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德语论文

德国文化导入的原则与教学实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3 共4664字
摘要

  1 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开设德语专业的高校逐年增多, 德语已成为“小语种中的大语言。 ”随着德语学习者的增多,如何建设和完善高校德语专业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类似其他外语语种,多年来我国德语专业教学一直将打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 课程设置也侧重德语知识如词汇、语法和技能的培养,其中基础德语、口语、听说、阅读、高级德语等德语技能相关课程占绝大比例。 夯实语言基础,熟练应用目标语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过于强调实用技能性的应试教育理念忽视了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以及对人的文化养成功能。 这一倾向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文化精神匮乏,人文知识严重不足。 国内外语界专家和学者发出了“外语专业不能办成语言中心, 外语专业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养”的呼吁。

  事实上“思辨缺席”是包括英语专业的所有外语专业学生的通病。 文化的习得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此外文化作对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都有很大影响。只有建立起对本国和它国文化的客观认识, 才能形成文化自觉。

  2 德国文化的多层次解读

  文化所指范围极广,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 很多学者将文化分为两大类:“一类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科学技术成就等几种反映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即”大写字母的文化“;另一类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相互关系等,即”小写字母的文化“.

  按照广义的文化定义,”文化包括四个内容层面:精神心理层面---涉及精神信仰、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特性及伦理观念;行为层面-涉及生活方式、家庭模式、礼仪准则、交际形式和人际关系等;制度层面---涉及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社会组织和法律典章等;物质层面---涉及服装、饮食、居住、交通、工业技术等物化现象。 “[6]根据目前我国的德语教材,德国文化及文化教学可分为以下层次和类别:

  2.1 德语交际礼仪与德语知识的文化内涵

  德语交际与德语的文化内涵属于文化的第一层次,即物质文化,也可以说是表象文化。 按照交际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是指交际中的语言准确和恰当使用;非言语交际包括肢体语言、穿着等。 德语交际包括吃、穿、住、就医、求学等诸多日常生活场景,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与德国人交往的基本礼仪并分析中德差异。 如点餐时中国人常说的客套话”随便“”Ist mir egal“和德国人的回答”我们这儿可没有随便(这道菜)“Egal gibt es hier nicht”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 就语言知识层面,德语单词和习语的形成多有社会和历史渊源。 比如关于一周七天的名称既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又有日耳曼人的诠释。 周四 Donnerstag 一词来自日耳曼的第二主神---雷神 Donar,而周日 Sonntag 是太阳日。 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化现象的教学, 不仅可摆脱了语言学习中天天与语法和单词打交道的枯燥, 迅速地掌握相关表达, 同时逐渐走进德国,了解中德文化差异,避免社交语用失误,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更高目标。

  2.2 德语国家国情和历史

  在基础德语精读教材中涉及的德语国家概况和习俗只是德语文化中最表象的,最基本的、常识性的东西。 这些文化现象在基础德语教学阶段只是零散地出现,很少能够系统、深入地被探讨和研习。因而笔者建议将德语国家的国情,历史与社会文化等列为更高一层次的文化学习, 以期学生对德语文化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 比如德国的节日圣诞节(Weihnachten)是所有基督教国家的宗教节日, 还有其他一些宗教节日如耶稣升天节(Himmelfahrt),三圣节(Heilige Drei K nige)等。 这些西方的传统节日多数是宗教节日, 我国学生对其来历和传统了解得并不详尽。再如德国的教育,学生除了解德国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基本情况等, 还应该较深入了解德国和中世纪的大学教育和当代欧盟的相关教育政策,如博洛尼亚进程等;如德国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和青年问题; 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以竞争为基础,并结合社会平等的原则发展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德国的联邦制和德国的几大政党,例如基民盟(CDU)、基社盟(CSU)、社民党(SPD)等;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德国史上的着名人物海尔曼、查理大帝、马丁·路德,神圣罗马帝国和德国人的罗马情结等。

  2.3 德国宗教与哲学

  文化的最高层面体现在人的意识层面,即精神文化,其涉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囊括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等,直接影响或塑造了人的思想体系。根植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德国文化与我国文化分属于西方和东方文化, 由宗教和哲学塑造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很多不同。 在历史上德意志民族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密切,自克洛维一世(Chlodwig Ⅰ)皈依基督教后,德意志人民快速地成为基督教的忠实信徒。基督教曾一度起到教化和规范人民行为的作用。 尽管今天基督教的信徒越来越少,但宗教已成为德国文化的基础,并早已浸透到德意志民族的行为和意识中。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塑造了德国人的工作观和职业观和近代德国人的心态。 职业一词在德语中为Beruf,与 Berufung(召唤,使命)同义。 马克思。韦伯认为 “德语的职业一词含有宗教和经济的双重意义, 职业不仅是工作谋生的手段,更包含一种神圣的使命。 工作中不可玩忽职守,因为他不能以随便的态度对待上帝;每个人,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恪尽职守。 ”

  哲学是各学科之本,包含着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 德国是哲学家的国度。 尼采、康德、马克思这些哲学家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哲学带动了德国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比如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开辟了哲学解释自然现象之路, 而康德提出的潮汐假说和星云假说对当时的科学思想有直接的启蒙作用。 了解德国的哲学体系,才会不拘于文化的表象,才会理解德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和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在欧洲的所有民族当中,德意志民族是做事情最彻底、最内在,因而也是最耽于沉思与瞎想的民族。 ”了解德国的宗教和宗教改革,德国的哲学和历史,我们才能够理解德国人的多重性格。

