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比较语言学论文

从空间认知角度探讨汉日方位词“上”的用法区别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06 共4755字
论文摘要

  方位词是人类认知中极为重要的空间概念,也是人类认知世界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汉语日语的语言表达中,方位词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其语言功能不容忽视。从结构上看,汉语和日语的方位词系列非常接近,却仍有许多细微差别,值得学习者和指导者注意。
  然而,从先行研究资料来看,最有代表性的有:
  陈红从句法学角度,比较了中日“上”的用法区别,指出日语多使用助词( 如,に、で、を、中など) 来表述汉语中的“上”的语义; 王宇新从基点性质、承载物的状态及二者关系出发,王晚明从字义角度,赵银平从语义及句法学角度出发,分别比较了汉语日语方位词“上”的用法。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将汉语日语方位词“上”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其中相关概念、理论较为复杂,而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方位词的学习都是在初级阶段进行的,所以,用这些理论指导教学或学习,显然是有困难的。所以,笔者欲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空间认知角度进一步探讨汉语日语方位词“上”的用法区别。
  诚然,“上”一词除了表示具体的方位外,还有动词、副词用法以及很多抽象的含义,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名词中表示具体方位的意项,从空间认知角度进行逐一分析,举实例对比验证。

  1 汉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

  关于汉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国内外有较多的先行研究,其中,缑瑞隆最有洞察力,他用是否附着的标准将“上”区分为“上”和“上方”两个概念,并将前者,即“上”的原型语义规则定义如下。
  如果: ( 1) 有一个平( 曲) 面①A 和一个物体B;且: ( 2) 平( 曲) 面 A 足以承受或固定物体 B;并: ( 3) 物体 B 与平( 曲) 面接触并附着于平( 曲) 面 A;则表述为: ( 4) ( 物体 B) 在平( 曲) 面 A 上。
  该定义事实上完善了关于英国孩子对空间关系认知的研究成果,强调汉语中“上”的语义构成,更有“附着”的要素。缑瑞隆还用图示的方式直观阐述了“上”的空间认知变化,如下图 1。
  论文摘要
  在缑瑞隆看来“上 A”“上 B”“上 C”表示的物体与平面的相对空间关系都一样,不同的是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看作是由“上 A”开始向“上 C”逐渐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心理学中所谓的“意象加工过程”。“上 B”是“上 A”在心理上旋转 90°造成的,“上 C”是“上 A”旋转 180°造成的。
  笔者认为,“上”的空间认知变化路径,除缑氏指出的“意象加工过程”变化之外,还有一条受重力影响发生的空间认知变化路线。将图 1 稍作修改,对比如下图 2。由上 A 到上 E 的过程,即就是以重力作用为影响的,目的物从上方接近、接触、附着到参照物,并嵌入、脱离到参照物下方的过程。
  论文摘要
  该定义反映出了汉族人独特的心理意象加工过程,即,以“施加有重力”为恒定不变的抽象因素。
  综上所述,汉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可以总结为: ( 1) 上方; ( 2) 表面附着或嵌入。

  2 日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

  关于日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笔者主要通过引用日本学者梅本孝的观点来说明。梅本孝在论述日语中“上”、“下”的隐喻机制时认为,关于“上下”表现的成立必须要依存两种中心,一是以眼睛( 身体) 为中心,一是以重力环境为中心。其中以眼睛( 身体) 依存为中心的机制,主要为换喻,由于眼睛长在人体相对上方,接近眼睛表现为“上”。眼睛可换喻成身体,再放大可换喻成身体存在的房屋,甚至换喻为人口集中的都市,例如到京城为“上京”等。而以重力环境依存为中心的机制,主要是隐喻。如将水的发生源隐喻成为中心参照,离水源近的为上游,反之为下游。其以眼睛( 身体) 依存为中心机制的观点用图 3 表示如下( 笔者所绘制) 。
论文摘要
 
  依次对应举例如下:
  ( 1) “上半身( じょうはんしん) ”一词,指人的上半身。
  “上部( じょうぶ) ”一词,指物体的上部分。
  ( 2) 山の上に一抹の白云が浮かぶ。“山の上”指山的“上方”。
  ( 3) “上着( うはぎ) ”一词,表示外衣。当人穿衣服时,紧贴身体方向以及靠近身体方向为“下”,远离身体方向为“上”。同样,“上纸( うはがみ) ”
  一词,意为包装纸,也是与参照物( 内部物品) 上下位置关系的绝佳表现。
  “机の上に本があります。”“山の上”指桌子的上表面。
  综上所述,日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可以总结为: ( 1) 某物上部; ( 2) 上方; ( 3) 身体外表面、物体外表面或上表面。

