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低碳经济的生态战略思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1 共9401字

  本篇硕士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生态哲学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分析
  【第一章】低碳经济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导论
  【第二章】低碳经济的生态背景
  【第三章】低碳经济的生态内涵
  【第四章】低碳经济的生态战略思维
  【结语/参考文献】低碳经济的生态哲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低碳经济的生态战略思维

  气候灾害的频发,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危及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正在于改善日益恶化的气候灾害,它通过“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理念,倡导传统能源使用的高效性,新型清洁能源的低碳性,以此降低碳排放对自然造成的危害作用,是一种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同时又不对自然环境造成威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许多的现实要求,其中包括构建低碳生态伦理、发展低碳科学技术、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和加强低碳法规建设。只有将这些措施完善,才能有利于低碳经济在我国健康持续的发展。

  4.1、构建低碳生态伦理

  4.1.1、生态伦理学的历史追溯

  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又被称为“环境伦理学”或“环境哲学”。这是一门伴随西方社会环境保护运动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孕育阶段。自 18 世纪到 20 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业经济蓬勃发展,西方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工业城市还发生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事件。许多西方学者开始关注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组织起了最早的环境保护运动,最初的生态伦理学着作从中诞生。比如美国学者梭罗的《瓦尔登湖》、马什的《人与自然》、摩尔的《新伦理学》等。这些着作中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多角度的阐述,虽然其基调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但是为以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学的发展研究奠定了逻辑起点。第二个阶段是创立阶段。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创立阶段是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60 年代。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对各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破坏,由此,重新唤起了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于是兴起了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在这次环境保护运动中,有三位人物的着作对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法国学者 A·施韦兹的《敬畏生命》,他的伦理思想主张“敬畏生命”。美国学者 A·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他抨击了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中心主义。美国学者 P·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更是警醒了很多人。第三个阶段是繁荣与兴盛的阶段。自 20 世纪到现在,生态伦理学日趋兴盛。在这个时期,各国工业经济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化工产品的大量运用,进一步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人们开始对传统经济模式提出质疑,深入的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着作有H·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还有埃伦费尔德的《人道主义的僧妄》,该书对人道主义进行了积极与消极的批判。西方生态伦理学从萌芽、创立到繁荣兴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派林立,观点迥异,极大的丰富了生态伦理学的发展。

  4.1.2、低碳经济的生态伦理意蕴

  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蕴含了深层的生态伦理学原理。生态伦理学兴起于人与自然日益恶劣的关系中,其根本宗旨是挽救这种日益恶化的关系。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动物解放论到生物中心主义,再从大地伦理学到深层生态学,从自然价值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到人类中心主义的新形态,所有这些伦理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关系。低碳经济是一种以生态哲学为背景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它的发展使人们从以人为中心的不合理的自然观意识转变为以生态整体观为中心的合理的伦理观,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生态伦理观的变化。

  低碳经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目标,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能超过自然界能进行自我净化的浓度标准,不能造成对自然生态系统无法恢复的影响。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这是人对自然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人类的发展,这是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自然界在无偿给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同时,人类也应该承担起保护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追求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机协调共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它关注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资源的持续性,符合了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和生活生产资料的前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可以说,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全新的伦理思路。

  低碳经济的发展坚持了以人为本的道德目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还是居于主体性地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人能自由全面的发展。低碳经济摒弃了传统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把人当作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其中心主体是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及其理论构成了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低碳经济着眼于每个人作为人的人格、生存、参与等基本人权状况的不断改善,身心的全面发展、个性的自由展现、潜能的充分调动发挥,并从人类未来发展着眼,寻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伦理道德观,以满足人类发展主体的全面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发展的目的性问题。低碳经济不是要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也不是要抑制人们的消费需求和降低人们的幸福质量,低碳经济而是要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条件,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实现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和最终价值取向。①

  4.1.3、低碳经济的生态伦理构建

  低碳经济的生态伦理构建需要让生态伦理观念深植人心。全社会都需要改变传统的自然观,自然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也不是人类索取资源财富的工具箱,人与自然是统一体,人民群众应该共同参与保护环境。虽然个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看起来太过微小,但是无数个个体同时行动保护环境,那这个集体行为的力量就能够挽救岌岌可危的自然环境了。因此,我们要让生态伦理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从根源上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应该对人民群众进行生态伦理观念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加强主体行为的自律性,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采用理性的有节制的消费生活方式,积极投身到维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当中,以身作则履行生态伦理职责,这样才能有效落实低碳经济的发展,构建低碳经济的生态伦理。生态伦理的构建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国家想要充分推广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最有效快捷的途径是利用已有的宣传教育体系来加大在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度方面的影响,但是想要激发社会各界人士对低碳经济的兴趣,还需通过政府的引导来加强媒体的舆论宣传,进而增强民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和可持续消费观念。

