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比较教育学论文

中国与美国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教育探索 作者:袁祎阳
发布于:2019-03-13 共3999字

  摘    要: 中美幼小衔接的相同之处, 都遵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要求小学教师要适当对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和课程设计有所了解;不同之处在于, 在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上, 中国比较重视家庭教育, 把家庭教育作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重要途径, 而美国则比较重视精神理念上的衔接, 更重视以幼儿为中心的情感认知, 以及非智力因素对于幼儿升入小学的影响。美国幼小衔接的经验为中国幼小衔接的问题改善提供了新思路, 应加强对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统一培训, 实现家园合作共育。

  关键词: 中美幼小衔接;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启示;

  一、中美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

  1. 中国幼小衔接的现状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幼儿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 并且将教育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 要求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目前, 有些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出现了严重的小学化倾向, 不注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倾向于小学化教育, 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环境创设上也倾向于小学化, 延长上课时间, 增加课程量, 大大地减少了孩子游戏的时间, 忽视了幼儿情感的体验和幼儿交往环境的营造, 以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幼儿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盲目地学习也会导致幼儿在升入小学时因精神负担过重、自信心不足而出现厌学、社交不良、学习困难等问题。

  2. 美国幼小衔接的现状

  美国的早期教育主要是针对0-8岁儿童进行的。幼儿园与小学一二年级形成的“K-2”公立免费学制, 是美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美国将幼儿园设立在小学, 幼儿跨入小学的过程中, 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的选择与教学环境的创设上, 教师能够更全面地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 为幼儿制定更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1]。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也有利于教师、家长以及学校的管理者之间及时进行沟通, 家长也可以更好地向教师反馈在此阶段孩子的状况, 一起监督孩子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共同参与幼小衔接规划的制定, 在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上能够达到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减少因为教育理念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从而可以提供最有利的解决方法。

  目前, 美国在幼小衔接问题上提出许多新颖的策略和制度。幼小教师师资合流, 可以共同商讨幼小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这可以使教育管理者根据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和连续性有弹性的调整课程量, 讨论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发展现状。当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到小学一年级时, 共同为他们设计特别内容的衔接活动, 幼儿可以到一年级观摩小学生活, 提前体验小学生活, 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中国与美国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对策

  二、中美幼小衔接的策略分析

  1. 中国幼小衔接策略

  (1) 提高教师素质

  作为幼儿教师, 应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良好的业务水平、优良的道德素养和敏锐的观察力。在我国, 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培训分别归属不同的教育系统, 这就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幼儿发展阶段、课程衔接及教育观念等方面, 呈现出不同的认知, 处于互不相关的情形中。因此, 相关部门要对教师队伍进行集体培训。只有教师队伍强大了, 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2) 做好课程衔接

  在幼小衔接阶段, 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规律, 制定适当的课程, 注重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衔接, 尽量缩小幼小衔接阶段课程的跨度。儿童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有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经验, 所学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在课程的设计中要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内化, 从而促进儿童认知、情感、态度的发展, 使他们能快速有效地适应小学生活。

  (3)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学

  幼儿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所体现的规律特征也不一样, 所以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设置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课程以及内容。应该说, 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着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师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 要适度地对他们进行独立意识的培养, 作息时间也要加以改变, 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渐保持稳定和持久的状态。

  (4) 做好家长工作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和日常生活活动等都会受到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家长的社会教养也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 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定期组织家长会, 由专业的教师向家长及时讲述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该阶段应注意孩子的哪些方面, 并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 美国幼小衔接策略

  (1) 课程上的衔接

  美国在幼小衔接阶段, 要求幼儿园的课程与小学要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 并且会对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一起进行培训, 让他们在不同的阶段相互了解课程之间的编制、内容, 做到课程理念上的连接[2]。

  (2) 教学环境上的衔接

  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要经历一个环境上的过渡, 从一种游戏中学习的环境到一个以学习为主的陌生环境, 这必然会产生一些适应性的问题。美国将幼儿园设在小学内, 并且允许5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学区内免费进行上学, 这一制度有利于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儿教师也可以对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做最大限度的灵活设计, 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3]。

