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比较语言学论文

民间文学为文本勾勒和呈现其中俄汉两个民族语言对比

时间:2018-10-20 来源:边疆经济与文化 作者:徐佩,杨蕊. 本文字数:7736字

  摘要: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宝贵记忆的语言载体, 记录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将其中描绘的生活画卷与情感评价延续至今。作为广大民众创作的口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的主题离不开人民日常生存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反映民间对家庭与社会制度真实认识与态度。俄汉两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文化, 留下大量耳熟能详的民间文学文本, 为了解本民族的传统世界图景, 知悉彼此认识世界的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媒介。以民间文学为文本, 不仅可以勾勒和呈现其中俄汉两个民族语言世界图景的特点, 而且可以依此进行对比,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与思维方式。

  关键词:语言世界图景; 民间文学; 俄汉对比;

比较语言学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guage World Vision based on the Folk Literature

  XU Pei YANG R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Folk literature is a language carrier of precious memories of a nation. It records the values and codes of conduct of the nation. It extends the life picture and emotional evaluation described in the process of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s an oral literary works created by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he theme of folk literatur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famil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people's daily life, reflecting the folk's true understanding and attitude towards family and social system. The two peoples of Russiaand Han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 leaving behind a lot of familiar folk literature texts. They provide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aditional world view of the nation and kn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ot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aking folk literature as the text, it not only outlines and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ethnic languages and world scenes of Russia and Han, but also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m, which help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ways of thinking of the two nations.

  Keyword:

  Folk literature; Language World Vision; Russian Chinese comparison;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是人脑“第二现实”的载体, 语言主体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记录在语言中, 形成语言世界图景。民间文学作为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作品, 不仅以生动的语言, 动人的情节吸引人, 其中描绘的人民生活画卷更是成为民族记忆的宝贵记录者。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道德情感评价色彩, 印刻着民族集体对成员间行为准则的价值判断, 并在流传过程中继承传递。以民间文学为文本, 勾勒其中的语言世界图景可以了解民族核心稳定的世界认知, 并在不同民族间的比较中, 发掘世界图景的民族特点。民间文学主要以人为叙事中心, 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56在民间文学中家庭与社会阶层是人物所处的两个主要关系范畴。在中俄两国丰富的民间文学文本的基础上, 通过比较其中的家庭图景与社会图景, 将揭示其中的民族集体评价与认识世界的异同。

  一、俄汉民间文学中的家庭图景对比

  俄语家庭一词源于古斯拉夫语, 意为仆人、家庭成员、家庭、丈夫、妻子。在乌沙科夫编写的《现代俄语详解词典》中对家庭的解释为:由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孩子、孙子和近亲组成的一群人。在奥热果夫编写的《俄语词典》中, 家庭的释义为居住在一起的亲戚, 包括丈夫和妻子, 父母与子女。在《俄语详解大辞典》中, 家庭被解释为由生活在一起的丈夫、妻子、孩子和其他近亲组成的群体。

  汉语中, “家”字字形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西周金文中有49个“家”字形体。《说文解字》中解释, “家, 凥也。从宀, 豭省声”, [2]7用来指人居住的地方。在《古汉语常用字词典》中, 家庭并未单独作为词条解释, 但在“家”的释义中, 第一个解释就是家庭。《新华词典》中家被解释为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中家庭指以婚姻和血统为基础的社会单位, 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在内。

  从词典释义中可以看出, 俄语和汉语中家庭的基本义项都是家庭成员, 因此对比俄汉民间文学的家庭图景可以围绕此义项, 从在民间文学中占主要位置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家庭成员关系入手。

  1. 亲子关系

  在两国的民间文学中, 无子女都被认为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因为孩子是生命的延续, 也是父母年迈时的慰藉。为了获得孩子, 父母都会想尽办法, “他们向上帝祷告, 希望上帝能赐给他们一个孩子”;[3]216“老两口子到十字路口, 插上三炷香, 烧了几张黄纸钱, 跪在地上说:苍天哪, 我们两口子太可怜了, 想儿女都要想疯了, 哪怕让我们养个豆儿那么大的儿子, 我们也高兴啊。”[4]372而得到的孩子哪怕只有手指大小, 或是只蛤蟆, 也令他们感到欣慰。

