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德语论文

“德语阅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来源:国际公关 作者:侯沛沛
发布于:2020-09-23 共3807字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下的德语教学在传授外语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德”,即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本文以“德语阅读”课程为例,阐述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反思了教学中思政教育的不足,从而对“德语阅读”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德语教学; 改进措施;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国家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外语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桥梁,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才”,“德”的培养更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新方向,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的提出为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思路,随即也带了全新的挑战。怎样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也成为了所有外语教学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

  一、“德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认知偏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抱着“语言工具论”的心态,学习存在功利性。提高学习者对外语价值的认识是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动机的重要一步。对于德语学习者来讲,德语可以看成是一个目标。目标任务的价值越大,它给予个体的激励值越大。[2]部分德语学习者对于德语的价值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如考试及格、取得过级证书或者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对于“德语阅读”这门课程,学生只关注到阅读篇章的表面含义,忽略了阅读篇章所承载深厚德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德语国家的先进技术、德国的工匠精神及跨文化交际等内容。

  对于教师而言,学习动机的功利性导致了教师教学的功利性。课堂教学的主体仍是教师,部分教师仅停留在对教材上基础知识的讲解,课堂延展内容较少,教学的目标仅为学生成绩的提高。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敏感,或者认为学生的德育与课堂教学关联性不大,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教学过程缺乏育人设计,课程与思政二者割裂,教学的情感塑造功能形同虚设;或者进行教学与思政的强行融合,进行生搬硬套,对学生进行强行地说教式“思政”,从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德语阅读”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开展课程思政,首先教师应该德才兼备,不断提高自我素养

  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树立起“育人”的思想,要认识到思政教育非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而是全体教师之责任。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做到与思政工作人员全员育人。在学校层面来看,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要争做“四有好教师”,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专业教师要同时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渠道的线上讲座和培训,组织教师收听收看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教学设计方面的讲座,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从而深化外语专业以及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德语阅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二)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分层次、有系统地融入思政元素

  德语阅读是德语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文章体裁、风格及相应的阅读方法;较熟练地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培养较强的文章分就析归纳能力;较全面的了解德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增加德语国家背景知识,増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精读课不同,德语阅读属于泛读课,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能采取逐字逐句的讲授方法,不能局限于与对文章的语法讲解和翻译,而是要学生注重德语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精神,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提供引导。因此,德语阅读课程可以说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综合素质课程。德语阅读课程的主题从贴近青年人日常生活的个体问题过渡到德语国家的社会问题,从童年经历、成长烦恼到环境保护、战争与和平。由于阅读文章的篇幅以及题裁原因,教师可以将阅读课程按照以下六个步骤来进行。

  课前预习阶段:根据文章题裁设置不同的预习要求。对于文学作品的文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信息,分析不同时代文学作品承载的文化使命,尝试引导学生审视文章深层次上的文化内涵。同时要求学生列举我国同时代的作家或者相似题裁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课堂上分组对预习内容进行专题汇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思维习惯。

  学生报告阶段:此阶段由学生陈述为主,教师提问为辅。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可要求学生以“我最想推荐的一本书”或“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为题作课堂报告,报告包括内容简介、推荐原因及提问环节。内容简介部分学生陈述为主,影视片段为辅。在完成陈述之后的提问环节包含两方面,一方面作报告的同学就其所讲述的内容向其他聆听者进行提问,另一方面教师对作报告者所陈述的内容进行提问。在此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性就报告里体现出来的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内容展开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中的深层含义,挖掘作品中的真善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审视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课堂讲解阶段:此阶段教师首先对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在对文章进行分析总结及传授阅读技巧的同时,教师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能对不同的主题进行跨文化思辨,使其辩证看待传统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外意识形态,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如在“孩子与家庭”单元,学生在了解德国的家庭模式的同时,跟中国的家庭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形成跨文化思维,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谐发展。此外,教师可以节选一些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时事热点新闻相关的阅读素材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讲解,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一带一路”等内容相结合。如教师可以选取德国媒体对中国热点问题的实时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与德国不同意识形态下媒体的符号功能,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和政治立场,在阅读中能够理性思考、去伪存真,明辨是非。教师也可以选取“中德领导人新年讲话”作为阅读资料,一方面可以丰富阅读课思政教育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德语专业术语的同时,逐渐接触和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

  课堂讨论阶段:针对不同的主题,教师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设置问题,引导课堂讨论。如在“人类与动物”章节,提出“人类怎样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问题;“老年生活”章节,提出“如果你步入老年,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的问题;如在“友情与爱情”章节,提出“你的择偶观是什么?怎样权衡友情和爱情的关系?”的问题。教师的问题设置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使阅读课形成一种研讨性,批判性的的立体阅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研讨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通过此环节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后补充阶段:由于课堂时间及课堂阅读素材的限制,教师很难在每节课都能找到合适的契机融合思政教育,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设置不同形式的阅读任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我国本土的公众号如人民网德语视界、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CRI德语、德语世界等以及德国的主流媒体平台,选择合适的文章作为课后的阅读材料,使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课成为一种辐射性的课程。可以设置“中德经典文化诵读”、“名人着作”、“经典诗歌”、“演讲访谈”等版块主题,鼓励学生用德语讲好中国故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故事,鼓励学生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和词组,在课堂上分享。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课堂活动阶段: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课后补充阶段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举办各种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融入思政元素。如可以举办写作、翻译、朗诵、配音、演讲、国情知识等比赛,设置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不同的模板,不同的模块素材可以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语言水平,同时注重素材的时效性,选取合适的双语素材,在比赛中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结语

  外语学科中课程思政作为今后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挑战,课程思政与专业类课程的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专业课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责任,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素养,“将思政教育内容引入外语技能课堂,语言技能训练依托思想政治文化内容”[3],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而德语阅读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容易与思政教育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课程中涉及的人文教育、跨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中西文化对比等都是非常好的育人契合点,其内容学习往往可以促使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进一步拥有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04).
  [3]常俊跃,于如航.外语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外语与翻译,2017(4).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原文出处:侯沛沛.“德语阅读”课程思政探析[J].国际公关,2020(10):30-3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