  尤其是新兴媒体,是一支在舆论宣传中扮演着动员和组织角色的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新兴媒体主要是通过网络论坛、QQ 群、微博、微信群组、微信朋友圈等各种平台将低碳环境伦理观念传播给大众。它在共享环境信息与知识,达成环境伦理实践风险共识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这种优势在于新兴媒体可以将环境风险低成本的快速的及时的传播到大众当中。这种扩散速度快而广,只要部分公众了解到环境风险信息,可以马上拿起手机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传输消息,动员民众采取保护行动,也可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政府和企业采取保护行动。

  4.2、发展低碳科学技术

  4.2.1、低碳技术的出路

  正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马克思列举的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因素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是“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①也就是说,能引起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其他的例如劳动手段和生产工具的先进性,工人的文化素质等这些因素,都不是决定性的,这些因素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首先,科学技术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缩短工作完成时间。科学技术的提升,会促使劳动者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日趋现代化的工作岗位。其次,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当中,推动了劳动手段和生产工具的升级。再次,科学技术的优化升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既拓宽了可利用的资源种类,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用。因此,低碳科学技术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将低碳科学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路径选择。研发低碳技术,实现技术创新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需求。在不久的将来,低碳经济的技术将成为全球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

  4.2.2、低碳技术的研发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构建生态伦理体系,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提高生产的效率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技术的研发关系到我国的低碳经济能否顺利的发展,低碳技术的研发分为几个方向:

  首先是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率技术。一方面要推广节能降耗领域的研究,例如省电模式的家用电器和节能的照明设备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另一方面是淘汰高能耗产业,推行高能效领域技术的研发,提高热能的有效利用率和转换效率。

  其次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技术。低碳转型和转变增长方式必须依靠强大的碳减排、碳固定和碳替代技术的储备。碳减排技术,包括先进的烟道脱硫脱硝技术、燃煤高效发电技术、高性能电力存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煤制氢技术等;碳固定技术,包括碳汇、光生物合成技术等;碳替代技术,包括新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等。

  最后是寻求替代高碳能源的新型清洁能源技术。我国已经在研发的新能源有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这些新清洁能源将成为我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2.3、低碳技术的应用

  环境问题,无论是资源破坏还是大气污染,主要都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人类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造成的。工业生产的传统技术最大的短板是,生产过程中没有考虑自然界自身净化的物质循环。高碳经济这种传统工业,它把排放大量生物不能吸收、大气不能承载的二氧化碳气体看成是正常的。这样既浪费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同时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发展低碳经济,就是为了消除这种污染对自然界的影响。低碳经济运用了生态学方法论,在工业生产中树立生态观点,用生态学观点和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应用低碳技术的最新研发成果,设计工业生产过程中原料和能量分层多级利用,以便在生产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建立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相互作用关系,达到追求经济效益与保护环境的和谐统一。

  首先,低碳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率中的应用。低碳技术在产品生产中的运用是通过对原料的多层次利用,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资源以最大限度被转化为产品,所有物质都在工业循环中被利用,因而低碳经济区别于高碳经济的资源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的性质,是资源低消耗、高效益和低污染的经济模式。我国经济主要依靠高能源消耗的第二产业发展,这种高碳经济结构导致我国碳排放量高居世界首位,迫于我国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和来自国际上的压力,发展减排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成为了我国推行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我国目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是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发电等传统工业中,大力推进热电、热电冷联供等多联产技术,切实提高传统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也有助于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其次,低碳技术在推行清洁能源利用和发展清洁生产中的应用。现代的工业技术,是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形式在发挥作用,故而在新型经济模式发展的今天,这种技术将被视为“落后技术”,将被改造或者抛弃。低碳经济的清洁生产是开发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加大其在生产消费中的比重,降低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和消耗,以废弃物再利用或废弃物最少化形式,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零排放”。在清洁生产的全过程中,首先在选取原材料方面,应选取无毒无害的原材料,降低成产过程中排除有害气体的风险,其次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用环保科技进行安全无毒生产,最后应用安全环保技术处理报废产品,确保整个生产过程无毒无害无排放。

