年, 宾步程因病去世, 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的特令中, 可见他非凡的一生:

  “湖南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宾步程, 早岁负笈重洋, 精研科学, 加入同盟, 致力革命。归国后办理教育, 培育英才, 制造军械, 力谋改善。袁氏称帝, 守正不阿。近膺议席, 论政建言, 多中肯要。不幸瘿疾长逝, 良堪矜惜。应予特令褒扬, 以彰幽潜。此令。”[4]95

  (二) 编写缘由

  宾步程在到达德国1年后, 以德法词典为蓝本编译了《中德字典》, 在德语前言中, 他谈及编译字典的初衷, 翻译如下:

  “多年以前, 德语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 这缘于德国在交通和商业方面的领军地位。与欧洲交流联系得越深入, 我们学习欧洲语言的要求就越加迫切。德语是欧洲语言中最难学的, 即使了解了一个词的基本概念, 学者们依旧缺少工具书以供随时查用。一本好的德汉字典可弥补这种缺憾。目前, 市面上只有一种德汉袖珍字典, 很快将不适用于国人。因此, 我和我的老师在数个月的光阴里, 辛勤工作, 致力完成一部好的、详尽的德语工具书, 让同胞们在学习和使用德语这个最难的语言时能够轻松些。希望这个愿望能够实现, 能让所有德语学习者和在德国生活的中国人受益。柏林, 1904年5月, 宾步程。”[5]2

  德国是一个注重工程技术的国家, 以军事、机械、化学等闻名于世, 早期的官派留学生肩负着挽救国家危难的使命, 迫切希望借助西方科技以振兴中华, 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首要的任务是掌握该国语言。当时市面上使用的德汉袖珍字典, 是1902年2月出版于中国青岛的《德华字典Deutsch-Chinesisches Taschenw?rterbuch》, 这是一本由德国外交官、胶州湾警察署署长阿尔布雷希特·魏尔泽尔 (Albrecht Welzel) 以山东青岛方言为基础编写的德汉字典, 面向的读者是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 因此所收的词语、例句大都是山东青岛地区百姓日常生活用语, 显然不符合在外求学的学子们的需要。宾步程的字典则收录了大量反映西方近现代科技、文化、政治、军事的新词汇, 又包含了在德国生活所需的日常词汇, 完全能够满足海外学子的需求。

  现代西方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先进科技, 极大地激励着在德中国留学生, 他们肩负着振兴国家, 拯救民族于危难的使命, 编译字典以传播西方文明文化。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 也见于有留德经历、同样编纂了《德华字典》的马君武 (1881-1940) 。他在1920年面世的《德华字典》中, 阐明其编译字典的初衷, 与宾步程如出一辙:

  “德国文化为世界冠, 欲研究其文化, 当先学习其语言。吾国旧有德华字典二种, 一为山东德教士所着, 多用山东俗语;一为宾君步程所着, 又不完全;皆不宜于学子所用, 故发愤着此书。他日吾国学德语者渐多, 合力研究德意志之文明, 输入中国是予之所望也。民国五年八月工学博士马君武于上海。”[6]2

  早期官派留学生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中起了重要作用, 成为现代科技和学术领域的中国精英, 他们编译的字典, “其与国民之语言与思想, 不无革新之影响”, [7]109-110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思想与文化的进步, 增进了国人对西方的了解。

  (三) 编排体例

  字典长宽为16cm×10cm, 于1905年5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包括凡例、德语序言和正文三个部分, 共260面。文末附有数字1至6, 亚洲、南美、北美、非洲、欧洲的部分国家, 以及五大洋名称的翻译。页首附有“凡例”:

  “一是书系从德法字典译出;一遇有草木鸟兽之名最难解释, 凡为中国所无者各从其类注以草名木名鸟名兽名等字, 不干牵强附会失其本真;一书後地球各国之名原本所无特为增入以公同志;一书後於各国京城作{}形以示区别庶不至与国名相混;一凡作 () 者弧内所括即指明某字句之义。”[5]1

  《中德字典》作为国人编纂德汉双语词典的肇始, 具有实验性质, 虽从德法字典翻译而来, 但是并未指明从哪本字典译出。词汇按字母顺序排列, 缺少字母X目下的词条, 词条编排顺序为德语单词、德语词性和汉语。按字母顺序编排的优点是便于查检, 缺点是词的派生关系和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脉络不清楚。[8]36词条编排采用简单的两列式, 左侧德语词汇, 如果是名词, 标注词性;右侧中文释义。具体示例如下:

  A

  Asyl, das善堂, 恤贫院

  Atom, der尘埃之质点

  ……

  B

  Bahn, die车, 火车, 电车

  Baldrian, der洋药名

  ……

  显然, 从现代双语词典的编纂标准来看, [8]15《中德字典》显然不是一本真正的字典或词典, 确切地说是一本实用的词汇手册。它存在着种种不足, 具体而言:收词不全, 缺少检索系统、词语搭配和例证, 字母顺序编排法尚没有得到严格遵循等。

  二、《中德字典》的词汇释义

  晚清民国时期是德汉双语词典编纂的萌芽阶段, 该时期的双语词典主要以其他语言的词典为蓝本直接翻译或编译而来为特色。在中国语境下, 字典的作用是汇集单字, 解释字形、发音、意义和用法;与“字典”对应的英语为dictionary, 德语为W?rterbuch, 这两者并不做字和词的区分, 其功能是解释词语的概念、意义和用法。《中德字典》虽名为字典, 实际上是双语词汇对照表, 即德语词汇的汉化。

  捷克学者兹古斯塔在《词典学概论》指出:“双语词典的基本目的是在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与另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之间找出意义相等的对应词。”[9]404由此可见, 《中德字典》的基本任务即建立德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对应系统, 这两种语言分别称为“源语” (source-language) 和“目标语” (target-language) , 词语释义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完全对应词、部分对应词、零对应词的过程。理想的释义应当遵循准确性和客观性两个基本原则, 同时能够体现目标语的使用习惯。因此, 翻译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完全对应词或者部分对应词, 使源语与目标语在词汇意义、语法功能、语用意义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保持基本一致, 以达到释义的准确性。

  (一) 完全对应词

  完全对应词指的是两个词汇单位在指称意义、内涵意义和使用范围三个方面都完全对等, 这种情况比较罕见。[10]159-160完全对应的情况主要集中在科技、学术术语和专有名词。原因在于这类词汇语义概念比较单一, 能够提供完全的对应词。例如:

  Weltmeer, das大洋, 大海, 地球五大海洋

  Zollamt, das海关

  Peru秘鲁

  Sprengpulver, das炸药

  Gegenwind, der反面风, 逆风

  Feldscherer, der军医

  (二) 部分对应词

  由于文化局限性, 源语中许多词汇, 在目标语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词汇。大多数情况下, 目标语中的词汇, 只是部分内涵与源语中词汇一致。[11]51编纂者通常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近或互补的词语, 以完整反映源语词汇的内涵。德语Universit?t, 与现代汉语“大学”对应, 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编者提供“翰林院”和“大学堂”两个译名。前者为官署名, 唐初设置, 本为内廷供奉各种文艺技术的场所;明朝的翰林院负责管理着作、修史、图书等事务, 成为外朝官署;清沿用明制, 翰林院掌编修国史, 及草拟制诰等事务, 其意义与西方的“大学”含义相去甚远。后者指的是清末洋务派仿照西方大学创办的新制学校, 但两者在组织结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都与西方的大学存在较大差别。

  此外, 编者也使用注释、括号的形式对词汇的语义、范围进行界定, 例如德语K?se (奶酪) 一词, 被译为“牛奶饼 (西洋有之味甚臭) ”;Flaschenzug (起重机) 被译为“拉重物自下升高至绳及其全套器具名 (即起重机器) ”。

  有一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整体意义相似, 这种情况下, 通常在目标语中寻找内涵意义相似的文化对应词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

  Finanzbeamte, der户部收支人

  Provinzialoberrichter, der臬台, 按察司

  Provinzialschatzmeister, der藩台, 布政司

  einreichen呈禀子

  Staatsanwalt, der刑民司爷

  Fee, die仙姑

  Kellner, der堂管

  (三) 零对应词

  由于德语、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双方在文化传统、民族心理、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制度诸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零对应词”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找不到对应的词汇时候, 编者只能通过各种方法来创造新词汇, 以便传递源语词汇的意义。

