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比较教育学论文

中美德育教育方式对比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2 共696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美德育模式的异同分析 
【第一章】中美德育教育方式对比研究绪论 
【第二章】德育模式的内涵、特征、功能及构成要素 
【第三章】中国德育模式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探究 
【第四章】美国德育主要形式探析 
【第五章】美德育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德育模式的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

  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道德行为失范不仅冲击着当今社会,更对德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中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瞩目成就。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繁荣,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物质繁荣的光芒下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人们沉迷于物质丰富带来的极大享受,出现了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现象,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道德滑坡、人际关系淡漠、信仰危机以及行为上的失范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更加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德育工作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着成就,但在新形势下,德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长时间以来,“我国德育的模式主要是灌输式德育模式[1]”.这种德育模式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权威地位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采用说理灌输方式进行道德知识地传授。然而这种模式往往忽视受教育者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形成规律,造成当前德育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些不良现象仍然存在,如公民诚信意识薄弱,学生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止,人们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等等。笔者认为,这种现状的出现与我国目前德育重视传统课堂式的说理灌输教育模式有关,其原因在于这种德育模式忽视受教育者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忽视道德形成的内化作用。在这种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只是单纯的记住了德育内容和规范,并没有将其转化为道德能力,缺乏道德信念,道德品质没有显着改善。因此,我们需要对当前的德育模式进行反思,改革目前单一的德育模式,实现预期的理想德育效果。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德育”或“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但美国普遍重视德育,其德育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有关德育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从 19 世纪末开始,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思想开始影响美国社会,也影响了德育模式的形成。

  实用主义反对传统德育的课堂灌输,教师不再是课堂德育知识传授的绝对主体,而要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凭借自身努力获得道德能力。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反战、学潮等社会问题,美国的德育界出现了道德认知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并将这些德育理论广泛应用到德育实践之中,形成了相应的道德认知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以及社会学模式。

  这些模式的出现符合当时美国社会的现状,对于解决当时的思想问题以及美国德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美国迎来了文化繁荣时期,普遍加强伦理道德建设,进行了德育课程改革,解决了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逐步建立起独树一帜的具有美国特色的德育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大胆探索和不断创新,从而丰富了德育理论,并将德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一种具有突出特色且效果明显的德育方法。

  德育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美国与我国在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性质等方面均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性和根本性质上的分歧,但在德育模式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因此,本文立足时代背景,针对道德教育在新时代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通过探究和比较我国德育模式和美国德育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到差距和不足,揭示德育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可遵循的、共同的发展规律,有选择性地对美国德育模式进行研究和借鉴,从而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的德育模式,提高我国德育的实效性。

  1.2 研究意义

  当前,世界上各种文化的碰撞日益频繁,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新矛盾日益增多。传统的德育模式也需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冲破传统德育束缚,更新德育观念,在传承传统德育优秀成果的同时,面向世界,有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德育经验为我作用。正如中国教育史学家滕大春所说:“通过对外国教育发展演变进程中教育事件和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的系统深入地研究,可以使我们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教育,更好地发现蕴藏在教育事件活动中的共同教育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本国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借鉴,使本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少走弯路[2]”.本文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美国德育模式予以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从而优化、创新和发展我国德育模式。

  1.3 研究回顾

  德育模式经过较长时间的的德育研究和德育实践逐渐形成。它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指一种理论或者一种观点,主要是论述人们的道德是如何发展;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方式方法或者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道德的发展。关于德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西方在古希腊时期也已出现,但有关德育模式,一直到 20 世纪中后期,学术界才开始注重进行系统研究。在比较研究领域中,我国专家和学者比较注重西方发达国家的德育模式,对美国德育的关注程度颇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从中美德育模式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却比较欠缺,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有关模式的研究起步于学校的“教育模式”研究。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学者在教育模式研究基础上,开始进行德育模式研究。80 年代,学者查有梁出版了《教育模式》一书,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书中系统论述了教育模式原理,率先将模式分析法应用到教育模式研究之中[3].90 年代初期,杨小微出版了《中小学教学模式》一书。书中针对我国中小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德育模式进行了有条理的归类,并系统性地对现行德育模式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到了 90 年代中期,出现了对我国德育模式的系统研究。其主要标志是李伯黍、岑国祯等着的《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一书的问世。这本书中运用模式分析方法,第一次从模式论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德育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多角度,多方面对国内外的德育实践进行了归纳,并对支撑各个模式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4].90 年代后期,学者黄松鹤论述了德育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依据德育模式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了历史梳理,对德育过程模式中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分类,标志着关于德育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化[5].朱小蔓在《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一书中,打破了对以往研究对象的限制,突破性地将素质教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模式论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小学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育指导理论和一系列的实际教育活动进行了分析,这是模式分析法在教育研究中的扩展和延伸。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模式研究之中,使其成为我国德育的一种重要方法。