  清洁生产将促使污染处理办法从传统先污染后治理转向提前预防。

  4.3、树立低碳消费理念

  4.3.1、转变传统消费观念的误区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大众消费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欲求也逐步增长。但是事实上大众的消费观念仍趋于传统,对“低碳经济”的概念我们的准备并不充分。一方面,是我们对“低碳经济”了解不多,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实。另一方面,是我们对它理解不够,甚至在对“低碳”的认识上仍存在一些误区。所以现在亟需解决如何普及和纠正民众对 “低碳经济”的理解。

  首先,普及“低碳经济”,让人们对“低碳化生活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期来看,大众眼中“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每天穿行在高耸的摩天大楼中,开着私家车逛着大型商场,购买高能耗的高碳消费品。人们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种“现代化”生活方式带来的便利,却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付出的代价。远离自然,过分依靠人工环境系统,导致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日益增加。生活节奏的跃迁,经济发展的繁荣,让人们毫无顾忌的消费更多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等富贵病肆虐的同时,能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也逐年增加。与物质的极大丰富矛盾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未得到满足和升华。人们正在感受着的是前所未有的空虚和被异化的孤独感。2009 年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面向未来的现代而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大家从自身做起,承担起环保和减排的一份微小却不平凡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从家中的小事开启新的生活方式,使用节能灯具,利用日光照明,打开窗户调温,更多选择步行和自行车等等。不用很长时间,低碳会成为人们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将带领人们生活得更加健康更加环保。

  其次,“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发展低碳技术、低碳能源和低碳产业为一体的全方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贫穷落后的反义词,是时尚节约,先进环保技术的代言词。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各国通过权衡利弊以后选择的最优的发展模式,历史的选择告诉我们,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保证人类的历史长远而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最后,低碳经济是一种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它既不追求高成本,也不是完美的追求“零碳”经济,它的核心技术是发展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技术,虽然这种技术在研发前期成本很高,但是随着技术的改进新能源技术将日益成熟,产业得到完善后,成本也将不断下降。例如以如今的科技水平,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能够做到十分的经济,甚至可能节省成本,只是有可能会遇到一些政策上的壁垒。我们不应该把发展低碳经济和传统产业对立起来,而应该转变观念,通过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让其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4.3.2、遵循低碳消费观念的原则

  低碳经济与公众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导大众科学的消费观念有助于实现低碳经济。消费引导是指对人的消费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其包括了对社会消费活动和个人消费活动的引导。如果消费引导能落到实处,则能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以及由碳化经济向碳水经济的转变。①引导大众的消费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适度消费原则。适度消费的宣传,需强调消费的合理性,尤其是消费结构上的合理性。应提倡以人的需求为基础,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消费,而尽量减少无意义甚至危害人类健康的消费。第二,公平消费原则。

  公平消费指的是面向全民的消费模式。高消费、超前消费、挥霍等将大众排除在外的消费模式应该得到限制,至少也不能让此种消费形成风气。第三,以人为本的消费原则。以人为本的消费,应注重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之间的平衡。因为精神消费往往与实现人的自我目标和价值密切相关。而基本物质消费的满足,则为精神消费提供必要的基础。

  4.3.3、树立低碳生活方式的理念

  低碳生活是指通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让人类世世代代能够可持续发展。低碳的生活方式和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之间并不矛盾。低碳生活方式并非是让人回归原始落后或者自然主义的生活,而只是要求大众有意识的在自己日常行为中做一些简单的转变,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不仅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还能节约能源,优化生态,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生活环境。低碳生活方式中,最主要的是降低消耗,即消费要低碳。如今,非低碳消费也十分常见,如塑料袋的滥用,短距离的出行也以私家车代步,以及各种“一次性”用品的过度使用。低碳消费观念则要求人们摒弃上述恶习,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起节电、节油、节气和减少浪费来降低能源消耗。如在居家方面,通过选择户型、朝向及保温隔热出色的房屋,购买节能电灯,关注家用电器上的节能标示,有利于降低电灯、空调等家用电器的使用频率,达到节能的目的。出行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私家车出行,更多的选择公交、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在实现节能的同时还减少的城市拥堵和污染。日常消费上,多选择经久耐用或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商品,购买生鲜食品时注意产地,本地产品的运输路程较短,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能耗和污染都较少,价格也更加实惠。当然,如果有配套的国家政策,支持各种低碳建筑的建设,对达标的建筑给予一定的补贴或优惠,同时建设完备的公共出行网络,实现公交、地铁、轻轨的无缝对接,铺设自行车道,提供公共自行车等,将更好的实现消费观念的引导,创造出低碳的衣食住行新模式。人的消费模式受到人意识的支配,高碳意识支配高碳消费,而树立低碳意识有助于人们从高碳消费转向低碳消费,从而降低碳排放。

