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职校护理人才需求现状与培养模式

时间:2016-04-14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578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卫校“3+2”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第一章】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教育模式探析绪论 
【第二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三章】职校护理人才需求现状与培养模式 
【第四章】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育方式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与培养模式

  3.1 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3.1.1 护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大

  世界卫生组织对其成员国进行卫生人才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国家的护理专业人才紧缺。该组织在 2013 年 10 日至 13 日巴西累西腓市举行的第三届全球卫生人力资源论坛会议上发布报告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 720 万医护人员缺口,预计到 2035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1290 万。【26】

  同时在我国,护理专业也被卫生部、教育部等六部委纳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给予重点扶持。目前,我国护理专业人才的数量也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医护比例同样严重失调。按照我国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要求,我国护理专业人才数量每年要增加 11.5 万人,截止到 2015 年才能达到纲要所要求的 232.3 万名的标准。然而,国内护理行业却面临医疗卫生部门护理人才大量流失和短缺的现象,仅养老护理员缺口更是达到 500 万。据我国《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要求,需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落实护理专业人员配备相关标准,尤其是加强基层护理人才配备,优化护理队伍结构,提高护理队伍服务能力。【16】

  3.1.2 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学历和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1.医疗卫生部门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提高

  笔者对河北省两个地区级市的一级、二级、三级甲等的 6 所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调查发现,近三年以来二级、三级甲等所招收的护理人才学历要求均在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一级甲等医疗卫生部门学历要求还偏低,可以是中专学历,但前提必须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如某地区人事局 2014 年 6 月 4 日发布的《2014 年 xx 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方案》中规定某三级甲等医疗卫生部门招收护理人才学历要求为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

  2.医疗卫生部门对岗位知识的要求提高

  根据调查问卷,8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护理人才具有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护理人才须扎实掌握护理基本理论和临床护理知识;此外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护理人才除了掌握护理专业课程知识,还应学习人文社科知识,并培养护理科研兴趣。

  3.医疗卫生部门对岗位能力要求提高

  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临床护理能力、整理护理能力、护理管理能力、护理科研能力以及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与患方、院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

  3.2 中职学校开展“3+2”护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

  经笔者调查两所中职学校基于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以及对护理专业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分别从 2011 年和 2012 年对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对两种模式进行了简单对比,(如表 4所示)中职一体化的优势明显,而中职学校开展“3+2”护理专业培养模式社会认可度不高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分析如下:

  3.2.1 师资不能满足高职培养需求

  2014 年 4 月,教育部出台《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3+2”中高职贯通模式,适用于护理专业这种积累时间长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28】

  在“3+2”护理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中按国家规定,后两年的培养任务应该由高职学校护理专业完成,但由于招生等问题的原因,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了“3+2”护理专业的五年培养任务,笔者通过调查分析目前中职承担高职培养计划所出现的问题,以此研究试图寻找更有效的途径来提高“3+2”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护理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1.教师数量不足

  中职学校本身现有的教师数量和教师数量增长率远远小于中职教育规模的增长率。以某校为例:该校 90 年代到现在,学校规模从千数人发展到现在三四千人,办学规模翻了很多倍,教师人数仅从原来的 60 多人上升到 100 多人,师生比高达 40:1,“小牛拉大车”现象十分明显,教师不仅承担中职课程还兼具高职课程,某卫校专业课教师一周的课时高达 34 个课时(一课时按 40 分钟计算),其他课程的教师也平均每周 20 多课时,超负荷的工作量势必会影响授课质量,显然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按照国家规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师生比应该是 18:1,专兼职比应该是 1:1,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2.教师结构不合理

  首先,由于近些年中职学校不断扩招并承担“3+2”护理专业培养任务,学生数量猛增,教师人数也随之增多,由此一来使得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偏低,高级职称及“双师型”教师比例也非常低。经调查,某中职学校教师中级以上职称的只占 28.1%,“双师型”教师比例仅占 5.7%.中职学校教师一般是高等师范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及本科毕业。而培养高职人才教师必须具备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其次是年龄结构有待改善,虽然近年来 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数量有所提高,但办学年限较长的职业学校,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现象,老中青教师的结构呈“倒三角”现象。第三,兼职教师较少,由于专职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从而不能将最有效的护患沟通技巧、最真实的医学案例、最先进的护理理念传递给学生们,教学容易产生滞后性。

  3.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护理专业成为了朝阳专业,护理教师缺明显不足。基础护理、护理技能、母婴护理、社区护理、中医护理等课程教师严重不足,原本教学基础薄弱的中职学校更是如履薄冰,陷入学科不均衡状态。同时护理专业学科梯队不健全,严重缺乏学科学术骨干,开展科研能力不容易,为培养高质量护理专业人才带来困难,从而影响了“3+2”护理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教师同时承担中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任务,培养目标易混淆。

  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应该有不同的级别的教师实施完成,但经笔者调查发现,在中职教师队伍不足的情况下还在承担高职人才培养任务,在培养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弊端。

  其一,采用五年一样的教育方式,重复性强,缺乏创新;其二,教师针对同一期不同阶段的学生易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无新颖性;其三,面对两个阶段的同一批学生,讲授同一内容不仅教师缺乏积极性,学生也缺乏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3.2.2 中职学校“3+2”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1.课程内容具有重复性

  首先,从表中可以看出两所中职学校第二学年与第四学年的课程安排基本是相同的,学生重复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难易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护理专业课之间也存在交叉重复,如护理专业技术学与内外妇儿护理学的重复性,护理学基础与护理学导论内容的重复性。

