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版权法论文

版权限制的历史回顾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1 共235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版权制度不足与完善探析
【引言 第一章】版权权利限制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版权权利限制制度的基础性界定
【第三章】历时性角度探析制度理论依据
【第四章】版权权利限制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我国版权法中版权权利限制制度的现状
【第六章】版权权利限制制度的完善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 版权限制的历史回顾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发展与变革是版权发展历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作为权利限制制度的权利穷竭制度、合理使用制度和法定许可制度肩负着保护版权者权益和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使命。在知识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当代,面对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意识形态的深度融合,如何让版权权利限制制度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这是当下法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视野,同时也是完善版权权利限制制度的一个契机。于此同时,版权权利限制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现代信息社会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变化,即由单一的出版权保护逐步演变为作者保护和利益平衡的复合型版权理念。越来越激烈的利益碰撞和法益平衡的需求也促使新的历史条件下版权权利限制制度寻求自我突破,不断创新,而这才是法学之树长青的不涸之源。


  参考文献
  
  [1]杨红军。版权许可制度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89
  
  [2]郑成思。伯尔尼公约与我国着作权法的权利限制[J].法律科学。1992(5)
  
  [3]萧雄淋。着作权法研究[M].台湾。三民书局,1986.35
  
  [4]参见《伯尔尼公约》第 10 条之二(2)
  
  [5]参见《伯尔尼公约》第 11 条之二(3)
  
  [6]参见《伯尔尼公约》第 13 条(1)
  
  [7]参见《罗马公约》第 15 条(2)
  
  [8]参见《罗马公约》第 15 条(1)
  
  [9]“WC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主要是保护书籍、计算机程序、电影、音乐以及美术等文艺作品的作者;“WPP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则对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的权利提供保护,同时把作品的完整性纳入版权保护范围。这两个版权公约与“网民”密切相关。在这两个条约生效之时,“网民”在网上就不能天马行空了,如果不按规定下载、复制、修改、传播作品,将可能造成侵权。
  
  [10]See Sam Ricketson, “WIPO Study on Limitation and Exception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s”,SCCR/9/7,p.67
  
  [11]朱理。着作权的边界-信息社会着作权的限制与例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6
  
  [12]A.Strowel,Droit d'auteur et copyright, Divergences et convergences, Brussels: Bruylant 1993,144-147, quoted from P. Bernt Hugenholtz, “Copyright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Europe”,in
 Niva Elkin-Koren and Neil Weinstock Netanel(e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Aspen Publishers, Inc. (2002), P.250.
  
  [13]See Robert Burrell & Allison Coleman, Copyright Exceptions: The Digital Impac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pp.42-78.
  
  [14]Marshall, A.(1920),Principles of Economics, London:Macmillan 8th ed., 266
  
  [15]黄海峰。知识产权的话语与现实-版权、专利与商标史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01
  
  [16]参见郑成思。私权、知识产权与物权的权利限制[N].法制日报。2004(8
  
  [17]吴汉东,肖尤丹。网络传播权与网络时代的合理使用[J].知识产权研究,2004(4)
  
  [18]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3.70
  
  [19]李明祖。互联网上的版权保护与限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第六章。
  
  [20]张今。网络传播权立法的价值取向[J].法律适用。2005(1)
  
  [21]王清。着作权限制制度的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5
  
  [22]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8
  
  [23]王迁。数字环境下私人复制补偿金制度的前景[J].中国版权。2005(2)
  
  [24]曹世华。后 TRIPS 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96-97
  
  [25]罗莉。数字私人复制所引起的利益平衡问题[J].法学,2008(5)
  
  [26]张今。版权法中私人复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178-183
  
  [27]张玉敏,李扬。“个人使用”的着作权法定位及政策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28]冯晓青。网络环境下私人复制着作权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2012(3)
  
  [29]孙英伟。数字技术环境下的私人复制行为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30]管育鹰。知识产权法学的新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38
  
  [31]吴汉东。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92--104
  
  [32]吴汉东。网络时代的版权产业和版权保护问题[J].法人。2009(1)
  
  [33]吴汉东。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82
  
  [34]参见 2002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着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


  致 谢
  
  两年前,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研究生生活的向往,我投身到了恩师杨红军教授的门下。转眼间,研究生即将毕业,回想过往的点点滴滴,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不已的时刻。师恩如山,恩师给与的学术上的训练和倾注,受益终生;师恩如水,恩师给与的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一生难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份如父般的关爱,我终身铭记!无论以后学生身在何处,必不敢忘的一定是那份如父子般的师生情谊。
  
  一路走来,张德芬教授也给与了我莫大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份师生情谊,学生也谨记心中;特别要感谢的,还有陈默老师,非常非常感谢陈默老师在我研究生的最后阶段给与我的指引和无私帮助,学生一定不辜负陈老师的期望。
  
  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同门,张喜才、朱真真、贾佩佩、牛丽君、邢颖琪、王子涵、李欣芳,以及一同毕业的耿邦、郭雨洒和张璇,还有我的大师姐马晓怡和与我同窗六年的挚友王晓萌。同时也要感谢我的硕士生同学陈志峰、苏杰、程庆、石岩、芦磊以及老友兼老乡王阳,感谢你们这些年来对我的包容和帮助,正是由于你们,我的研究生生活才会这么五光十色,真心的谢谢……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和我的姐姐!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理解和支持,我才有了信心和动力继续完成将来的学业,也才有了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坚韧。谢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