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德语论文

德语语言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养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13 共2812字

  文化和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渗透到语言当中,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性的语言,依托语言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文化在生活中的发展无形中推动着语言的进步。可以说,没有语言的形成,就没有文化的进步,文化与语言之间相辅相成,文化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近几年来,随着中德两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也逐渐密切起来,不少学生要求主动参与到德语学习中去,有的学生是准备到德国留学,有的学生准备就职于德企,还有的学生出于对德语的兴趣,希望通过德语升级考试,并能够用德语进行交流,可见,德语在社会中的地位正在逐渐提高。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深度影响,我国在跨文化教育方面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在传统的德语语言教学模式中,过于重视德语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德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德国文化的相关教学没有明确地融合到德语基础教学中去,导致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相对薄弱。

  跨文化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反映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促使人与人之间实现平等交流、顺利互通信息,还有利于化解文化纠纷和误解。[1]

  实施外语教学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中德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要求高校德语教师在德语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是教育教学行业与外语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促进全球化发展和推动德语教学的必然要求。

  作为高校德语教师,经过多年的德语学习与教学积累,笔者认为德语在社会中的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在我国并不属于通用语言,受汉语习惯、自身语言学习能力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德语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本民族文化和思维定势的干扰,[2]容易在德语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语法错误,所以,在德语语言教学过程中,重视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德语教学效果是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

  一、从德语的基础知识入手,重视词汇、语法和语用方面的教学

  ( 一) 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组成部分,是人类进行交流的最小语言单位,往往包含了特定的文化内容。在学习德语语言初期,不少学生在学习词汇的时候会根据汉语语义来理解德语词汇,容易导致对德语知识的理解错误。这就要求德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前,先向学生说明德国的用语习惯和传统文化,将中德的语言文化进行对比,结合德国的文化习惯讲授德语词汇中所蕴含的特定用法,反复讲解和积累,为后续的德语学习打下基础。

  ( 二) 语法教学

  由于区域特色的差异,不同区域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各国在语法使用上有各自的特点。学生在接触非母语的基础学习阶段,习惯将外语语法和汉语句式联系起来,最终导致外语语法的不规范使用,德语学习也是如此。为此,德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德语表达的正确方式,通过对中德句式不同表达习惯的分析,对德语常用的交际语言进行反复推敲举例,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的直觉敏感度。[2]

  ( 三) 语用教学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到实际中去,语用属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德语的交际问题。在这一环节,需要德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通过情景创设、任务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说; 为学生提供德语交际的平台,将学生置于德语交流的情景中,锻炼学生运用德语的能力,学生只有置于真实的语境中,才能切身感受到德语文化的内涵。

  二、改善德语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激发学生对德语的学习兴趣

  ( 一) 德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

  德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主要依靠配套的教材来实现。教师在选定德语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将体现深邃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精炼的语言系统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新编的大学德语教材本身就是介绍德语文化习俗、历史发展、词汇典故等,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教材的这种优势,将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结合教学。另外,在设置课程时要体现跨文化因素,德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并从中找出答案,这种互动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发现德语学习的兴趣,对提高德语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 二) 创造地道的德语学习环境和逼真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多年的德语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想学好德语,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途径就是多与以德语为母语的人群交流; 或者通过多媒体的网络平台、远程教育等途径,与德国人进行邮件交流; 还可以观看德语影视作品,让学生可以有机会看到德国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谈举止;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留学生互换,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在接触外国文化交际初期的恐惧,使得学生从容地面对不同区域的文化现象。

  ( 三) 围绕中德文化差异开展专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德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典型话题或者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德语教师可以事先与学生讨论,列出几项备选题目,例如:“中德文化的比较”、“中国人眼中的德国人”、“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中德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行为意识”,等等,[3]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材料等途径,掌握中德两国的文化差异。这项活动的实施不仅要求学生对德国文化、习俗特点、国情等方面进行调查,还要求学生对本国文化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只有在了解本土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客观地对比中德两国文化。这种互动方式是双向的、顺畅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4]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加强德语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其跨文化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只有德语教师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能够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保障跨文化意识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德语教师要不断地深造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走在时代的前端。在日常的德语教学中,不仅要认真钻探德语教材,将书本研究透彻,还要拓展知识,通过网络资源、远程交流、教师专题探讨、开设德语公开课等途径促进自身的发展。除了德语教师自身努力学习之外,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为德语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为教师学习提供多元化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文国琴。 论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1) .
  [2]温盛妮。 德语基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策略[J].工会论坛,2010( 9) .
  [3]李清华,李秋梅。 大学德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甘肃科技,2010( 6) .
  [4]严岩。 试论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J]. 考试周刊,2013( 87) .
  [5]胡蓉洁。 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浅析[J]. 青年文学家,2013( 12)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