  (3) 幼儿身心发展上的衔接

  幼儿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不同的, 生理和心理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在幼小衔接这个特殊的时期, 我们不但要关注物理环境的改变对孩子发展产生的影响, 而且要看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教师要积极地给出正确的建议, 鼓励幼儿自己调节人际交往关系和情绪。

  (4) 教育理念上的衔接

  强调小学与幼儿园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课程设计等方面要拥有共同的教育理念, 以幼儿为本, 联合父母、教师、学校相互沟通来进行教育政策的制定;还可以通过教育刊物、教育学会等媒介或组织, 让父母与教师在幼小衔接这一理念上达成更高层次的认识。让父母与教师双方将幼小衔接这一任务发挥到极致, 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做出努力。

  (5) 教学组织上的衔接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与小学有着很大的差异, 幼儿园遵循的是“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课程安排以及上课时间都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 时间和课程量相对都比较少。而小学课程安排的时间与数量都比幼儿园要多, 一些孩子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跟教师交流沟通的问题。所以, 在课程教学组织上也要有合理的安排, 使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

  三、中美幼小衔接的比较

  1. 相同之处

  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 中国与美国都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据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发展特征, 调整课程的设计和教育目标, 帮助幼儿渡过有限衔接阶段。另外, 中美都强调要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并且定期组织幼儿到小学进行观摩, 提前让幼儿感受小学学习和生活的氛围。与此同时, 都要求小学教师要对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和课程设计有所了解, 让小学与幼儿园加强课程衔接, 特别是幼小衔接阶段课程的不同, 都引发了中美两国的重视。

  2. 不同之处

  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 中国比较重视家庭教育, 一直以来都比较认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教育理念, 认为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家庭的影响, 并把家庭教育作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重要途径, 但是美国并没有把注重家庭教育作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注重精神理念上的衔接。相比之下, 中国采取的对策较之美国更加贴合实际。中国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而教师也为了迎合家长的这一心理, 在许多幼儿园课本上可以看到小学教育内容, 而且幼儿教师也欣然接受这一教学现状, 随之社会上掀起了新一波的热潮, 幼儿、小学假期补习班、幼儿牛津英语和小学奥数书籍随处可见。家长和教师也乐于让孩子提前接受更多的知识, 但在关注幼儿发展的身心特点方面做得不够。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 重视家长工作是一个合理的教育理念, 但要向社会、向家长推行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在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 也要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美国幼小衔接做法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幼小衔接问题中采取的策略和处理幼小衔接问题的经验, 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 加强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统一培训

  美国将幼儿园设在小学内, 并且实行“K-2”政策, 使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施上更加方便沟通。美国实行幼小教师合流培训制度, 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都要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特点, 特别是要了解两个不同阶段教育对象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幼儿教师可以教授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 同时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师也可以担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4]。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统一培训, 可以促使双方相互了解, 在课程与教学、儿童发展方面达成一致,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幼小过渡。幼小衔接过渡包括“心理过渡, 培养独立意识;习惯过渡, 认识到我是小学生, 要遵守学校纪律;能力过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鼓励孩子在一段时间专心做好一件事情, 要有时间观念, 为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实现家园合作共育

  当孩子升入小学后, 角色的转变会使他们遇到不同的挑战, 这时他们往往会寻求家长的帮助。面临这一问题, 美国采取的措施是编拟“幼儿园到小学的新生入学手册”, 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升入小学后, 需要掌握或注意的情况。这让家长在帮助幼儿度过适应期的问题上, 有了提前的准备。美国的这一教育理念对我们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有很大帮助。在幼小衔接教育中, 幼儿园和教师应将家长的参与作为改善教育、提高质量的一项重要策略, 保持幼儿园与家长的双向沟通与配合, 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形成家园共育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许艳.美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研究, 2009 (4) :11-13.
  [2]Becker J.Young children’s numerical use of number words:Counting in many-to-one situation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3 (3) :458-465.
  [3]Jeanne Allen.Testing Our Kids:New Education Standards Should Be Set by States[J].March 16, 1997.
  [4]秦振飙.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广西幼儿园中幼小衔接课程的现状与构建[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5.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袁祎阳.中美两国幼小衔接问题的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18(06):123-12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