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比较语言学论文

法语时态和汉语时态的差异比较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18 共4100字
论文摘要

  关于时态的定义,在语言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时态表示动词的不同形态;时态体现客观时间;时态反映主观时间; 时态代表经验主体对事件的经历关系……但总的来说,时态是关于时间的语言表达方式。 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时间具有客观性和唯一性,然而不同语言的时态却是各各不同, 比如在法语时态和汉语时态之间就存在着巨大差异。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就说,时间会说话,并且带有各国不同的口音。

  文化语言学的基本观点认为,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文化语言学就是要通过研究把蕴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挖掘出来。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

  因此,我们认为在时态的背后也是有东西的,这就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关于时间的认识和理解方式。 要深入理解法语时态和汉语时态的差异,就有必要追溯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文化差异。

  一、法语的时态

  法语的时态是用来指明事件发生的时间的。 在法语中,时态是由动词来表现的,时态的不同,动词的形式就不同,这就是“动词变位”。 时态和动词变位有着严苛、复杂的规则,讲述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则来讲述事件。 我们以描述 “下雨”为例,来说明法语中时态的运用。

  简单过去时用来指出一个远离现在的、遥远的过去的时间:Il plut. (在很久以前,下过雨。 )复合过去时表现的时间位于一般的、较远一些的过去:Ila plu.(下过雨了。 )最近过去时所指的时间是很近的过去:Il vient de pleu-voir. (刚刚下过雨。 )现在时表达的即是此刻、现在:Il pleut.(正在下雨。 )最近将来时指很近的未来:Il va pleuvoir.(马上要下雨了。 )简单将来时所指的时间是一般的、 稍远的未来:Il pleu-vra.(将会下雨。 )上述时态可以被分为三大类:过去的时态、现在的时态和将来的时态。 三类时态分别代表了时间的三个阶段:过去的时间,现在的时间和将来的时间。 过去是曾经存在、但已经消失的时间;现在即此刻,是正在发生的时间;将来是将要来到、但尚未发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运动,将来由远及近,不断逼近,成为现在;而现在转瞬即逝,很快变为过去;过去不断累积,渐渐远去,最终形成悠久、遥远的历史。 在法语中,时间就这样被细致分割为较远的将来、很近的将来、现在、很近的过去、较远的过去和遥远的过去。 这时间的运动显示出一种方向性:由过去经由现在,奔向将来,这一方向是不可逆的。

  二、汉语的时态

  和法语不同, 汉语的时态不以动词的形式变化来表现,而是在动词的前后附加和时间相关的副词、助词来表达,如:

  “着”、“在”、“正在”、“过”、“了”、“要”、“将要”、“会”……。 同样以“下雨”为例,只借助副词或助词,汉语的时态是这样的:

  下雨发生在过去,并且已经结束:“雨下过了。”或“下过雨了。 ”

  下雨持续至现在,此刻在下雨:“下着雨。”或“在下雨。”或“正在下雨。 ”

  雨还没有下,但人们已经预感、预测到会下雨:“会下雨。”

  或“要下雨。 ”或“将要下雨。 ”

  我们看到,“下雨”这一动词在各种时态中都不改变形式,过去下雨,现在下雨和将来下雨的差别只在于副词或助词的不同。 不但虚词的位置在动词的前后不一,而且虚词的选用也不是唯一的,在表现同一时间时,往往有不止一个虚词可供选择。 如果不进一步使用“很久以前”、“以前”、“刚才”、“现在”、“很快”、“一会儿”、“很久以后”等时间状语,汉语的时态只有三种: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 如此看来,汉语的时间区划比法语要粗犷、简洁得多:过去就是过去,不必分割为近的、较远的或更远的过去;将来就是将来,不用区分是近的将来还是远的将来。

  但与其说汉语的时态是在体现“时”,不如说汉语的时态更着重于“体”的表现:“要”、“将要”、“会”表现事件的酝酿阶段,将要发生而未发生; “着”、“在”、“正在”是事件的持续阶段,事件正在进行过程当中;“过”、“了”则代表事件的完成阶段,事件已经结束,以记忆的方式留存。当汉语中说“下着雨。”

  “在下雨。 ”或“正在下雨。 ”并不一定表示动作发生在此刻,它只强调“下雨”这一动作正在进行、正在持续,而这一进行或持续本身可以位于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任一时间阶段中。 比如,根据搭配时间状语的不同,人们可以说:“昨天那时候正在下雨。 ”“现在下着雨。 ”“明天你来的时候可能还在下雨。 ”

  同样, “过”和“了”并非严格对应过去的时间,而仅指事件已经结束;“要”、“将要”和“会”也不严格对应将来的时间,只说明事件尚未开始,正在酝酿之中。

  因此,汉语的时态并不着意区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它更强调事件发展的时间进程:酝酿、持续和完成。 如果说法语的时态是为了指明事件在时间中的位置,汉语的时态则是重点表现时间在事件中的进展和流逝。 与法语中呈线形运动的时间不同,在汉语中,时间在事件中呈环状流动。 在汉语中,时间运动的轨迹是环形的,从酝酿、持续到完成,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三、法语是线形时间观,而汉语是环形时间观