  在有子女的家庭, 父母都会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在《华孝子魔石镜》中, 老父亲为了让儿子像他人一样完成成人礼, 装了满满一挑泥货去换钱。俄罗斯民间故事《商人的儿子伊万》中, 父亲为了养育孩子, 远去海外做生意。到了适婚年龄, 父母都会为子女筹备婚事。《一个老子和十个儿子》中, “老两口忙这忙那, 一个个惯得像头生子, 疼得似断肠儿。一个萝卜一个坑, 好容易才把十房媳妇娶了回来”。而作为父亲的沙皇会“贴出告示让全世界的未婚夫都来到这里”, 为公主择亲。

  父母在承担责任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决定子女命运的权利, 例如子女的婚姻需由父母决定, 《海沙皇和智慧的瓦西丽萨》《孔雀东南飞》等故事都表明父母为子女选定伴侣的权利, 但同时也反映父母干涉子女婚姻导致的后果:瓦西丽萨为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逃离了父亲, 难违母命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只能选择殉情。

  子女则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在俄罗斯的传统意识中认为, “不论和父母的关系如何, 不帮助和不关心年老的父母都被认为是一种罪恶”, [5]271上帝会惩罚不尊敬父母, 粗鲁对待父母的人。在民间文学中常见到尽到赡养父母义务的子女, “有一位老婆婆。她有一个儿子, 靠打猎为生, 去到各个地方, 射猎野禽和野兽—以此养活自己和母亲”。[6]239

  中国民间文学中同样重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 而且与俄罗斯民间文学在故事的开端或结尾提到子女的赡养行为不同, “孝”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有许多专门的故事来讲述子女如何尽孝, 如《伍元头与十元头》中的刘生是个孝子, 常年在外跑单帮, 赚了钱每月总要寄上二十元给家里老父母;《张三帽子李四戴》中的张三即使要饭也要供养自己的母亲;《汤王三聘伊尹》中, 其中一聘伊尹拒绝的原因就是要为亡母守孝三年。不孝顺的子女则回落得悲惨收场, 如《抢老子》故事中两个儿子“要老子每天拾五十斤柴, 拾不到柴就没有饭吃”, 结果在衙门被各大五十大板;有时故事也会采取感化的方式, 唤起子女对父母的尽孝之情, 如《祖孙三代》中孙子看穿父亲要弃养祖父, 故意多次质问父亲为何不把装着祖父的背篓带回家, 结果从此父子二人尽心侍奉老人。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 其中对尽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系统的规定。倡孝、行孝是古代社会的行为楷模, 历朝代还设专门法律, 严惩不孝罪, “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7]31民间文学将注入民心的孝思想生动真实的展示出来, 并发挥道德教育功能, 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事标准。

  2. 夫妻关系

  建立自己的家庭是民间文学主人公追求的主要人生目的。适婚年龄, 主人公父母或自己开始为自己寻找生活伴侣, 在俄罗斯民间文学开头, 男主人公常对父母说, “祝福我吧, 我要去寻找妻子”。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父母看到孩子长大, 就主动提出婚事, 《二乔考女婿》中的母亲“眼看着俩闺女一天天大起来, 当娘的可沉不住气啦。”而找不到伴侣的男主人公会感到挫败, 《李耕与五姑娘》中的李耕就感慨“男子汉大丈夫, 连个媳妇也找不上”。

  缔结婚姻后, 两国民间文学中的夫妻关系都呈现封建宗法社会男尊女卑的关系特点。在夫妻关系中丈夫处于统治的地位, 妻子必须听命于丈夫, 如果无法达到丈夫的要求, 丈夫有权体罚妻子, 如《牧羊人的女儿》中沙皇虽然爱上美貌的牧羊女, 想娶她为妻。但条件就是必须完全顺从于他, 哪怕有一句反驳的, 就要杀掉牧羊女;《笨婆娘煮葫芦》中, 由于妻子不会做饭, 把一个葫芦分两半煮给丈夫吃, 结果被外出回来的丈夫打了一顿。俄罗斯民间文学中多次提到丈夫用鞭子鞭打妻子, 这是封建俄国真实夫妻关系的反映。在宗法社会日常行为守则的《治家格言》中就明确丈夫有教育妻子的义务, 并且建议用鞭子教育妻子, 这样既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还不影响妻子干活。

