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经济管理学论文

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25 共76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邓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异同探究
【导言】毛泽东与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导言
【第一章】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理论
【第二章】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形成之比较
【3.1.1 - 3.1.3】毛泽东、邓小平产业结构管理的不同思想
【3.1.4 3.1.5】毛泽东、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不同思路
【3.2】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第四章】毛、邓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指导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建国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2)邓小平国民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邓小平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首先,倡导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梯度发展战略。这主要基于东部沿海地区独具地理、人文、经济、技术等优势,有较好的对外开放条件的考虑。1980年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 个经济特区,后又加上海南,对特区实行特殊的政策,采取灵活措施,实现特区经济的优先发展;1984 年 5 月,中央正式决定开放上海、广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它们的自主权;1985 年 2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1987年海南设省;1988 年 3 月,把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在内的沿海 140 个市县划为沿海开放区;1990 年又作出开发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这样就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种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由外向内,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渐次发展的战略布局,体现了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思想。这不仅加快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内地区域经济的开放和发展。

  其次,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共同富裕"的构想。早在 1978 年 12 月,邓小平就提出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并把它看作是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第一个"大政策"."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依据"部分先富"的战略构想,邓小平把先富地区选在了东部沿海地区。邓小平在强调"部分先富"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先富帮助后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不会导致两级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允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解决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收入差距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缴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最后,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这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核心。在允许部分地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上,邓小平同志于 1988 年适时地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同年 10 月 5 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又对"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在实现第二个大局的时机问题上,邓小平同志还作了明确的指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总的来讲,在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六五"、"七五"两个计划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扩大,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促进了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但在经济增长速度上,东部大大高于西部,地区差距扩大;外资在地区间的分布差距非常悬殊,这也说明了东、西部对外开放程度上有了很大差距;利益机制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向经济基础好、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化程度高、经济效率好的东部沿海地区流动;梯度推移受到了市场机制的自发阻止;在改革过程中,国家向地方放权让利,在区域管理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强化了区域的责、权、利,加强了区域追求自身经济的动机和意识,各地区在自身意识和地区意识的驱动下,加上中央宏观调控体制的健全,使得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投资的力度减缓,没有实现非均衡发展战略所预期的"以东带西"的目标。

  5.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不同侧重。

  要实现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管理任务,还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和综合平衡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两种宏观经济管理方法。

  首先,对经济管理活动都要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并且经常变化,达到一定界就会引起质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运用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数量关系,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必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工作,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大量第-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找出事物内部各要素的内在运动规律,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在建国初期许多经济建设的关键决策时刻,毛泽东总是亲自调查研究、搜集、整理和分析问题,在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中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构成、比例关系,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会经常出现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所以,毛泽东提出了综合平衡法。综合平衡法是从国民经济总体出发,对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到全局性的重要比例进行全面的宏观平衡的方法。但这种平衡只是矛盾的暂时相对统一,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平衡就可能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了,平衡就变为不平衡。"在客观上将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人们时常经过国家计划去调节。"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平衡,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经常出现的不平衡中能够有计划地发展。为了搞好综合平衡,毛泽东提出,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作计划,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都要瞻前顾后、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把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建立在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的基础上,既考虑长期计划的需要,又要重视短期计划的需要,使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彼此衔接,协调一致,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协调发展。

  (2)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针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过度集中,管理方式和手段主要靠实物分配、资金分配、指标分解和行政隶属关系维持,习惯于行政手段推进经济运行,长期忽视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不仅管死了企业,而且也造成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失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各级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所有事情"统统拿到党政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谁也没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又生疏的事情"."过去我们是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必须改变以往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

  首先,计划和市场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邓小平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并肯定:"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把这个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国家计划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1985 邓小平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7年他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1989 年,邓小平重申:"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个不能改。"1990 年,邓小平又一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得要。"经过多年的深入探索和系统思考,1992 年初,他在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其次,从过去单一的计划调控转向运用多种政策手段的综合调控,从直接调控转向以间接手段为主的调控,强调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早在 1978 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应该排除行政干扰".

  在价格改革方面,邓小平一直把价格改革视为我国经济生活,特别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件大事。1985 年 7 月,邓小平就指出:"物价改革是个很大的难关,但这个关非过不可。不过这个关,就得不到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改革物价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

  "真正建立秩序,不理顺价格不行。价格没有理顺,就谈不上经济改革的真正成功".