  1. 译注法

  译注法指的是解释性翻译, 它能够充分解释词义, 缺点是缺少语用价值。这种方法在《中德字典》中被频繁使用 (表1) 。

  表1《中德字典》译注法示例

表1《中德字典》译注法示例

  2. 音译法

  音译法指直接借用源语的语音将词汇译出。当新的音译词出现时, 通常这些概念尚未流行开来, 因此必要时会进行注释或给出其他释义, 如“Champagner, der香盼酒, 洋酒 (此酒能自喷气) ”“Kuli, der苦力, 小工”等。

  《中德字典》包括166个地名翻译, 读音大量借用源语, 用字与现代汉语相差较大 (表2) 。

  表2《中德字典》音译法示例
表2《中德字典》音译法示例

  3. 音译兼意译法

  对某些词汇进行部分音译, 部分意译, 例如:

  Kaffeebohne, die咖啡子

  Kaffeehaus, das咖啡馆

  Kaffeekanne, die咖啡壶瓶

  Kaffeetasse, die咖啡杯子

  4.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按照词语所包含语素进行拆分、翻译, 或者把词语所包含的比喻、引申义或隐喻的内容翻译出来。如:

  Bibliothek, die书库

  Friseur, der整容人, 治髪人

  Feuermann, der救火人

  Himmelsgegend, die三十二向

  Goldfinger, der第四手指

  前三个德语名词在现代汉语分别译为:“图书馆”“发型师”“消防员”。这些概念在当时的中国是新事物, 释义还未稳定下来。德语“Himmelsgegend”, 用法渐旧, 是早期的航海术语, 在现代汉语译为“天空方向、方位”, 释义基于球面天文学理论, 即以海平面为视角, 对应地将天空分为32个角度, 编者剖析出词语内涵, 将它翻译为“三十二向”。德语“Goldfinger”一词由“Gold (金) ”和“Finger (手指) ”组合成, 表示佩戴婚戒的手指, 现代汉语为“无名指”。

  5. 借用法

  借用法是指外来新词进入汉语后, 借用汉语中原有的字或词, 赋予其全新的含义, 原来的字词的内涵得到扩展, 两者之间存在着延续性。例如:编者将“weitsichtig”一词译为“远视眼”。汉语“远视”原指看得远, 看得全面。它的意义扩展为视力缺陷, 能看清远处的东西, 看不清近处的东西。

  三、《中德字典》的意义和价值

  20世纪上半叶, 词汇在语言研究中地位不高, 甚至有学者认为“词汇表记录的只是一些没有规律的东西, 词汇只能是语法的附庸。”[12]274直到70年代, 词汇在词典编纂、语言学中的作用才逐渐受到重视;作为最重要的结构单位, 词汇是双语词典中最活跃的因素, 直接展示双方文化异同及时代特征。一方面, 编者开创性地描述了德语语法, 对后世编纂德汉双语词典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 字典收录了既能生动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社会状况和文化特色的词汇, 又囊括了大量体现西方文明科技发展的现代性词汇, 它是了解德国政治、文化、军事、宗教和社会风俗的一面镜子, 也是关于汉语词汇用字、词汇演变史的原始资料, 展现西方概念进入中国话语圈的过程。

  (一) 现代性和历史性

  《中德字典》收录的词条涉及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制度与设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宗教等各方面, 能够直接地反映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成果, 如现代通讯技术的词汇:“电报单”“电报”“电报局”;新式交通工具词汇:“火车”“电车”“火车头, 火 (6车”等。同时, 编者对西方现代性机构设施的词汇进行汉化, 包括“救火局”“水龙公司”“银行”“领事府”“租书处, 借书所”“管理人口生死婚丧等局”。此外, 出现了具有现代性的核心价值观念词汇, 如“民主国”和“律法, 国法”;以及现代学科术语, 如“算学”“代数”“量学”“身体学”等。

  非同族语种之间的双语词典, 势必要通过词条反映社会文化面目, 词的使用是长期形成的, 呈现了约定俗成的习用模式, 因而具有本民族的特点, 汉语的古语、俗语, 如“山芋”“地蛋”“醉汉”“酒中仙”“土龙”等都成为释义的重要部分。新词汇产生, 旧词消亡前的用法都被字典记录下来, 字典由此成为词汇衍变历史的重要证据。如“显微镜”“算学”“矿学”“植物学”等, 已经进入现代汉语, 并且稳定使用。当时通用的一些词汇则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如反映旧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的“洋乐器 (形如牛角) ”“洋白衣扣子”“洋油纸”“洋油”逐渐消失了;有些翻译不再使用, 如“格物之学”被“哲学”、“行性之学”被“物理”取代。