  笔者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分类整理,认为目前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德育模式概念,德育模式比较。分述如下:关于德育模式概念的研究,不同学者的在理解和表述上不尽相同。朱曦在《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方法》一文中,对德育模式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德育模式是一种理论性、概念性的框架,是连接与贯通观念与经验的媒介理论;孙林、杨军、丛新胜发表的《关于中西方高校德育模式的比较》一文,文中概括的将德育模式阐释为:德育模式是包括一定观点、一定理论、一系列原则、方法、策略以及途径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刘黔敏在《美国德育模式探析》一文中指出,德育模式是以一定的德育理论为基础并在德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德育的系统研究和综合把握,在德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德育模型;王焕芝在《文化哲学视野下高等学校德育模式建构》一文中提到,德育模式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通过德育理论指导德育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德育实施的理念。而这种理念不应该具有单一性的原则和规范,所包含的内容应相当丰富,形式灵活多变;程建平在《德育模式论》中认为,德育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经验。它是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逐步积累起具有典型性、特定性的德育经验,使其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德育方法。这种德育方法被视作是普遍认同的原理同具体可行的实践活动的结合统一。

  它可以是简单具体的,也可以是复杂抽象的,因此德育模式可以为德育活动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法和结构形式[6];黄向阳在《德育原理》一书中指出,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更不是德育理论,而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组合方式上的不同便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德育模式,因而为我们观察、理解和思考德育提供了种种综合方式[7].

  中美德育模式比较研究方面。王玄武等人在《比较德育学》中对中美两国的德育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美国社会主要存在两种德育模式,即全面主义德育模式和混合德育模式。我国的德育模式为综合德育模式;谭伟在其《中美两国学校德育之比较》中根据中美两国德育特征的不同,将美国的德育模式概括为全面主义模式;我国的德育模式概括为德目主义模式[8]

  ;刘黔敏在《美国德育模式探析》指出美国德育模式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体现在德育的目的并非德育知识和德育内容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从低到高的发展。文章还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指出美国德育重视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作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中的交流与互动,向周围优秀的人学习,从而形成个人品德,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朱银瑞在《中美德育的理论与模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美两国德育模式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美国德育模式呈现多元化,中国的德育模式则具有显着的统一性。但中美两国在德育模式的构建上又存在着相同点,都主张构建立体式德育模式,但存在思维方式具体操作方法的差异,主要区别在于:

  美国德育模式的构建表现在学科渗透、品行教育、环境熏陶、实践服务、课外活动、心理咨询等方面,更加注重德育模式的实际性。中国德育模式的构建主要表现在对德育模式的理解、内涵的把握以及实证的检验三方面,倾向对德育模式的思考[9];赵艳萍、夏秋在《中美大学德育模式比较》中通过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评价等方面的比较,将中国德育模式称作外在为主式,把美国的德育模式称作内在为主式。指出中国的理论灌输德育模式具有完整、系统的优点,同时存在理论性强、方法单一的缺点。美国德育注重通过德育环境和隐性课程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其优点在于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10].

