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等教育的困境与改革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20 共567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斯尼登社会效率职业教育思想探究 
【前言】基于社会效率的职业教育观念研究前言 
【1.1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等教育的困境与改革 
【1.3】斯尼登的个人生平与理论兴趣   
【第二章】斯尼登职业教育观与杜威职业教育观的差异 
【第三章】斯尼登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的影响 
【第四章】对于中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斯尼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斯尼登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产生的缘起和背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带来的新鲜血液的灌注下,美国社会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移民浪潮的高涨是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发展的三大主要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领域内的改革,“这一时期美国社会的变革,教育起着核心作用,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提高唤起了人们渴望受到更多的教育,得到与此相协调的更好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愿望”.①此时期,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戴卫德·斯尼登(David Snedden)等教育委员为了扭转当时普通学校过于偏重理性、自由教育而忽视实用知识教育的倾向,极力主张设置独立的工业学校,让孩子接受特定的职业训练,并且由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对此进行管理。让我们把视角先转移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研究斯尼登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产生的相关社会背景。

  第一节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的社会经济环境

  一、工业化的逐步实现

  经过南北战争(1861.4.12-1864.4.9)的洗礼,美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摧毁了奴隶制,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扫清了障碍。从此,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获得了国家的统治地位,这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工商业的迅猛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南北战争具有极伟大的、世界历史性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意义。” ②1790 年,有美国“制造业之父”之称的塞缪尔·斯莱特(Samuel Slater)将纺纱机引进国内,由此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曲。美国的工业革命有别与欧洲其它各国,它呈现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推进的坐标系上部分叠加、相互推动的发展态势。19 世纪末,美国便实现了近代工业化,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帝国”.下面通过数据来具体说明。1870 至 1900 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30 年间提高了 3倍。到 1900 年,世界工业总产值的 30%来自于美国,③1913 年增至 38%,比德国(16%)、英国(14%)、法国(6%)、日本(1%)①四国工业生产总量还要多。1869 到 1873 年,国内年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91.1 亿美元,1912 到 1916 年,年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 625 亿美元。②美国制造业也增长显着,1859 年的产值为 18 亿美元,到 1899 年,其产值已达 130 亿美元,1912 年的制造业产值比 1900 年增长了二倍,达到 268 美元。③美国工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钢铁,1865 年美国的钢铁产量为 19000 吨,90 年代平炉炼钢代替了贝西默(Bessemer)炼钢法后,19 世纪末美国的钢铁产量已突破 1000 万吨。单是卡耐基钢铁公司的钢产量就超过英国国内钢产量的生产的总和。

  钢铁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美国铁路兴建的热潮,而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又盘活了美国工业的整体发展。19 世纪60 年代美国的铁路只有 53000 英里,19 世纪 80 年代初增长到 93000 英里,到 80 年代末激增至 166000 英里,19 世纪末期,欧洲诸国铁路的总和还不及美国,美国铁路的总长度达到 20 万英里。⑤就其规模宏大而言,建立庞大铁路网的任务可与建立一支海军相媲美。内战前,美国便在其东部的宾夕法尼亚钻出了第一口油井,但当时的产量有限,每年仅为 200 到 300 万桶,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勘探能力不断提升,到 90 年代石油产量激增到 5000 万桶。钢铁、石油和铁路的兴建拉动了原材料的内需,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这些都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进程。

  从内战结束至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发展的重心便由农业转向工业。1900 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由 1860 年的 33%增长到 58%,农业由 1860 年的 56%降至 33%,制造业的产值超过了农业。1870 年到 1900 年,每名制造业工人的增值价值为 76%,而每名农村工人的增值价值为 43%.在 1860 年以后的 40 年中,制造业的雇佣人数增长了4 倍,产值增长了 9 倍。这一时期,美国完成了从农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从小规模的经济向大公司控制的经济过渡,美国实现了近代发展的工业化,铸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美国也由此屹立于世界工业强国之林。

  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1790 年,美国仅有 3.35%的人口栖身在人口超过 8000 人的城镇中,到 19 世纪末,全国人口的 33.5%,大约占美国人口的 1/3 成为“城市”居民。1800 年至 1890 年,美国的人口增加了 11 倍之多,而城市人口却井喷式的增加了 86 倍。1800 年,8000 人以上的城市只有 6 个;1890 年,8000 人以上的城市增至 448 个,有 26 个人口高出 10 万。