  面对不公正的对待, 两国民间文学中也描写了妻子处于主导, 丈夫听从妻子的夫妻关系, 如中国民间故事《阿天宝抗租》中, 身材高大的阿天宝时常被身材娇小的妻子打骂, 但从不还手。俄罗斯民间故事《两个袋子》中, 老头总是被老太婆打骂, “不论哪天, 不是要用扫帚, 就是炉叉痛打老头子”。但这样的丈夫不是被嘲笑“枉为男子汉大丈夫, 就是怕老婆”, 就是借助神奇力量报复了妻子, “从袋子中钻出两个拿着大棒子的人, 开始殴打老太婆, 直打得她屁滚尿流!”。

  但两国民间文学中的夫妻关系也呈现出差异性:

  (1) 受中国伦理思想“孝”的影响,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妻子较之俄罗斯民间文学中的妻子承担更多孝顺公婆的责任与义务。根据宗法社会对女性“三从四德”的要求, 既嫁从夫的女性不仅要夫为妻纲服侍丈夫, 也要行孝公婆, 照顾公婆日常。在《孝顺媳妇忤逆子》中, 孝顺礼数周全的妻子对来做客的公婆热情款待, 而且训斥不肯拿钱给公婆的丈夫:“都像你这样, 不顾老子死活, 还要养儿子做啥?”

  (2) 中国民间故事中存在一夫多妻的情况, 《贝壳姑娘》开头就提到, “从前, 渤海湾有个有钱的大商人, 娶了一妻一妾”;《苏若兰巧做“璇玑图”》也讲述苏若兰在丈夫纳妾后才明白丈夫关爱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社会有特权的男子常不止娶一家, “有诸侯娶九女之制”, “后世等级渐平, 娶妾遂成为男子的普遍权利”。[8]209而俄罗斯的民间文学中只描述了一夫一妻的婚姻。俄罗斯民间认为, “第一次婚姻是法律”。“东正教教义也谴责第二和第三次婚姻, 哪怕是伴侣死后缔结的婚姻, 认为第二次婚姻是战争和谋乱的开始”。[9]87民间故事中人物第二次的婚姻的失败和伤害以及男主人公总是回到第一位妻子身边的例子也证实了第一次婚姻的重要性。

  (3) 在俄罗斯民间文学中, 夫妻关系要重于亲子关系。男子成年后会主动要求离开父母去远方, “请祝福我吧, 我要自己去寻找我的命运”。为了心爱的人, 女子可以做出伤害亲人的事, 如《熊勇士、胡子勇士、山勇士和橡树勇士》中巫婆的女儿为了能嫁给松树壮士, 告诉壮士如何调换母亲的力量之水和无力之水, 结果巫婆被壮士打死, 女儿跟随壮士回到家乡;在《下金蛋的鸭子》中, 母亲为了赢得情人的欢心, 竟然不惜挖出孩子的心肝。这样的情节反映出在俄罗斯传统社会伴侣的重要性。“没有比爱情更有价值的了”, “为了亲爱的可以牺牲自己”, “在父亲身边的女人并不幸福, 在丈夫身边的女人才幸福”等俄罗斯俗语也表明俄罗斯民族对爱情的重视。

  二、俄汉民间文学中的社会图景对比

  俄语社会一词源于教会斯拉夫语, 意为“共同的”。《俄罗斯详解词典》中社会的定义为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 共同生活和活动方式而联合在一起的人们的集合。在《苏联百科词典》中社会指拥有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目的的人们联合起来的形式。

  社会在《汉语词典》的释义为各个人之集合体, 其组合之分子具有一定关系者。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社会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中国大百科词典》里社会指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在由共同性联结的社会中, 阶层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单位, 阶层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阶层构成的“阶层是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在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10]278民间文学中的社会也是由阶层构成, 分析其中的个社会阶层及其相关关系可勾勒其中的社会图景。