  3 汉日方位词“上”的用法比较

  从对第一、二章的汉语日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分析可以看出,汉语方位词“上”所指示的范围要远远大于日语的“上”字。在上文我们也已经知道“上 A - E”基本囊括了汉语中的所有情况,那么接下来以汉语的“上 A - E”为基准,进行汉日例句①比较分析。

  3. 1 “上 A( 上方) ”

  关于“上 A”,汉日是完全对称的。无论是学习汉语的日本人,还是学习日语的中国人,都比较容易把握这种用法,一般很少出现误用的情况。
  例 1 竞新,你去瞧瞧我那书橱顶上的瓦面,到底漏的怎么样。( 《霜叶红似二月花》971) / 竞新、おまえはわしの书棚の上を见てきてくれ。雨漏りがするのでな。
  例 2 行手の左手に当って、一ばん远い山の上に一抹の白云が浮かび、その云の遥か向うに白い落下伞が一つ见えた。( 《黒い雨》326) /在前方的左边,最远的山上浮着一抹白云,在那白云深处的天空里,看到有一个白色降落伞。

  3. 2 “上 B、上 B’”( 上表面接触、附着)

  关于“上 B、上 B’”,汉日语并非完全对称,现分情况讨论。
  ( 1) “上 B、上 B’”对称的情况,例 3 桌子上杂乱地放着教科书和文具。
  ( 《霜叶红似二月花》763) / テーブルの上には教科书や文房具が投げ出してあった。
  例 4 丑松はただ同じことを同じように缲返しながら、山の上を歩き廻った。( 《破戒》1043) /丑松老在反复考虑这件事,不断在山坡上徘徊。
  ( 2) “上 B、上 B’”不对称的情况。笔者通过“汉日对译语料库”进行检索,发现: 日语中在表达“上 B、上 B’”时,不用“の上”的情况很多,试举例:
  例 5 脏头土脸的三梆子猛地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脏乎乎的手,气哼哼地对那个孩子吼着: “小金来,你喜的啥? 再笑,看我揍你不?”( 《轮椅上的梦》2554) /だらけの三■子はパッと地面から飞び起き? 汚れた両手をバチンと叩いて相棒をどなりつけた?? 小金来? 何がうれしい? なぐられても知らんぞ! ?
  例 6 彼は( 略) 杳子を地面から抱き起こしながら、杳子の立ってている踏み板を见やった。/ 他( 略) 从地上将杳子抱起来,看了一眼杳子站过的踏板。( 杳子②)例 7 坐在椅子上。/ 椅子に座る。
  例 8 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 《关于女人》329) / 本棚には本がぎっしり诘まっていた。
  例 5、例 6 的日语表达似乎遵循以下规则: 当以人体所存在的地板或地面等平面为起点时,不能使用“の上”。笔者检索了日本现代书面语语料库“少纳言”和汉日对译语料库,都没有发现例外,可以说该规则对于上述现象的理解有积极参考作用。
  对于例 7、例 8 的现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如丸尾诚、段继绪等把名词属性划分为“モノ”( 物) 或“トコロ”( 场所) 等,以此判断后续“の上”的标准。王宇新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以方位关系的“基点”与“承载物”为基轴,用语义学和句法学方法分析“基点”性质、“承载物”状态及二者关系。笔者欲引入一个原属于生态心理学范畴的概念: 能供性理论,据菅井三実对美国知觉心理学家 Gibson 关于“环境与感知者的关系生产出的信息”理论的介绍,人在看某物的时候,不是仅仅着眼于对象本身的某些特征,如长度或硬度等,更着眼于以身体为基础的“行为的可能性”,考察这种可能性的提供与否的理论,就是“能供性”理论。
  具体到语言表达当中,根据行为可能性是否被提供产生格标记变化,具体地说“椅子”是为“座る”这一行为提供可能性而生产的,所以,例 7 要表达“坐在椅子上”就不需要再提供方位词帮忙,即无标; 但倘若要表达“站在椅子上”,因“椅子”不为“立つ”的行为提供可能性,故就不能简单地采取无标的形式,而必须借助方位词“の上”的帮助。同理,例 8中,“本棚”是为“本を置く”提供可能性而生产的,所以,要表达给书架上放书,就不需要方位词帮助,即无标; 反之,要表达给书架上放书以外的其他东西,如花瓶等,因“本棚”不为“花瓶を置く”行为提供可能,所以要借助“の上”才能成立。