  1.3.2 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本人查阅到文献资料的限制,目前可见到的国外关于中美德育模式比较研究的资料并不多见。关于德育模式的研究,美国学者理查德·哈什在《道德教育模式》一文中认为,“德育模式是关于道德应该如何发展的理论以及如何促进道德发展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11]” .美国着名教育学家科尔伯格在《道德教育哲学》中谈到,道德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的道德知识传授实现,但这种传授并非道德观念的强制性灌输[12].罗斯杰在《学生主体述评》中提倡角色扮演的德育模式,他认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在道德实践中获得直接感受。这种在情感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的方式应该是当代西方国家德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卫在《德育模式》中对西方国家的德育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心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最终实现个人发展的目的[13].关于德育模式的构建。J.P.基夫斯在《模式与模式建立》一文中指出,模式的种类繁多,但教育领域的模式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且不同于自然科学中模式的语义模式。自然科学的模式构建是通过演绎来证明假说的正确性,由于德育具有主观性和不可验性的特点,所以德育模式的建构是在德育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从而进行重建。

  1.3.3 当前有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努力方向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已有学者对中美德育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有关德育模式概念以及中美德育模式的比较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美国德育模式。在学界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期望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有关德育模式的比较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环境、德育评价以及德育模式的综合比较,对德育模式作为单独的比较研究对象的文章较少。

  第二,有关美国德育模式研究。关于德育模式比较研究的区域性,大多数文章倾向中西方德育模式的整体性研究,在西方德育模式的研究内容中涉及美国德育模式,中国与美国德育模式的单独比较研究较为缺乏。

  第三,有关适合中国国情的德育模式研究。现有德育模式的研究大都单一的从德育理论方面分析德育模式的差异性,忽略了我国的德育实际,缺乏对借鉴意义的深入分析和实践借鉴。而比较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比较找到不足,从而学习和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德育模式。

  综上所述,本文的努力方向就是通过对中美德育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批判地吸收美国德育模式的经验,借鉴美国德育优点,构建符合我国德育发展实际的有效德育模式。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参考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从实际发生的大量事例中找出其共同存在的普遍性。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中美学校德育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分析案例中的共性与异性,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德育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为我国德育改革探索新途径。

  第二,文献研究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文献检索,收集关于该选题的相关文字、数据资料。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美德育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第三,比较研究法。在中美两国德育模式涵盖的相关问题上进行全面具体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两国德育模式的异同点以及各自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服务。

  第四,经验总结法。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先进的经验是任何学科不断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因此,中美德育模式的比较研究应当总结其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德育理论具有极大的科学意义。

  第五,综合分析法。通过分析美国不同德育理论指导下的不同德育模式的优点,总结美国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经验,总结蕴藏在德育活动中的共同规律,使我们从中获得多方的启迪和教育,并与我国的德育现实相结合,形成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地整合,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德育模式,为提高我国德育效用提供借鉴。

  1.4.2 研究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参考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 1 章概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美国德育模式予以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从而优化创新和发展我国德育模式。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别从德育模式概念、德育模式比较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从中找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努力的方向。

  第 2 章对德育、德育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总结德育模式具有显着的社会阶级性、特有的民族文化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相对的超越独立性的特征;具备促进德育理论的发展,提升德育实效性的功能。同时,对德育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相关研究,总结德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德育理论与思想、德育模式的结构方法、德育模式的目标、德育模式的操作要领、德育模式的评价五个方面,为文章的写作打下理论基础。

  第 3 章从历史角度对中国德育模式做了相关研究。将中国德育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德育理论指导下的传统灌输式德育模式;另一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综合德育模式。通过研究,总结我国德育发展特点,找出我国德育不足。

  第 4 章从近代和当代两个时期对美国德育模式理论和德育模式进行了探析。对美国近代德育模式理论基础--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以及全面主义德育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美国当代的德育模式理论:价值澄清德育理论、道德认知德育理论、社会行动道德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相应地在德育实践中应用的德育模式: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以及社会学习模式作了相关研究。

  第 5 章在中美两国德育模式比较的基础上找出两国德育模式的异同点。相同点表现在:根据本国实际设置德育课程内容、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德育效果、注重德育环境的建设等方面;不同点表现在: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与多元化、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形式、直接灌输式与间接渗透式等方面。根据比较找到我国德育模式的不足,并从美国德育模式中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经验,为不断创新我国德育模式提出了加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根据人的发展阶段,注重德育的层次性、注重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相结合、注重隐性教育以及建立全方位立体德育模式的相应建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