  更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大城市的快速崛起,这种城市的人口超过了匪夷所思的 50 万之多。古代世界城市能达到如此规模的只有罗马和亚历山大。18 世纪初的欧洲也只有伦敦和巴黎。至 1900 年,美国就拥有六个如此规模巨大的城市,人口超出 100 万有三座。例如,1880 年到 1900 年,芝加哥的土地面积扩大了 2 倍多,人口超过了 150 万。丹佛的面积扩大了 3 倍多。

  在此期间,欧洲的城市化也逐步实现,但是其发展步伐不能和美国同日而语。

  美国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 19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的美国是农业萧条最严重的 20 年,农作物价格低廉,农村债务增多,农民的收入微乎其微,导致好多剩余劳动力赋闲在家,他们不得不谋求更多的出路。二是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它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电灯、电话以及许多古怪稀奇的新玩意的出现更是增加了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大量的农民都对城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们渴望在城市中找到更多的就业机遇,这样一来,从农村“远道而来”的工人个个干劲十足,加快了美国的工业化。最后,“美国城市的崛起是在损害欧洲和美国的农村和村庄的情况下取得的,”②此时期美国对欧洲劳动力的吸引比以前更加强烈,欧洲大部分来的移民纷纷涌入城市,犹如本地的新城市居民一样,这些移民原来也是乡巴佬。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但他们移居美国的原因却是非常坚定--改变命运。为此,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争取在这片新土地上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随着城市工业文明的出现,美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们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也引发了种族差别和关注城市弊病的社会矛盾,这些都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移民大量涌入城市

  美国原本就是个移民国家。在欧洲国家踏入北美大陆以前,北美洲大概有 150 万印第安人。①自 1607 年首批英国移民迁入北美大陆以来,外国移民接踵而至的来到美国,但当时都是小规模的移入。从 1776 年美国建国至 1796 年,平均每年移民约 8000 人。

  拿破仑战争以后(1815 年),大批欧洲移民迁至美国谋求新的生计。但是当时没有正式的移民登记制度,移民的确切数字也不得而知。美国联邦政府从 1820 年 9 月开始实行正式的合法移民登记制度。②自此,移入美国的移民数量和移民来源国家才开始有了正式记录。

  从 1815 年到 1914 年,约有 3000 万外国移民涌入美国。1920 年,美国城市人口比例超过农村城市人口比例,基本实现了城市化。③但是真正的移民高潮还是在美国内战结束以后,从 1860 年到 1915 年,有 2850 万的人口移民美国,其中大多数来自欧洲 14岁到 44 岁的精壮劳动力。

  美国工业化的加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移民,到 1890年,1/4 的费城人、1/3 的波士顿人和 1/3 的芝加哥人出生在国外,纽约 5 个人中有 4 个出生在国外或者父母是其它国家的人。全国 18 座最大城市里,出生在外国或者父母是外国人的男性居民母属老美血统的男性居民的两倍半。纽约市的意大利人相当于那不勒斯的人口的二分之一,其爱尔兰人为柏林居民的两倍半。⑤虽然移民中大部分来自欧洲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他们职业技能薄弱、受教育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确实为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工业化、城市化、移民浪潮的高涨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为斯尼登职业教育观的提出做了铺垫。

  第二节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中等教育的困境与改革

  南北战争后,美国健步如飞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社会的发展急需技术型人才。与此同时,由于中产阶级家庭条件的改善,他们愿意把孩子送入中学继续深造。各地议会也制定了严格的就学法令,严禁企业雇佣童工,强迫适龄儿童和青年入学,中学在各种有利的条件下进入兴旺时期。但是,公立中学仍然延续着旧有的传统,即以向大学和学院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为主要目的,这就与当时社会发展急需大量的实用人才显得格格不入,由此中等教育掀起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一、公立中学规模数量的扩张与传统教育之间的矛盾

  1834 年,“美国公共教育之父”贺拉斯·曼(Horace Mann)建议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此后美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公立学校运动。南北战争以后,各州议会决定在各地普遍设置公立中学,南方先前不注重教育的发展,当时的改革形式也迫使它们大力发展公立学校。1874 年卡拉马祖案后,各州的公立中学迅速开展,自 1890 年起,全国中学校的数量及在校人数呈几何式的级数增长。同时,为了顺应这种形式,1900 年左右产生了农村并校运动,使原来无法开设中学的地区设置了中学。

