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探讨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作者:梁强.
发布于:2018-12-01 共2374字

  摘要:在优质校建设过程中, 现阶段许多问题需解决,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过剩, 质量不足, 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 导致供给侧和需求侧供需错位, 结构性矛盾突出, 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培养执着进取的“工匠精神”为己任, 做好适应市场机制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词:优质校建设; 供给侧结构改革;

职业教育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中提出, 截至2018年年底, 要建设200所左右的“优质高职院校”, 这是继示范校、骨干校之后又一大工程。优质校建设重要目标之一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供给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所需服务的重任。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过剩, 质量不足, 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 导致供给侧和需求侧供需错位, 结构性矛盾突出, 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供给失衡。因此,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同时, 尤其需要关注需求端, 做好深化供给侧改革这篇大文章。

  一、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现状

  姜大源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几个重大问题辨析》一文中指出了职业教育在结构性方面存在的三种问题。一是教育结构问题;二是人才结构问题;三是管理结构问题。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三种结构性问题, 姜大源先生提出了期待国家层面教育体制机制的三方面突破。一是关于教育机构的结构性改革:建立“教育 (性) 企业”制度;二是关于教育资历的教育性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三是关于教育管理的结构性改革: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总局”机构。

  二、附庸于学校的结构性改革, 无法适应市场型经济发展需要

  关于“教育 (性) 企业”和制度, 早已有前车之鉴。在技工教育领域不但不是新概念, 并且不是新形式。改革开放前的技工院校, 几乎全部有自己的“教育 (性) 企业”, 实施的是工学一体的教育结构形式, 并且企业有自己的定型产品。比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前身天津劳动局技工学校) , 曾经的“教育 (性) 企业”是“天津市第五机床厂”, 产品是“6163中大型车床”和“气体流量计”;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劳动技师学院) , 曾经的“教育 (性) 企业”是“济南机床六厂”, 产品是“工具磨床”;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烟台市技师学院) , 曾经的“教育 (性) 企业”是“烟台齿轮箱厂”, 生产的机动车齿轮箱曾经行销海外, 一度成为烟台市创汇大户等等, 不胜枚举。技工教育的“教育 (性) 企业”制度, 对于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理念和策略。这种理念和策略的深刻影响, 甚至波及到现在的办学过程。2017年年初, 在中南海召开的国务院座谈会上,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庆国, 面对总理的提问, 讲到“职业教育应该为中国产业工人托起一条“底线”。以“玉兔”为代表, 我们现在高端做上去了, 可是在另一头, 低端却很低, 现在要把这个底托起来, 靠谁?靠普通劳动者, 靠职业教育。为什么曾经一度辉煌的技工教育“教育 (性) 企业”, 在改革开放以后, 却纷纷繁星陨落, 成为没落黄花了呢?与教育体制机制发生变化不无关系。但核心问题是附庸于学校的“教育 (性) 企业”的体制病, 无法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型经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冗员的惰性、技术更新的惰性, 最终使企业败下阵来, 遭到市场的淘汰。这一过程中, 给国家资产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适应市场机制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最好的选择

  技工教育先兴后衰的发展历史, 足以给现在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企业有企业生存发展的规律, 保有竞争机制, 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让企业依偎在体制的臂膀中, 给企业背上体制的包袱。好像体制与企业可以各得其所, 获得一时之快。但是, 违背市场机制的做法, 最终只能事与愿违, 遭到市场的摒弃。因此, 尊重市场规律, 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是最好的选择。德国是资本主义体制充分市场化的国家, 同时也是职业教育非常成功的国家。他们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尊重企业自身规律。他们的职业院校从企业需求的岗位出发, 按照行业的要求办学和提供教育服务。而不是按照体制的要求, 按照教育的发展, 搞一个“教育 (性) 企业”制度。这其中的发展理念和做法, 值得深思。

  四、职业教育要以培养执着进取的“工匠精神”为己任

  目前, 国家从转变政府职能,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的思路出发, 大举清理各类资格认证, 着手建立“国家资格框架”最终纳入这一框架的职业资格, 一定是具有纲领性、引领性和监管必须的职业资格。而职业教育则需要面向行业企业, 面对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这种需求不是“国家资格框架”所能涵盖的, 也不是“国家资格框架”所应涵盖的。因此, 职业教育办学, 在“国家资格框架”的指导下, 必须紧密跟踪当地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 适应当地行业企业工艺技术进步的要求, 才能“接地气”, 才能有所作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目前国内制造业的现状是:有的企业需要跨越3.0进入工业4.0时代, 但大量的企业还处于3.0甚至2.0时代, 而这些企业正在大量承载着社会就业。因此, 职业教育必须实事求是, 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 培养执着进取的“工匠精神”为己任, 促进实现高就业。除此, 没有其他更为迫切和实际的。

  教育的升级, 不仅需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来培养因应用技术发展且创新技术发展的研究型、学术性人才, 也需要中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术成果且转换技术成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即产业升级需要培养“立地”人才的教育。没有“立地”, 何以“顶天”, 一旦“立地型”的职业教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发挥出无以替代的作用, 职业教育必将成为另一类型的“顶天”教育。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在于突破当前教育体制的教育体制创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新体制。只有这样, 职业教育才能充满活力。要实现这一目标, 职业教育首先要突破至酷, 面向行业和企业开放。

  参考文献
  [1]黄斌.领导力提升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J].职教论坛, 2017 (41) .
  [2]阙明坤.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精准发力[N].人民政协报, 2017-04-26.

原文出处:梁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优质校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18(35):59-6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