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

来源: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王维维;王威
发布于:2020-04-24 共3341字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之第八篇

  摘要:对于文学翻译来说, 翻译不光是语言的翻译, 也是文化的翻译。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翻译很容易出现误读。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经常发生, 文化误读是客观存在的, 同时也为民族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翻译,误读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

  翻译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行为之一。翻译本身绝不是一种纯技术性的操作, 特别是文学艺术方面的翻译, 它是给定条件的再创造。西方将翻译称作“创造性的叛逆”, 这话诠释出了翻译的本质问题, 也就是人们通过所接受的译作已不能完全把握它的原物, 人们总是通过种种“误读”来重构作品。人类的世界一直处在交流之中, 使历史上多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融合。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当中, 最初针对翻译的深入研究较少, 基本上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 翻译只是被作为一种工具, 使不同语言的人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 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针对翻译的较为深入的研究。从此翻译就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 而是成为了一种研究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途径。人们发现在翻译的过程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研究的价值, 于是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书籍等愈来愈多, 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其中比较文学翻译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一、比较文学中的翻译与误读

  所谓文化误读, 就是在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或多或少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他种文化, 也指由于主体文化的需求或主观动机的支配, 对异文化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造, 使其更符合自身的需要, 更易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在进行比较文学翻译时,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理解原文中表达的信息与文化, 这是译者进行翻译的前提, 更是高质量翻译的基础, 如果在翻译中不能够对原着所涉及到的信息与文化有足够的了解, 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 也就失去了进行高质量翻译的前提, 因此文化误读在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交流之中所起到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人类在进行交流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进行相互之间的了解, 从而相互促进, 但是过度“误读”就会使交流变得不那么顺畅, 甚至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所以在翻译中一定要尽量避免。其中文学翻译是不同国度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渗透的重要媒介之一, 它不单单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 而是不同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的交流活动, 所以从文化交流的层面看, 对文化误读的研究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大。

  发生在比较文学当中的误读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所含有的冲突所决定的, 不考虑原着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民族文化、历史风情等, 单凭译者的“自以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是行不通的, 所以译者一定要尽可能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修养, 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 尽可能避免无意识误读, 才能够趋利避害, 提高翻译的质量, 让读者对异国的文化有更好的理解。

  二、文化误读形成的原因

  误读是由一定的原因造成的, 翻译具有开放性这一特征, 但是过度强调其开放性而不管不顾跨文化的差异性, 就一定会造成过度误解、歪曲甚至是彻底改变。误读的原因也可以从形式上进行划分, 一种是有意识的, 另一种是无意识的, 无意识的误读也可以理解为译者的误解性解读, 由于译者本身受到自身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影响, 而导致了所译内容并没有忠实于原文。凡受制于客观因素的即是无意识误读, 反之即为有意识误读。

  有些误读是因译者在删削、增改或转译、改编一时兴起而至, 也有忖度适应读者阅读兴趣和理解程度进行翻译。而有些误读是由于作者的文学史和版本学的功力不够所造成的, 因为一般名着从初稿到定本辗转多年, 不同时期的底本都有差别, 有的相差甚大, 由翻译底本差异进而产生的误读不在少数。比较文学的翻译需要译者具备外语应用能力达到近乎母语的水平, 还要拥有相当雄厚的文学功底, 但很多译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这也是“误读”在翻译中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个世纪30年代, 我国近现代译作中通过中介语言译介了其他民族语言的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例, 就俄苏的文学作品、理论着作, 从日文转译的数量就不少。日本译介的俄苏文学理论有明显误读, 而通过日本又转译至我国。所以转译也是文化“误读”成因之一。

  三、文化误读的意义

  1. 消极方面

  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误解乃至改变了原着的真正含义, 就会造成译文失真, 并不能够给读者传达真实的语言文化。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如: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由于文化的误读而引起了一定的争议, 这源于接受者文化氛围的改变。在此之前我们普遍阅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翻译自俄罗斯文学的作品是在完全尊重原着的基础上翻译的, 这与电视剧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差距感很大。这部文学译着将原着中保尔·柯察金的无私勇敢和大无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者在阅读后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励志成为像保尔·柯察金一样的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 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才会创造出奇迹, 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而对老一代对于时代背景下的认同过于盲目, 青年一代带有批判色彩的审视着老一代的人生、理想、信念、事业和爱情。

  2. 积极方面

  “误读”除了产生消极的影响之外, 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译者将外国文学中表现出的特有文化进行再生产, 让本国的读者读过之后感到很容易理解, 就会推动和促进译着在国内的传播, 起到了文化交流这一目的。

  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就是“再生产”, 并赋予作品新的生命, 对于同一作品来说, 又是新的起点。不同译者在翻译同一部作品时因各自的差异呈现出作品的不同风貌。不同时代对同一着作的译介也有不同, 时代的色彩也必然反映在译作之中。无论多么严谨的翻译家也难免产生疏漏, 这些疏漏可以通过翻译批评来改正, 或者与其他译本对比查漏补缺来解决。但是这些“误读”仍瑕不掩玉, 假以时日, 这些“误读”会变成“正读”。

  在“误读”中可能会阐发出原着中未曾发掘的新意, 更多地呈现原着的价值, 丰富原着的内容, 更有甚者可“造就”出文学名家、翻译名家, 这些名家有意识地误读、误译是根据当时社会环境、历史背景进行的重新“再创作”, 这些误读往往有译者的深意, 想通过“误读”原着来教育和警醒世人。翻译家通过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将“误读”和“误译”得极尽其妙, 经过时光的变迁, 仍能得到现代读者的认可。所以“误读”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过程, 能促进本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

  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视点出发, 异国在很多方面都与国内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在文化、历史、民族性格、民族传统、风俗习惯方面等, 所以翻译时或多或少地地存在“误读”, 甚至是改变了这些异国元素, 而加进了译者本国的文化、历史、民族等因素, 这也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那就是读者能够产生一定的共鸣, 因为翻译后的作品更加具有本土化的特点, 也更加复合本国的需要。所以, 它能促进本民族文学的进步。很多不懂俄文的读者同样对《战争与和平》《驿站长》产生共鸣, 这些作品给读者的震撼不亚于本国文学作品, 但同时也可能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翻译过的文章会从原着的旧俄国文化的某个层面孤立出来, 导致作品中的许多韵味和风格淡薄了。

  文化误读在比较文学翻译之中是不容忽视的, 对“误读”的正确理解、形成原因以及对不同国别之间文化交流的影响, 译者想要把握好“误读”的度, 去其消极作用, 发挥其积极的一面, 就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及业务水平, 从而进一步提高跨文化翻译的能力。正确认识比较文学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才能正视文化误读对文学翻译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本文中所阐释的, 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就是“再生产”, 并且赋予了译着新的生命, 虽然是同一作品, 但却是一个新的起点, 并且在“误读”中可能还会发掘出的原着中不曾有的新意, 而更多地呈现其价值, 丰富其内容。所以应采取有效的反“误读”策略, 减少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素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J].外语教学.2007 (03) :92-94.
  [2]唐培.从翻译伦理透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1) :64-68.
  [3]董洪川.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1 (2) :18-22.
  [4]白立平.文化误读与误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1) :50-52.
  [5]岳黛云.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 1997 (4) :61-71.

点击查看>>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王维维,王威.解析比较文学中的翻译与误读[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115-11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