  4.4、加强低碳法规建设

  4.4.1、我国低碳政策法规的现状

  在环保低碳领域,我国虽然有一些相应的政策法规,但是总的来说,这些法规并不完善,而且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首先,低碳经济领域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专门针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法律法规几乎为零。在一些低碳相关领域,如环保、电力、煤炭、大气污染防治等,国家虽已经进行了一些针对性的立法,但是要创建一个低碳的社会,这些法律法规的效用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低碳经济立法,虽然能偶见一些引导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由于立法上的缺失,让政策的执行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力度和效果因而也大打折扣。

  其次,低碳经济领域的政策法规不具有操作性和可执行力度。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些现有法律,如《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其具体内容通常过于笼统,而且缺乏对各行业企业的强制性标准。导致有时即使能及时发现问题,也无法下达能够让企业整改的明确标准,法律的实施效力因此无法得到保证。另外,在监督检查程序上,相关部门的责任划分不明确,有权监察无权处罚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保障法律实施的过程也无法有效执行。

  最后,低碳经济领域的政策法规往往过于注重行政约束,没有在经济激励机制上做出合理的布局。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上,过分依赖行政命令,轻视市场的刺激手段,使得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这已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在发展的主要瓶颈。

  4.4.2、国外低碳政策法规的借鉴

  反观世界其他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各发达国家的减排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其政策的着力点都主要围绕改造传统高碳行业,研发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刺激企业减排,且注重和其他各国的合作减排等。英意两国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制定完备的有执行效力的法律;德澳两国相互协作,共享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和经验,共同承担起碳减排任务;日本在扶持技术创新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先进的科技保证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国美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探索和研发上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欧盟国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首次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又颁布了第一个针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法案》,并启动了清洁化石燃料计划、氢战略框架、超级发电计划等研究计划;挪威成立了低碳排放委员会,并发布了制定气候政策与目标的环境白皮书;在政策法规和对未来的规划上,美国虽然签署《京都议定书》后又退出,但还是在新能源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制定了通过捕集、减少以及储存的方式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战略规划》;日本为构建世界环境政策框架做贡献而颁布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为了确保自身经济的竞争优势,日本又颁布了《新产业创造战略》等法律法规。

  4.4.3、低碳政策法规建设的途径

  首先,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专项法律法规。可以借鉴我国以往的立法过程,例如节约资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保护传统资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资源法》和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在这些法律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制定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低碳经济促进法》。另外,我们还可以出台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新清洁能源研发的辅助型法律,例如《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

  其次,完善我国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专项法律的内容针对性较强,但覆盖面较窄。因此,在专项法律的基础上,完善已发布的低碳相关法律法规也十分必要。一些出台时间较早的法律,如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利用高碳能源发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关于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等,部分内容已无法与目前的新形势相匹配,在经济高速增长十数年后的今天,应该根据新的经济和环境形势,对这些法规进行修改。同时,对于缺乏强制性执行标准的法规,如《中国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应明确条款,制定行业标准,规定企业责任,阐明违法后果,确定执行部门和保证监督过程的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最后,我们应减弱低碳政策法规中的行政色彩,强化经济激励机制在市场机制中的作用。市场机制是一只无形的手,适度的经济激励机制能充分发挥市场的无形调节作用,能够让个人、企业和社会主动自觉地加入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以最大效率的实现低碳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经济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对全国各区域拥有碳资源和碳汇储备差异制定出交易价格透明稳定的合理交换模式来实现。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定正确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虽然我国低碳经济领域的法律起步较晚,但因此可以更多的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立法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及其实践经验的借鉴,结合我国现状找出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法律法规体系,也能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出法制化的道路,使其法可依、有法可行、有章可循。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