  根据邓小平对价格改革的指示,我国加快了价格改革的步伐。改变了我国原有价格体制中价格由政府价格管理机关直接决定,价格不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供求关系的变化的重要弊端,逐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价格形成并存,以市场调节价格为主要形式的价格机制格局。除少数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价格继续由国家控制之外,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打破了长期以来集中的、僵化的价格管理体系,并初步建立健全了价格水平的监测和调控体系,以及某些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等。

  邓小平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邓小平认为一是要"坚持量入为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二是要在财政收支上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建立严格的财政预算制度".在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上,邓小平指出:"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基建规模特别是非生产性建设规模不能过大,有些开支不能完全由中央承担,中央的收入少了,中央对开支也不能包得那么多,要把地方上和社会上的钱转一部分用于基础建设".

  中央政府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全局性的项目建设和承担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任务。邓小平关于我国财政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指明了方向。

  在金融政策的运用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方面,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银行仅仅是国家存放货币的金库,执行的仅仅是"国家出纳"的简单职能。

  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很不相适应。邓小平强调"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通过改革,"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使其充分发挥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功能。"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健全的金融系统。通过改革,为我国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提供了完善的金融基础和强有力的调控手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不能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这一点对于我国尤为重要。邓小平说过:"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没有法制不行","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只有依法调控经济,才能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指出:"我们的法律是太少了,成百个法律总要有的,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制定各种必要的法规。他在讲到为了把经济搞活,发挥地方、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时,又明确指出"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提出了必须用法律来规范各经济利益主体的行为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同时邓小平强调利用法律手段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以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顺利实现现代化。他认为,法制建设不抓,将影响整个经济。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经济立法,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为此,就必须在总结经验,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各种经济法规,把经济领域中的各种关系、权利、义务、职权、职责,明确规定清楚,有计划地把人们的行为引导到符合或比较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轨道上来。

  行政手段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邓小平指出:"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没有这一点,"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各顾各,相互打架,互相拆台,统一不起来".

  但是行政手段易于把行政机关的办事方法照搬到经济生活中,造成经济分割和经济封锁,不利于调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应适当运用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直接调控,如对生产、建设、进出口等实行某些许可证制度,对某些特殊产品实行专卖,对物价实行临时限价措施等等。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手段的运用应当保持在必要的范围内,而且政府在对行政手段的运用上,应按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而不是由政府部门随意使用。

  (二)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透过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形成、内容,可清楚地看出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继承了毛泽东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合理的正确的部分,纠正毛泽东所犯的错误,并随着实践的变化发展,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也就是说,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是对毛泽东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继承、纠正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要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好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首先,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产生的思想基础。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考察的理论思维都是以实事求是为基本方法的,即是以实事求是作为他们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我国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开拓性的探索,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毛泽东针对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开始摸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提出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原则和设想。针对苏联模式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他指出要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给地方更多的权力和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从一个农业大国的实际出发,他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要以农轻重为序的产业结构,"两步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等。这些设想尽管不够完善,但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强烈愿望和努力。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说明了他与毛泽东一样,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针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提出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思想;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邓小平提出的重点战略和"先富""后富",两个大局思想;加快经济发展的台阶式发展战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转变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等等。

  其次,毛泽东提出的正确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在实践中有的并没有付诸实施,有的后来又否定了,但并不减弱他的思想光辉。毛泽东未尽实践的正确思想,成了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渊源。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不少内容可以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找到一定的理论渊源。邓小平并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都提出要改革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毛泽东着手从下放权力入手进行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续毛泽东提出的改革任务,发展了毛泽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理论见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管理体制;在中央与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上,要正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权限,实行政企合理分工;在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关系上,要让企业有相对独立性和必要的自主权,等等。邓小平把毛泽东当年的想法和办法具体化了、深化了,为我国设计了改革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案和步骤。

  在社会经济结构管理方面,毛泽东提出并全面论证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正确处理重、轻和农的发展关系。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邓小平从农业集体化的组织形式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道路,即完善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两方面,通过十几年的改革实践逐步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集中体现就是,邓小平提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农业和工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思想。在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上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制度。

  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两者都强调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基本的战略目标都是要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表现出"赶超"特色。毛泽东提出了分"两步走"的设想。邓小平秉承了毛泽东"有步骤、分阶段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思想,以完成毛泽东"两步走"中第二步未竟目标为起点,提出了更加具体而符合实际的以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为目标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与战略重点相关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毛泽东提出了逐步建立相对平衡合理的工业区域布局与国民经济体系以及国民经济超高速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主张走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道路。

  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方面,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手段,从计划调控转向运用多种政策手段的综合调控,强调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总之,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系列思想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