  1. 君主

  君主是封建集权社会最高的统治者, 拥有至高的权力。俄罗斯的沙皇和中国的皇帝是最高权力的代表。“君权神授”的思想赋予君主神圣的光环, 君主“宗法大家长”的形象随着家庭宗法伦理关系的加强深入人心。

  在两国民间文学中, 君主的至高权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去不知道是哪里的地方, 找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中, 即使面对沙皇荒唐的要求射手也要遵循, 因为完不成任务只能丢掉性命。《阿廖努申科》中得知巫婆用自己的女儿顶替皇后, 受到欺骗的沙皇立刻下令将巫婆五马分尸。中国民间文学中的《萧郎与凤凰仙子》中欺骗皇帝的知府被拖出城门斩首, 《破夜壶占卜》中想揭皇榜的宗九十分担心, 因为“欺骗皇帝是要定死罪的”。

  但在注重威严的同时中国的皇帝也注重民心。儒家思想是中国君主治国的思想依托。儒教主张立君为民, 认为有德是君主合法性的来源, 强调君主对臣民应施行德治及仁政, 从而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天下为民”的理想社会。儒教积极关注民生, 提倡“民贵君轻”, 强调人心相背对于统治的关键作用, 努力解决民众的生存发展问题。[]自先秦以来, 得益于儒家的影响力, “仁治”的君主被认为是理想的明君。《黄金台》《李世民三请张古老》《朱元璋访常遇春》等礼贤下士, 亲入民间倾听民愿的君主则是仁君的代表。

  2. 法官与县令

  法官与县令分别是封建专制时期俄国和古代中国的地方司法机构。由于对地方人民从经济纠纷到刑事量刑的掌管, 该阶层获得从中谋取利益的机会, 从而不以律法和事实为断案基准, 一味追求物质所得。因此, 俄汉民间故事中的该阶层多以负面形象登场。

  在《舍米亚金法厅》故事中, 贪财的法官以为贫穷的被告向其示意的石头是一百卢布, 因此不顾事实真相而做出荒谬的判决:把由被告弄断尾巴的马判给被告, 直到马尾巴长出来再还给原告。

  县令为了金钱, 同样可以胡乱断案, 《蚌壳精》就说, “衙门都为有钱有势的人开的, 我们没有办法。”本应是“父母官”的县令却有“有一个怪脾气, 一看到穿粗布衣服的农民, 就不舒服, 根本不理公务”。

  3. 地主

  由于在封建社会, 农民不占有土地或私有极少数量的土地, 农民只能为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帮工, 除去各种赋役, 偿还生产工具等租借费用, 辛苦一年, 所得无几。下层阶层对有日常经济往来的地主充满不满与怨恨。不论是俄罗斯民间故事, 还是中国民间故事, 地主的贪婪与剥削本质都被展现出来。在俄罗斯民间文学中就经常描绘为了能让雇工尽可能地多干活的地主, “一分钟都不让他 (雇工) 休息, 简直就是用各种工作将他们折磨到极点”。中国民间文学《六尺布》里的地主“收租要课, 敲诈民财, 就像一个填不满的天坑, 百姓被害苦了, 给他送了个外号叫‘填不满’”。

  4. 农民

  失去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只能依靠出卖劳力才能糊口。上层阶层的压榨使农民生活捉襟见肘, 在和上层阶层接触中见识其贪婪丑恶的嘴脸, 勤劳能干的品质与所处社会地位无法对等, 农民追求的社会公平只能在民间文学中得以实现。因此作为民间故事创作者的下层人民在自己的作品中尽情展现聪明才智, 勇于对抗地主压迫。

  为了惩戒吝啬的地主, 俄罗斯民间故事《帽子下的鹰》中的农夫从地主婆手中骗来穿着裘皮的猪。面对追来的地主, 农夫假意想要帮忙, 无奈由于怕帽子下面的鹰飞了, 所以不能离开。为了让这个农夫帮自己捉到“骗子”, 地主又给了农夫三百卢布。中国民间故事《赌吃鸭》里地主本想占长工便宜, 如果长工十天内吃不光一百只鸭子就给他白干一年工, 结果机灵的长工不仅用计完成任务, 还赚了地主一百只鸭子。