  3 德国文化导入的原则与教学实践

  3.1 文化导入的原则

  德语教学的过程也是文化导入的过程。 鉴于学生课时和学习时间有限,笔者认为文化教学应以德语相关知识为基础,即在德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适当适时导入德国文化。 根据文化的特点,文化导入过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 广泛性原则

  文化现象包罗万象。文化素材可以就地取材。任何一个文化片段都有可能成为文化导入的材料。一个单词或常用表达、一个句子到一篇课文,德国人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到一件事情的处理方法都有其文化根源。 因而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选用部分素材。 做到形象、有目的地导入文化,同时切忌文化内容导入过多、过散;课堂教学以德语为重;重视文化教学又不刻意为之。

  3.1.2 代表性原则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文化导入的时间过多会影响语言教学,造成主次不分。因而文化取材和教学又不可过多过杂。文化导入的目的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 正确得体地利用交际并对德语国家的文化比较了解。同时要与德语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尤其是德语初级阶段,文化的引入要围绕着德语教学,同时文化素材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导入的德国文化应为德国的主流文化,最好具有积极意义。

  3.1.3 循序渐进原则

  德语教学过程的文化导入也应遵循文化的多层面, 并考虑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可从文化现象入手,基于精读教材,在德语原文的学习中就某个单词、习语、句子和语法现象和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德国文化,并解释其文化渊源,并指导学生就课文相关主题进行跨文化学习。 经过一至二年的基础德语学习,学生能够较流利和得体利用德语表达和沟通。文化现象相关的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习得并不困难, 但要真正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却是极为困难的。 经过了文化现象阶段的教学后,文化教学的内容可以围绕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展开,适度地指导学生了解德国及欧洲的历史、宗教和哲学。

  3.2 文化导入的方法

  3.2.1 讲解法

  德语专业所选用的教材充分考虑了文化因素,如《当代大学德 语 》(Stuidenweg Deutsch),《文 化 视 窗---高 级 德 语 教 程 》(Kulturfenster), 这些德语专业精读教材都注入了 “文化和跨文化理念”. 在德语知识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介绍讲解相关文化、习惯与社会习俗等现象。 对于初学者在讲解“Sie”和“du”即尊称的用法时,可通过称呼向学生介绍德国人的礼貌和“内”、“外”的距离感,与德国人交往时不要询问体重、年龄、收入等私人问题。在讲第二虚拟式的时候, 借助课文向学生介绍德国人的礼貌表达,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德语。

  3.2.2 对比法

  文化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分析的过程。 文化教学可以采用对比法来来使学生认识到中德文化的异同。比如动物,猪在德文中不仅仅是邋遢的代名词 (Schweinerei), 还有幸运的含义(Schwein haben),为新婚夫妇送去一对幸运猪是不错的礼物。 而龙在德语和汉语中含义迥然不同。 中国的龙是宏大、气势磅礴、威武英勇的化身,龙腾虎跃,龙争虎斗,生龙活虎这些成语我们耳熟能详。 德国的龙(Drache)长相怪异,体型似巨形蜥蜴,长着翅膀,还能喷火,是鬼怪和邪恶的化身。 再如数字,汉语是好事成双,德文是好事成三(Alle guten Dinge sind drei.)。

  3.2.3 归纳分析法

  用归纳分析法是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 是对文化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分析找出文化内涵或文化历史渊源。比如常说日耳曼民族是文化民族,拥有歌德、康德、黑格尔、贝多芬等众多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同时德国又是个野蛮的民族,实行军事扩张、种族主义。如果不从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地理和宗教、哲学思想上加以分析,会很难理解这些看似悖论的现象。

  4 结语

  文化习得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德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和文化相关课程来实现。“语言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而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规则的了解,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 文化教学不是独立的专业课程。 它只是语言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可利用好教材,找出与德语教学相关的文化现象如日常生活交往的习惯和礼仪、社会习俗、德语词语、习语和谚语的文化内涵、和课文涉及的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如思维方式的差异等。在课堂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通过视听说的多感官刺激,使学生快速地掌握德语并体会文化,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文化习得的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识课。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哲学和历史等领域课程来完成。 第三种可采用的方法是学生在社团或者德语角的活动中习得文化。 比如举行经典诵读活动、文化讲座、文化精品选读、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加入活动,自主习得文化。

  文化是从现象到价值体系的复杂集合体。 文化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就能全部完成。学生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对德国文化怀着好奇心不断地去探索、思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黄 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 ---再 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2]黄岑。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素质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 ,2011(2)。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 再 谈思辨缺席[J].外 语界,2010(1)。

  [4]萧 俊明。文 化的误读 ---泰勒文化概念和文化科学的重新解读[J].国外社会科学,20102(3)。

  [5]李 冠男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1(1)。

  [6]王志强。欧洲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及文化理论发展[J].德国研究,2005(1)。

  [7]李伯杰。德国文化史[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88.

  [8]赵厚宪,赵霞。论文化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2002(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