  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公立中学成为美国教育的主要机构。与此同时,美国许多州的学制也发生了变革,由原来的八四制改为六三三学制,这也促进了公立中学的改革和发展。从数量方面,1890 年美国的中学数量达到 2526 所,1910 年增加到 1.4 万所,到 1930 年,攀升至 2.67 万所。①20 世纪初,在 14 到 18 岁的青年人口中己有 50%以上的人在私立或公立中学学习,另外,还有年龄稍大一些的青少年在夜校或业余学校或继续接受中等教育。②这一时期,美国中等教育已走向普通化。但是此时的公立中学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智力训练目标,老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向大学和学院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下面摘取了中学一年级和中学四年级的课程,来探究一下当时中学生的学习内容。

  从两幅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大部分是文法知识,由于与现实脱节,很多学生不能准时完成学业,因此,许多学生纷纷选择退学。根据城市教育史学家戴卫·秦亚克的研究:1900 年以前,进入公立中学学习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并且在这仅有的一小部分中,也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毕业。1900 年,全国只有 94883人从公立中学毕业,这个人数只占 17 岁人口中的 6.4%①,公立中学的这种状况导致“商人和工人常常反对中学教育”. 调查显示,这些学生辍学的原因并非迫于家庭原因或经济负担,而是学校课程内容索然无味,毫无实用价值。调查的结果是,学校没能够为中学生提供充足的“工业智慧”,所以人民纷纷呼吁把中等学校由“文化”教育转向更加实用的职业教育。②公立中学的扩张与传统的教育之见的矛盾变得日益不可调和。教育改革家、企业家以及有识之士纷纷奔走呼号,要求公立中学设置更加实用,与现实工业发展相接轨的职业教育,培养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人才。

  二、公立学校手工教育的引入及其向职业教育的转型

  1880 年起,美国公立学校大批引入手工教育。所谓手工教育,“就是学校为了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而引入的木工、雕刻、缝纫等实用性手艺”.③文艺复兴后,欧洲教育家对教育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马丁·路德提出,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做其它爱好的条件,而且“儿童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应该在 1 到 2 个小时左右,学习手艺或其他爱好应该占据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使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④“手工训练之父” 裴斯泰洛齐认为“做”是导向“知”的基础,儿童在学会思考的同时还要学习如何去做,使人和谐发展的途径主要靠心、脑、手的结合,因此大量的手工劳作是教育所必备的。1809 年,约瑟夫·尼弗在费城开办了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尽管学校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它起到了传播手工教育思想的作用。这些理论和实践为美国公立学校引入手工教育奠定了基础。

  1880 年左右,美国的各式中小学争相开设了手工教育。1872 年,波士顿就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允许雕刻、木工等手工教育在公立学校开展。在伍德沃德等教育家的共同致力下,1880 年建立的华盛顿大学手工训练学校成为中学手工教育的先河。同年,就有伊利诺斯州、哥伦比亚特区、康涅狄格、麻萨诸塞、纽黑文、内布拉斯加、宾西法尼亚等州设置了手工教育。①1893 年,美国已有 50 个城市的公立中学开设了手工教育课程,到 1900 年,城市公立中学开设手工教育的数量增加了一倍。②20 世纪初期,几乎全部的中学生都接受了手工教育课程。

  手工教育在美国公立学校纷纷开展。但是,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发展,手工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显现。1890 年以后,教育家们对手工教育展开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美国需要大量的专门懂技术的专业人才,然而,与此密切相关的手工教育却我行我素,依然在传统的烹调、家政、木工等方面下功夫,与社会所需要的懂机器、生产、流水线等专门技术人才显得格格不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专门服务于社会的职业教育逐步被人们所接纳,人们也纷纷意识到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为斯尼登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的提出打下了现实和群众基础。

  可以这样说,手工训练学校“实际上”提供的是职业预备教育,但它却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及个人职业的发展。学徒制培养的技工虽然无可挑剔,但单独个体的培训以及过于冗长的学习时间导致的效率低下,在工业化的浪潮下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它的衰落看似出乎意料,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由此,职业学校应运而生,职业学校和手工训练学校不同,其意图带有“职业性”,是为某些特定的行业培养特定的人才,这种学校向社会十六岁及以上的青少年敞开大门,以某种特定的职业培训为主,其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围绕所学职业开展的。在大机器工业化时代,职业学校是对学徒制的一种超越和替代,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某一行业的技能和知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即刻胜任某项工作,职业学校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