  善良勤劳的农民总会得到神奇助手的帮助, 如农民的儿子伊万舍不得小猫受到伤害用仅有的钱将其赎回, 结果小猫在他出发寻找公主的途中多次解救他;凭自己能力劳作的谢瑞遇到了悄悄帮助他的田螺姑娘。得到帮助的农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下层人民的美好幻想, 也是对在现实中受压迫的优秀人们的精神补偿。

  在共同的社会阶层外, 民间文学也描绘了中俄社会中具有自身特色的阶层:俄国的僧侣阶层与封建中国的教书先生。

  在沙俄时期, 僧侣阶层与贵族阶层一样, 拥有自己的土地。在伊万四世时期, 牧首就为僧侣争取到土地的所有权。在16-17世纪, 僧侣为了能够定居在一个地方, 采取了所能想到的所有方法, 其中就包括与教区公社签订合同, 规定他们世袭掌握房屋、教堂土地和收入的权利。因此, 教堂用地成为神父等神职人员的私有财产。列宁在《关于农村的贫困》有了私有土地, 僧侣就会雇佣农民为其劳作, 因此, 农民与僧侣之间就由于经济利益, 形成了对立的阶层关系。人民对僧侣的不满就如同对地主的厌恶一样, 被人民反映在民间故事中。在《宝藏》故事中, 神父开始因为老头没钱不愿帮助他安葬妻子《神父和雇农》中, 神父只给一个小圆面包, 要求雇农不但让自己吃饱, 还要让狗也吃饱, 但面包还是完整的。别林斯基在给高尔基的信中写道, “难道您不知道, 我们的僧侣处在俄罗斯社会和所有人民的普遍轻视中么?俄罗斯人民的下流故事讲的是谁?就是神甫、神甫的妻子、女儿和神甫的长工……对于所有俄罗斯人来说俄罗斯的神甫不正是贪吃、吝啬、卑躬屈膝、无耻的代表么?”[12]215

  教书先生属于中国民间文学社会中的下层阶层。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不按出身门第选贤任官的重要考试制度。为走上仕途, 各阶层的人都要付出多年心血准备各级考试。为获得知识, 需请教书先生到家里授课或到教书先生开办的私塾学习。教书先生自身也参加过科举, 由于多种原因落选或未获册封官职。出于经济原因, 为他人授课。教书的收入不高, 学生多来自地主家庭, 因此教书先生和吝啬雇主之间的斗智是此类故事的主线。《教书不教“乎”》中教书先生以粮食和食物为学费, 可李财主不按事先约定, 一年课毕, 只给了先生一滴酒, 三碗老腌菜。先生气不过, 有意把《论语》中的“乎”字不教。面对李财主的质问, 先生只说“要乎 (壶) 扒卵”。

  通过民间文学中俄汉语言世界图景的对比, 可以看出在对家庭的理解与情感中, 中国更加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孝, 俄罗斯则更看中伴侣关系;在对社会阶层的价值判断中, 封建专制使中俄形成相同的上层与下层阶层的对立, 但具体的土地政策与社会制度使得两个社会呈现不同的民族特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6.
  [2]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 1978:7.
  [3] Афанасьев А.Н. Народные русские сказки.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84 (1) :216.
  [4]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 2003:372.
  [5] Никитина А.В. Русская традиционная культура.СПб.: Изд-во С.-Петерб.ун-та, 2002:271.
  [16] Афанасьев А.Н. Народные русские сказки.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84 (2) :239.
  [17]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1988:31.
  [18]吕思勉.中国通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09.
  [19] Пушкарева Н.Л. Женщины в Древней Руси[M]. Москва: Мысль.1989:87.
  [2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278.
  [11]陈立祥.儒家核心价值观对封建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之策略探析[J].天府新论, 2009 (, 4) :20-24.
  [12] Белинский В. Г.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Т.5) .Статьи и рецензии, 1841-1844.Москва:АН СССР, 1954:215.

    徐佩,杨蕊.基于民间文学文本的俄汉语言世界图景比较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05):79-83.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