  3. 3 “上 C’( 上表面嵌入) ”

  该用法存在于汉语中,日语中无此用法。
  例 9 如今那个写着“高大泉七亩”的木牌子,还在地头上插着。( 《金光大道》1363) /「高大泉七ムー」と书かれた木札がいまでも畔にさしてある。

  3. 4 “上 D’( 下表面嵌入) ”

  该用法存在于汉语中,日语中无此用法。
  例 10 张先生家中正在装修,因为想在天花板上钉钉子,但是总感觉钉不牢①。/家の内装をするため、张さんは天井に钉を打ってみたが、なかなか密着できないようです。

  3. 5 “上 E( 下表面附着) ”

  该用法存在于汉语中,日语中无此用法。
  例11 上 E( 下表面附着) : 屋顶的天花板上住着一只小蜘蛛。( 《轮椅上的梦》164) /天井のすみにクモが一匹住んでいる?
  可见,“天花板上”在日语中,如“天井に”,用助词来体现。此外,还有像“脚底板上”( 上 E) 、“楼梯底板上”( 上 D) 等这样的表达,都是汉语方位词“上”的独特用法。另,作为比较请看下例。
  例 12 下表面接触: 我的手又触到枕头下的旱烟袋②。( 《人啊,人》2817) /おれの手がまた? 枕の下のキセルに触れた?

  3. 6 “上 C( 竖直面附着) ”

  该情况汉语完全成立,日语除极个别例外基本不成立。
  例 13 墙上贴着各式各样的大广告小广告。( 《活动变人形》394) /壁に大小さまざまの広告が贴られている。
  例 14 仆は肯いて立ちあがり? シャツの上にセーターを着た?? すみません? と仆はレイコさんに言った? ( 《ノルウェイの森》1279) /我点头起身,把毛衣套在衬衫外面。“对不起。”我对玲子说。
  “墙”是一个竖直面,“墙上挂着画”属于“上C”的情况,这是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日语中的“上”没有这种用法,因此,用“壁に”来表示相同的意思。
  例?,要表示这种衣服与身体的关系,日语的逻辑如下: 当人身穿衣服时,紧贴身体的方向以及靠近身体的方向为“下”,远离身体的为“上”,已固定为名词形式的“上着”和“下着”最直观地演绎了这一逻辑。与日语不同,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汉语用“内外”,上例翻译为“把毛衣套在衬衫外面”完全符合我们中国人的空间认知模式。

  4 结语

  至此,笔者从空间认知角度考察了汉语日语方位词“上”的用法区别,可以看出:
  ( 1) 方位词“上”在汉语日语中表现出不对称性。
  ( 2) 表示“上方”时,汉语日语“上”用法完全对称; 表示“上表面接触、附着”时,汉语日语“上”不完全对称; 表示“上表面嵌入”、“下表面嵌入”、“下表面附着”这样的含义,这是汉语“上”的独特用法,日语的“上”没有此用法; 表示“竖直面附着”,汉语中使用“上”来表示,日语除极个别例外基本不使用“上”。
  ( 3) 日语“上“的指示范围小,其语义可以通过其他格助词( 如“に”等) 来补充体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汉语日语方位词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除了利用汉语日语对译语料库外,还可以借用日本较为权威的语料库“少纳言”等,其研究方法可以参见拙论《关于日语“伝统”一词的研究———以现代日本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为分析对象》。

  [参考文献]
    [1]陈红. 汉日语方所表达比较[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 3) : 48-53.
  [2]王宇新. 方位词“上”与“うえ”的用法比较[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 1) :46-50.
  [3]王晚明. 关于方位词“上”的汉日对比分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2) :160-162.
  [4]赵银平. 日语空间名词“うえ”和汉语方位词“上”的对比研究[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 3) :125-128,141.
  [5]缑瑞隆. 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言文字应用,2004( 4) :69-75.
  [6]梅本孝. 2つの中心と上下のメタファー[J]. 文教大学,1998,12( 1) : 80-94.
  [7]张麟声. 中国日语学习者常见误用分析[M]/ /张佩霞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1-102.
  [8]丸尾诚. 中国语の场所词について -モノ? トコロという観点から[J]. 言语文化论集,2004,25( 2) : 151-166.
  [9]段继绪. 从「教室の中で勉强する」谈起[J]. 日语知识,2007( 6) : 4-7.
  [10]菅井三実. アフォーダンス[A]. 认知言语学キーワード事典. 研究社,2002:3.
  [11]刘国勇,刘艳绒. 关于日语“伝统”一词的研究———以现代日本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为分析对象[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 3) : 259-26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