  比较法语的时态和汉语的时态, 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时间的运动是二者所共同承认的,而不同之处则在于时间运动方式的不同:法语认为时间是线形的,可分割的,单向运动,指向一个明确的未来。 而汉语中的时间则是环形的,从酝酿到持续到完成,时间在事件中循环推移,周而复始,以至无穷。

  法语的线形时间观和汉语的环形时间观之分也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我国着名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关世杰曾说:“我们可以把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区分为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的时间观念。 ” 一般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时间观念属于环形时间观念,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则属于线形时间观念。

  这与我们对比分析法语时态和汉语时态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

  文化语言学认为,作为语言规则而存在的时态和语言本身一样,既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样式,它反映出一个民族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 一种时态所反映的时间观是一个民族世界观的一部分。 我们既可以通过分析时态去了解文化,也能够在文化中找到时态之所以形成的原因。

  四、法语时态的文化背景
  
  纵观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史、文字史,就是一部基督教在法国的发展史。 基督教的时间观结构了整个法国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塑造了法语时态。

  在基督教所塑造的人类史和文明史中,惟有耶稣基督的诞生是最为伟大的事件,它提供了一个时间原点,时间因此获得了方向,过去成为这一事件的准备,未来成为这一事件的绵延与展开。 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以耶稣出生为纪年的开始。 这一年之前的时间,被称为公元前某年;这一年之后的时间,统一被冠以公元某年的说法。

  法国人的历书更是散发着浓浓的宗教的味道。 种种与耶稣有关的事件都被记录在历书中, 为人们年复一年地纪念和庆祝。 在今天,在法国的日历中的 10 个法定节日中,其中有 5个都与基督教有关:复活节、圣灵升天节、圣母升天节、万圣节和圣诞节。 因此,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尔夫说,日历讲的是“基督的”语言。同时,人们也以神创天地的工作节奏来作为自己的作息标准,每工作六天,便在第七日休息,到教堂作礼拜。

  从有罪的过去,经由修行的现世,抵达永恒的未来,这是基督教为人类指出的救赎之道。 世界万物和人类自身都是神所创的,而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而被逐出伊甸园。 因此,人类世代都背负着原罪,要得到救赎,只有靠耶稣基督,等待末日审判和新天新地的来临。 到时候,罪人在地狱经历无穷无尽的苦痛,而一人获得救赎,与神同在,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

  五、汉语时态的文化背景

  汉语的传统文化是以《周易》为核心,以儒、道、释三家文化交融为主体的。 《周易》提出的阴阳、五行观念,建构了一种整体性的、高度抽象的思维框架。 这种思维的特点就是阴阳消长、五行相生,矛盾双方辩证统一,促进事物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基本特点就是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儒家的时间观是循环时间观。 “元亨利贞”本是《周易·乾卦》的卦辞,原无哲学涵义,儒家却将其解为万物从生长到成熟的四个阶段,“物生为元,长为亨,成而未全为利,成熟为贞。 ”四阶段周而复始,被称为“贞下起元”。

  道家思想与《周易》一脉相传,它认为,时间是运动不止,循环不已的。 《道德经》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因为事物内部矛盾因素的此消彼长,推动事物在循环中发展,这就是道。 万物因道而生生不息,变化不止,整个世界在循环中前进。

  在佛教中,时间也是周而复始、无端无尽的。 佛教认为,人有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合称“三世”。 人的生命时间在三世之间流转,不因生死而终结。 只要还未参悟十二因缘,人就会在六道之间轮回不止,不断地经历生死,受尽苦楚、绵延不绝。 除非通过修行从而脱离六道轮回,离苦得乐,取得正果,这时生命进入一种不生不死的境界,佛教称“彼岸”。

  综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提出了一种基本的时间循环观,在此基础上,儒家、道家和佛教也都持时间循环观。 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汉语,自然也认为是时间是循环的,并表现在时态上。

  六、结论

  时态是直观而具体的,而形成时态的文化背景则是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它宏大、抽象、无形无象、无边无际。 但是必须在了解整体文化, 了解文化对于时间的整体看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深刻、全面地理解时态本身。 正是基于这一文化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我们看到,法语繁复细致的时态将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呈线形排列:将要发生的事件、即将发生的事件、正在发生的事件、刚刚结束的事件、结束了的事件,结束了很久的事件……细致、严谨、有条不紊,正是基督教文化时间观的忠实体现;而汉语时态关注的重点从时间本身的运动转移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酝酿、持续和结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汉语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表达。

  [参 考文献]

  [1] 〔美〕爱德华﹒霍尔着 ,何道宽译. 无 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137.
  [2] 苏新春. 文化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P15.
  [3] 关世杰.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p289.
  [4] 〔法 〕阿 兰·克鲁瓦 ,让·凯尼亚着 , 傅绍梅 , 钱林森译.法 国文化史 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35.
  [5]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哲学 》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p112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