  2.课程内容广度不足

  随着社会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然而中职学校的护理课程设置落后于临床护理的发展。中职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其一,公共课,公共课中政治课和数学课比重较大,人际沟通学、护理礼仪、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律和法规等人文社会学科明显不足,导致不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卫生法律法规、安全管理等重要内容也没有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但从目前社会上发生的多起医患纠纷案件可以看出,加强对学生们的应急反应能力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其二,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中人体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影响护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其三,专业课,护理专业教师讲授内容依然延续原有的护理专业的四大学科体系即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和儿科护理,而社会需求较大的母婴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社区护理、精神病护理等方面的知识较少,由此影响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对于培养“3+2”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有效的实现高职培养目标。

  3.课程内容深度不够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其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但目前,中职学校护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学习课程时间较短,内容仅限于表面,深度不够。其一,不利于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其二,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专业课知识。

  4.课程设置门类不完整

  现行的护理教育过于重视专业教育,有着过重的技能倾向,缺乏与之向适应的护理职业道德及人际交往礼仪课程。护理工作是一项具有科学性、连续性、继承性、时间性很长的专业,在医疗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护理质量,必须着重提高护理人才的职业道德。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发生了重要改变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的对象由单一的疾病本身向整个患者本身转变。因此,护理教育不能仅重视技能教育,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以及对患者的心理安慰会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由此,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它对护理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应适当增加相关知识。

  3.2.3 中职学校“3+2”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

  1.实验实训基地不达标

  中职学校的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远不如高职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在对学生技能培养方面会显现出很多不足,其一,中职学校实验实训室的设备配备方面存在差异性,有的学校有中草药标本室、针灸室、动物解剖室,有的学校有人体标本陈列室、模拟病房、无菌操作间、生理生化实验,总体而言实验实训室的配备均不齐全,其二,对于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而对于高职生而言是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不同的培养目标使其在同一有限的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效果。

  2.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根据笔者调查两所中职学校实训实习的时间均安排在第三学年与第五学年,首先,实习实训时间较长,挤压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不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无法顺利的指导实践,同时也不利于考取相应的护理资格证书。其次,第三学年实习正是刚可以考取护理资格证书的时间,部分同学为了考资格证而不去实习,影响实践技能的掌握。对于第三学年认真实习的学生而言已有了较长时间的临床护理接触,第五学年再实习还要缴纳实习费用,有些同学可能就会放弃实习,而且第五年面临毕业,部分学生会忙于找工作而耽误实习。较长的实习时间及不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势必会影响实习效果。

  3.实习地点分散不利于管理

  由于学生实习实训时间较长,且人数较多既有第三学年的学生又有第五学年的学生,实习地点较分散,有在市区医疗卫生部门的、有的在县城医疗卫生部门、还有在外地区。这样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学校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状态,学生缺乏组织,实习质量很难保证,实习过程及实习结束的信息反馈存在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学生的就业、影响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学生的安全也存在隐患。

  4.实习与就业不对接

  由于中职学校在承担着高职的培养任务,且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社会认可度较低,同时实习所在的医疗卫生部门对实习生的总体素养评价也并不十分满意,由此影响了学校与医疗部门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无法实现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的有效沟通,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3.2.4 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滞后性

  1.封闭式管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由于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属于未成年,为了保障学生们的健康与安全,学校均采取封闭式管理,具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才可以办理走读手续。未成年学生在课业压力不大,自习课相比较多且面临封闭式教学管理,不免出现逃课、逃学现象。然而同在一所学校的接受高职教育的成年人,也要接受封闭教育,这样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高职学校一般采用的是开放式管理,实行开放式管理,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对自由的空间,去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培养兴趣爱好全面发展完善自己。

  2.学生考核机制不健全

  第一,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考评还停留在考试制度上,而高职学校对学生已经实施学分制考核机制。“3+2”学生参照中职学校的学生测评标准,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失去了自主选课的机会。第二,中职学校中的中专类学生基本不存在不能毕业的现象,而“3+2”的学生也参照此标准,不设置淘汰率,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无法树立优胜略汰的观念。

  3.2.5 校园文化建设有待提高

  1.校风建设缺乏科学发展理念

  首先,严格的规章制度是校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尽管多数学校制度建设比较健全,有适用于本学校的制度汇编,但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打折扣的现象,奖罚不到位,领导们对某些现象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以致学校的制度形同虚设,制度建设的目的仍然是应对检查,削弱了制度的约束力和激励功能。其次,学校的教学计划随意性较强,脱离学校工作的实际。作为学校只在乎有没有计划,计划种类全不全,而不在乎可行不可行。极少数学校出现补写计划的现象,计划不是制订在工作之前,而是制订在工作之后。这些学校开展工作时,只能被动应付,很难主动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教风建设不到位

  首先,师德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职业理想模糊,从事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强;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行为举止、治学风范、德育意识、协作精神、学识涵养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其次,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要求不严格。教师课前备课不扎实、准备不充分;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抓不住重点、突不破难点;公开课上讲课改、平时课上讲传统,应付学习、轻视教研。对学生要求不严、作业批阅不及时、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检查,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学生的散慢行为,导致精力不集中、教学无效果。

  3.学风建设目的不明确

  第一,学生们缺乏理想与信念、进取心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自制力差、自笔者管理的能力差,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抄袭作业的现象仍存在。第二,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文明礼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需加强。对不良行为习惯、不良社会风气的抵御力差;生活上贪图安逸,追求高消费;求职时表现为不切实际,高不成低不就,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有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职阶段的培养环境与中职阶段相同,势必会影响学生们的心理,使其减低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性。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