  编者的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也是字典选词的关键因素。宾步程早年学过军事, 字典中包含了大量与军事、战争有关的词汇, 如:“放枪厂”“火药”“枪药”“放枪靶子”“开炮击”“开花炮”“地雷”“西瓜炮”等。

  (二) 一词多形

  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 受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 文言文逐步转向白话文。针对西方外来词的翻译, 编者进行了大量独创性的翻译来指称新事物, 因为汉语同音字多, 尚未形成一致规范, 存在同一个词有两种或多种书写形式, 这种现象被称为一词多形。[13]245《中德字典》有23处包含“耶稣”的词汇, 其中写成“耶稣”的共有3处, 20处写成“耶苏”。如:“Bibel, die耶稣书”“Feldprediger, der行军时耶苏教人, 耶稣教师在战场者”“Protestant, der在耶稣教的”等 (表3) 。

  (三) 语法描述

  《中德字典》是最早描述德语语法的工具书, 如德语定冠词die、der、das这三者, 是用来说明名词的性属, 并表明名词的格与数;在字典中以“三种纲目字”的释义出现;编者又提及德语将来时态 (Zukunft) 和物主代词 (Fürwort) (表4) 。

  编者对德语语法的描述, 在德汉双语词典编纂史上属于首创,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德语名词首字母大写, 编者标注了大部分德语名词的词性, 由于疏忽, 有些并未标明, 如“树胶, 假象皮”;动词和形容词首字母都是小写, 不易区分, 编者并未对词性进行标注, 释义也没有体现动词或形容词的特点 (表5) 。比如, “Entheiligung”是名词, 与动词“entheiligen”的释义都是动宾短语“亵渎教堂”;名词“Mondsucht”和形容词“mondsüchtig”, 名词“Mythe”和形容词“mythisch”, 分别使用同一个解释, 容易造成初学者的困扰。

  表3《中德字典》的“一词多形”现象举例

表3《中德字典》的“一词多形”现象举例

  表4《中德字典》的德语语法描述示例

表4《中德字典》的德语语法描述示例

  四、结语

  学界关于早期双语字典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双语词典上, 对德汉双语字典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中德字典》作为20世纪初出版的第一部由中国留德学生编纂的袖珍字典, 虽然与现代双语词典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开创了国人编纂德汉双语词典的先河, 汉化了德语日常用语、词汇, 促进了汉语的现代化进程。

  表5《中德字典》与《新德汉词典》翻译对比示例

表5《中德字典》与《新德汉词典》翻译对比示例

  参考文献:

  [1]端方.奏派学生前赴美、德、俄三国游学折:节录[G]//陈学恂, 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2]周棉.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3]许康, 姜明.继往开来的工程教育创新者——纪念宾步程校长逝世六十周年[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7 (6) :7-11.
  [4]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处, 编印.令顺人字11634号中华民国卅一年六月十六日发[J].行政院公报, 1942, 5 (6) :95.
  [5]宾步程.中德字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5.
  [6]马君武.德华字典[M].上海:中华书局, 1920.
  [7]邹酆.辞书学丛稿[M].武汉:崇文书局, 2003.
  [8]黄建华, 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9]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10]夏立新.论双语词典释义的对等词说[J].现代语文, 2010 (7) :159-160.
  [11]罗志雄.L2/L1词典释义的翻译问题[C]//张柏然, 主编.双语词典研究:1992年南京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51.
  [12]BLOOMFIELD L.Language[M].London:Allen and Unwin, 1933.
  [1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注释:

  1 “双语词典”与“双解词典”的差别在于, 双语词典的释义方法本质是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寻找一个或多个对应词。双解词典是采用两种语言对词汇进行释义, 即源语注释, 再加上目的语的对应词, 更有利于读者理解词义。

原文出处:[1]刘燕燕.宾步程《中德字典Deutsch-Chinesisches W?rterbuch》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31(04):41-46.
相关标签:词汇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